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徐向前兵法(一代名帅名将兵法)
5222900000007

第7章 游击战里操胜算(3)

日军一开始就以其咄咄逼人之势,逐步侵占冀南主要县城,并进一步控制乡村要点,企图压缩八路军回旋余地。八路军且退且战,寻机打击敌人。首先,以一部兵力阻击和伏击进犯之敌,同时,以另一部兵力袭击宁晋、广平、肥乡、高唐等县城。

日军虽然步步进逼,气焰嚣张,然而,在八路军的零敲碎打之下,损失不断,步履维艰。

从隆平进攻邢家湾的日军,正在趾高气扬之时,却在途中遭八路军伏击,伤亡百余人,三天只前进了20公里,平均每天六七公里。

平乡日军企图东犯广宗、威县,但却不断遭到八路军的阻击、伏击,半月接近不了县城。

曲周日军步骑百余,进占安寨,不料,"赔了夫人又折兵",步兵骑兵均遭八路军歼灭。

宁晋日军进占大杨庄,八路军采取夜袭战术,利用暗夜,频频袭击日军。日军留下了200多具尸体。当日军主力占领南宫、冀县、枣强等中心区域后,八路军又转到敌人侧后,重点袭击敌人的运输线,打击敌之守备部队。

于是,正太、津浦、平汉铁路不断遭到八路军袭击,火车炸毁,交通中断;从德州往临清行驶的日军汽船,也被击沉一只,船上30多位日军,或死于枪弹,或沦为鱼鳖之食。

敌人的交通命脉受到了威胁。

敌人守在城里,然而,八路军自有消灭它的办法。

2月10日,八路军在威县香城固一带设伏,布下"口袋",然后诱敌出城。敌人乖乖地钻进了"口袋",八路军激战8小时,歼敌200多人,还缴获炮4门,汽车9辆。

第二天,敌人出动2000余人和汽车70多辆,企图进行报复。然而,八路军已不知去向,走之"夭夭"。后来,日军又以南宫、巨鹿、威县、广宗等地为重点,反复"扫荡"。八路军主力则转入豫北,经南乐、清丰、濮阳,直至滑县、淇县一带,留下一部兵力组成许多游击小组,在根据地中心区域与敌周旋。3月间,刘、邓率主力一部转战太行,徐向前率一部兵力重新回到南宫、威县、清河地区,继续与敌周旋。

至5月间,八路军和日伪军大小战斗达400多次,杀伤敌伪军5000多人。敌人的"扫荡"被粉碎了。

5个月的时间里,徐向前率领八路军、游击队,躲、藏、打,并巧妙地把三者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平原地带游击战的新战法,坚持了冀南平原游击根据地。一年前******曾说:"能否在平原地区建立长期支持的根据地,这一点现在还没有证明。"5个月的反"扫荡"证明,八路军不仅坚持了游击战争,而且逼得日军走投无路,不得不返回老巢去。

徐向前的这套躲、藏、打战法,完全来源于他对冀南平原作战利弊条件的正确分析和利用。的确,"冀南根据地,北靠德石路,东西两侧紧邻津浦路、平汉路,沿线的重要城镇,均有敌重兵把守。敌人进攻根据地,交通方便,合围迅速,增兵容易,几天之内,便可直捣我腹心地带。在这种地区与敌作战,无疑比偏远的山区或平原困难得多"。然而,"敌人虽有机动方便的条件,但兵力有限,不敷分配,占了县城,控制不了乡村;顾了前面,顾不了后面。我军依托广大乡村,分散游击,与敌周旋,零敲碎打,避实击虚,便能变被动为主动,弄得敌人疲于奔命,捉襟见肘。

久而久之,敌人经不起兵员、物力的消耗,只得结束"扫荡",仓皇撤走,天下还是我们的。由此说明,平原游击战争大有文章可做"。

徐向前的确做了一篇十分精彩的平原游击战争的大文章。结合冀南的实际情况,他和战友们总结了一整套藏、躲、打的战术原则。

(一)战略上是持久的、防御的,战术上是进攻的、速决的。行军要秘密而迅速,飘忽不定,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二)冬季防守,夏季进攻。夏季有青纱帐,敌人的快速部队不易活动;冀南多枣、梨、杏等果木树,加上大面积的高粱、玉米等高杆作物,利于我到处隐蔽,伏击敌人。

(三)白日隐蔽,夜间行动。

(四)破坏道路,迟滞敌之运输。

(五)指挥与勤务机关随时准备战斗。

(六)无固定后方作战。

(七)开展麻雀战。

(八)部队不断转移位置。

这些原则,不是机械地照搬山地游击战的一套,而是从平原的地形条件及敌情、我力出发制定出来的。徐向前的平原游击战,正是在运用这些灵活的战术原则中得以坚持。

五、平原造"人山"

徐向前坚持冀南平原游击战的另一个重要战法是:

"创造平原地的"人山""。

"人山"是相对石山而言。石山,确曾给红军游击战带来了天然的有利条件。敌人的"围剿"来了,钻进大山;利用深山密林,打击敌人;山上有野菜、野果、野兽。红军真是靠山起家,靠山吃饭。"树枝砍不完,根也挖不完,留得青山在,到处有红军。"这是当年红军在大别山传唱的一支歌曲。

来到一望无边的大平原,无遮无挡,一些干部和战士不禁感到茫然。怎么办?徐向前不但在作战方式上提出要利用平原的有利地形,会藏、会躲、会打,而且提出了著名的创造"人山"的战略思想。

1938年5月21日,徐向前在****长江局的机关刊物《群众》周刊第23期上,发表了《开展河北的游击战争》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这一主张。

有人说:游击队既然没有山的依托与隐蔽,人的两条腿又哪能跑过敌人的汽车或坦克呢?徐向前回答:"不错,在平原地上进行游击战争,上面这些困难,确实是存在着的,但这仅仅只是困难,不能因此作出平原地无法进行游击战争的结论。"徐向前进一步指出:"游击队活动的依托,一面是地形上的便利条件,如山地森林等等;另一面是与广大人民结合。游击队要自己能巩固和发展并进行机敏的灵活的动作,其主要条件是取得广大人民的拥护与帮助。""******同志说:军队与游击队是鱼,而人民是水。这个比喻是最正确不过的,河北是人口较稠密的区域,假如我们能在河北平原地上,把广大的人民推动到抗日战线上来,把广大的人民造成游击队的"人山",我想不管什么样的山,也没有这样的山好。"结论很清楚:"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力量,也只有这伟大无比的活动的人的力量,是日寇无法战胜的力量。我们要在平原地开展游击战争,就必须把广大的人民造成"人山"。"

根据这一思想,徐向前一到冀南,就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尤其是组织自卫队或游击队。徐向前认为,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疯狂蹂躏,已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到,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为中华民族的自卫战争牺牲一切,为民族的生存而奋斗到底。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民族亡了,个人还有什么?

为了使武装起来的群众具有真正的战斗力,徐向前还提出了具体而周密的组织形式和战术要求。

一、河北人户稠密,这些一望无际、连绵不断的村庄,就是游击队最好的辗转活动的依托。这些稠密的村庄,可以隐蔽行动,可以秘密企图,又可作为埋伏袭击敌人的据点。但是村庄只能作为袭击的掩护,而不是待敌人来打时,作为固守的据点。

二、平原地有利于骑兵活动,最好组织一些骑兵游击队的支队。因为骑兵的运动性大,可以迅速转移地区,不易被包围,可以远距离地向敌人防御疏忽与薄弱之点,实施突然的袭击,使敌难于防备,疲于奔命。但骑兵支队的兵力,不应过大,过大即有笨重之累,且难于隐蔽自己的行动与防空。

三、一般游击队的组成,不宜过大。尤其在敌人机械化兵种的袭击与飞机的扰乱下,必须以机敏的迅速的动作隐蔽起来,与迅速转移另一地区。但是,许多游击队中必须有基干游击队的组织,在基干游击队的周围,繁殖与组成或分遣若干的小游击队,进行侦察、警戒、袭击敌人,迷惑敌人,牵制敌人,截断敌人交通,配合基干部队作战。

四、游击队的主力应位于可以四面周转的地区。

在情况有利时,可以迅速突击敌人;在情况不利时也可以迅速转移别一地区。所以游击队的根据地或休整的场所,应该多取几个,并且要相互间有很好的联络。五、脚踏车在平原地上运动是比较迅速的,利用它作为交通工具是最好的。而且还可以组成脚踏车游击小组,作远距离行程上的活动。尤其对于施行突然袭击,炸毁敌人疏于防卫的土工建筑物与仓库等是有相当作用的。这种场合,不在于兵力的相当大,而在于乘敌不备的突然动作。

坚持和实行人民战争,这是******一贯的战略思想。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徐向前的精明过人之处,在于依据实际情况,把这一战略思想化为具体的战略战术。不仅如此,他还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出发,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法,把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结合起来。这就使他的军事谋略既具有全局的指导性,又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全局的指导性和实际的可操作性,这是徐向前兵法运筹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冀南人民在很短的时间里被迅速地组织起来,形成了真正的"人山"。各县、区、村均建立起群众性的抗日武装,18至45岁的男性几乎普遍参加了自卫队或游击队。各种救国会、工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团体,拥有数十万会员。在反"扫荡"斗争中,群众创造了挖地沟对付日军的办法。长达万里的道沟,在冀南平原上纵横交错,既限制了日军的机动能力,又利于抗日军民隐蔽,转移和伏击敌人。"人山",成为任何自然之山所无法企及的足以让敌人闻之胆寒的伟大力量。

在创造"人山"的过程中,徐向前不仅把眼睛盯住广大的贫苦大众,而且坚持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收编杂色武装,是其中的重大行动之一。

当时,冀南形成了杂色武装蜂起的局面。这是国民党军队败退和日寇占领军兵力不敷分配的情况造成的。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有枪就是草头王",于是,各地武装竞起,出现了"司令如牛毛,主任满天下"的状况。这些分散在敌后广大乡村间的武装力量,大都程度不同地具有某些抗日要求,实际上代表着农民群众抗战图存的自发愿望,但也有的纯粹是土匪,有的是带着迷信色彩的会道门武装。杂色武装这种政治上的复杂性,使其既有被八路军争取改造的可能,又有被敌收买、利用的可能,是敌友我三方都在争取的力量。其时,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将要来冀南,收编杂色武装。

显然,谁走在前头,谁就能尽快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

徐向前在分析了收编、改编这些杂色武装的可能性、必要性后,提出了进行这项工作的基本方针:凡属不愿投降,不甘为日寇驱使,而愿意同八路军共同抗日及自愿参加共同抗战者,应一律欢迎并予以下列的保证:

一、与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同等待遇,一视同仁。

二、不缴枪。

三、不改编,保持其原有干部与编制,如因适应战争环境和提高战斗力,而在组织上必须适当调整时,亦应先取得他们同意,而不应出以勉强。

四、帮助其进步。

按照这一方针和方法,徐向前成功地收编了段海洲的"青年抗日义勇军团"和赵辉楼的"民众抗日自卫军"。

段海洲是地主出身的大学生,国民党员。他在冀南拉起的一支6000多人的队伍中,骨干多系旧军人和土匪,不完全听他的指挥。陈再道、宋任穷曾为争取这支部队共同抗日做了大量工作。徐向前到南宫后,段海洲先是派秘书求见,后又亲自登门,表示愿率6000弟兄接受八路军改编。

徐向前热情接待,坦诚相见,向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说:"部队是你辛辛苦苦组织起来的,收编时不给你拆散,保持原有的干部和编制。为了统一序列,名字改一改,叫八路军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吧!"段海洲十分高兴,表示完全接受。回去后不久,就把队伍拉到南宫以西的苏村整顿,宣布改编,段海洲任司令,共产党派去的李聚奎任政治委员,徐深吉任副司令。

后来,由于那些旧军官和土匪出身的人,不愿受八路军纪律的约束,陆续拉走了一部分队伍。段海洲本人也由于害怕日军进攻共产党,不久也走了。剩下的有1000多人。

这次改编留下的人不多,但是,徐向前认为,收编段海洲这样的武装的意义,不在于他留下了多少部队,而在于他没有被日本人收买去,也没有被其他人利用,这就是一份力量。

徐向前的眼光是深邃的!赵辉楼是旧军官出身,办过学校,具有爱国思想。他领导的抗日自卫军3000多人,是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徐向前到冀南后,他派政治主任赵月肪(共产党员)来南宫谈判,要求正式改编。徐向前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又和赵月肪当面商谈,赵恳切要求将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徐向前最后与赵商定两条:

第一,编3个团,每团2个营,受八路军一二九师领导。后根据赵辉楼要求,番号定为"八路军冀豫抗日游击支队。"

第二,暂编在原地区活动。

在徐向前的亲自组织下,该支队成功地得到了改编,赵辉楼任司令员,赵月肪任政治委员。不久,与八路军汪乃贵支队合并,组成东进支队,成为八路军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赵辉楼后来也加入了共产党。

有改编,也有打击。对杂色武装中的顽固派,则坚决打击,毫不留情。枣强县自称忠义救国军的杨玉昆,八路军去筹粮、筹款,他百般阻挠,甚至扣押八路军去交涉的人员。他还与日本人勾结,认贼作父。

徐向前亲率一个团,逮捕了杨玉昆,把他送到了太行山。

改编段海洲、赵辉楼,打击杨玉昆,徐向前在收编杂色武装中区别对待,恩威并施,使收编工作迅速开展起来。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有大小数十股武装和20余县的保安队编入了八路军,队伍猛增到1.85万余人,拥有1.15万多支枪,分编为18个团及支队。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地发动起来以后,需要确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以更好地组织群众,领导群众进行斗争。徐向前进入冀南两个星期,就在给刘伯承、******、彭德怀的电报中提出:"路东工作将大大开展,干部成大问题,能拿在我们手上的十五县无县长,请刘邓设法抽调一批干部来。"

派来的干部有限,徐向前就采取"考县长"的办法。即专门办个县长训练班,培养县长。这样,部队每收编一支队伍,接管一座县城,就派去一名县长,加上团结和联合一些开明士绅,县政权就基本上掌握在共产党手里了。

7月,******来到冀南,又提出了建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的方案。

8月14日,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曾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的共产党员杨秀峰当选为主任,宋任穷当选为副主任。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也担任了重要的职务。主任公署的建立,更加振奋起冀南人民抗日爱国的热情,把冀南的抗日活动进一步推向前进。

动员组织最广大的劳苦大众,收编杂色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徐向前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调动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这支大军,极大地壮大了八路军的力量。这是一座座雄伟的"人山"。

依靠雄伟的"人山",和机智灵活的战略战术,徐向前在抗日的战场上纵横驰骋。到1938年9月底,八路军就解放了20多座县城,消灭日伪军万余人,争取伪军反正5000余人,建立了51个县的政权,人口达800万,控制了西起平汉线,东至辽河,南起豫北,北至滹沱河以南的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