第2章第4节人的注意是有限的
注意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例如,学生聚精会神看书,上课专心听老师讲课,全神贯注做试验,这里的“聚精会神”、“专心”、“全神贯注”就是注意的心理状态。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我们专心观察某一件事或者是仔细注意某一人。无意注意完全靠兴趣引起,例如,我们正在用心看书,听见别人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的注意便会不由自主地转向他们的谈话。
注意维持的时间称为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越高。一般而言,无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短,而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长。
据观察,不同年龄人能够维持高度集中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的,小学生维持20分钟,中学生可以维持半个小时,大学生则更长。这种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有起伏的,经常是处在间歇的加强或减弱之中。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的重要品质,一个注意稳定性高的人,做事成功的几率是比较大的。一个意志坚强、善于控制自己与各种干扰作斗争的人,注意比较稳定,易成大事。毛泽东小时候为了锻炼自己的注意力,专门跑到集市上去看书。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缺乏抗干扰能力,就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就容易出现注意分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心。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普通心理学中,人们由于注意极限的因素而发生错误的现象,称为注意极限效应。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但是,有些人却利用这一现象进行欺骗。
魏莉在一家理发店上班,一般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店里客人较少。这天下午2点左右,进来了两个男子,看上去年纪都在40岁上下。“我们在做有关人的心理素质的研究,想请你们参与一个街头数字测试,测试的结果会记录到电脑里作为统计数据。”店里的姐妹都十分好奇。其中一个男的拿出一张印好的“测试规则”递过来,解释测试的方法。方法很简单,就是从100开始依次往上写数字,看写到多少会写错。测试分成几个级别,最低一级是写到500。“如果顺利通过测试,没有写错,是有奖金的。”另一个男的神秘兮兮地说,“奖金的多少根据所选择的测试级别而定。
写到500都没写错的,就可以得到100元钱。最高一级的奖金是1800元,但必须从100写到2000。不过假如出错的话,就得付给我们相应级别的测试费,测试费根据级别也不一样。”魏莉当时就想,他们会不会是骗子?但还是觉得这种测试比较简单,于是决定试一试。她第一个玩,她选了100~600这一档,没想到只写到“159”时,笔落在纸上就写成了“519”,于是不得不付给他们60元钱的“测试费”。她的姐妹第二个来试,选了最低一档,损失也最小,赔了10元钱。边上围观的人都还是不信邪,但是一圈下来,成绩最好的一个也只写到513,没有一个人拿到所谓的奖金。
你可能觉得上例中的测试很简单,会怀疑它的真实性,那么,请你拿出一张纸,从1开始往下写,看你写到多少会出错。除非你的注意力极好,否则你的成绩不会比案例中的那些人好多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的注意很难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也就是说注意的稳定性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在听觉方面,把一只怀表放在离被试耳朵一定的距离上,使他刚能听到表的滴答声。这时被试时而听到表的声音,时而听不到,或者感到表的声音时强时弱。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作注意起伏。这是注意的一种基本规律,也是注意不稳定的表现。注意起伏的一个周期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正时相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感觉到有刺激或刺激增强;负时相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每一次起伏周期历时约8~10秒,人的个别差异较大。一般认为,注意的起伏是外周感受器官和中枢的适应过程造成的。在发生适应现象以后,感受性减弱,然而由于刺激物又作用于新的感受细胞,或者感受器官经过一个恢复过程,感受性又会再度提高。有人把注意起伏与机体一系列功能变化联系起来,如呼吸、脉搏和其他生物节律等。
一般说来,注意的稳定性与个体的兴趣、主体状况以及注意的对象有关。个体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情况下,能以极大的兴趣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所注意的事物,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思维,注意的稳定性就容易保持;反之,注意就难以持久。在上例中,人们觉得极其简单,因而有轻敌思想,殊不知,写数字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尽管能拿到高额奖金,但是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因而极易写错。加之旁边有人干扰,容易分散写数字的人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精神。此外,有观众在场,会给当事人很大的心理压力,即使简单的数字也极有可能出错。
在学校里,这种注意极限效应也经常发生,这是因为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尚未发展完善,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一般仅能维持25分钟左右,而且极易受到周围因素的干扰。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一点,在教育、教学中要避免注意极限效应的产生。
那么,在教育中如何才能避免注意极限效应的发生呢?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注意极限。在学生面前讲话、谈心、批评等时,尽量不要超过学生的注意极限。如果非要超过不可,就必须运用新异的方式、震慑的方式、运动变化的方式等进行,这样可以相对地延长他们的注意极限。否则,讲了也是白讲,因为它产生了注意极限效应。
其次,教师还要把这一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可以把课程改为微型课程,现在许多学校都有20~30分钟的微型课,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为了克服注意的极限效应。同时在上课时绝不能一言堂、满堂灌,要避免该效应的产生,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再次,教师要科学地克服注意极限效应。年龄不同的学生,其注意极限是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学生,其注意极限是有区别的;不同个性的学生,其注意极限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与导学育人工作中,要灵活而科学地避免这一效应的消极作用,不能搞一刀切,否则,教学与导学育人工作效率就无法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