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默默无语,正确答案的确如此。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无论是国家元首、世界首富,还是流浪汉、乞丐。因此,要获得别人的喜欢或敬重,你最好在自己想说什么事情前,首先听听他们说什么。说话之前先倾听,不仅能避免乱说话,同时还是一种能够认可任何人的极具力量的方式。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就是"听的艺术"。一是听话不要听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真正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非常善于倾听别人说话的人。他们广采众人之智,兼顾了问题的许多方面,解决起问题来就显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与此同时,这样做也会给参与谈话的对方制造一个非常好的印象。这是一个更长期更重要的投资,将来会对你的事业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使企业陷入困境有两大原因:一是远离客户,二是远离员工。远离的先兆就是管理者不再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反过来,如果管理者亲近顾客,倾听员工的意见,那么就会一点点打开不利的局面,稳稳获得应得的利益。
但现实中,并不是每位管理者都能用心倾听,更多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地发号施令或讲说不休。如此的专横跋扈会使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多一份隔阂,少一份沟通,管理效率的低下就会理所当然了。
美国演员阿丽恩·弗朗茜斯曾主持"我是做什么的?"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请来一位观众,向他提出问题,然后从中猜出他的职业。该节目办了25年。刚开始办时,阿丽恩对怎样提出生动有趣的问题不得要领,后来她的丈夫对她说:"看你们的节目时,我感到你不能傻等在那里只想提问,而应细心倾听别人在讲什么。最关键的是,你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倾听。"
阿丽恩接受了丈夫的建议,她说:"这的确是个有效的方法,通过悉心品味他们的谈话,我变得精于此道了。此后,耐心倾听成了我职业的主要内容。"
阿丽恩认为,倾听的作用决不仅仅是获得信息,还是与你周围人们友好相处的一个途径。她从一个70多岁的老妇人身上也感受到了这一点。
阿丽恩经常在一个杂货店遇到一位老妇人。她深色的双眼充满了戒备和渴望。但当她见到阿丽恩时,总是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有时阿丽恩碰到自己心情不好时,都不得不耐着性子听下去。
"我要去阿肯色了,"一天,老妇人对阿丽恩说,"那里春季的高温气候对我的关节炎有好处。不过我会很快回来的,免得你惦念。"
"只有您一个人去吗?"阿丽恩问道。
"对,只有我一个人。"她说,"我是个孤老婆子,独居很久了。可我遇到了许多像你这样的好人,他们愿意听我唠叨。"
阿丽恩意识到,面前的这位老妇人就是用无处不与人交谈来充实自己晚年枯燥的生活的。聆听的耳朵,就是她的需求。从那以后,阿丽恩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都尽力让自己积极耐心地倾听。
对别人诉说自己,是人的一种天性;听别人诉说自己,则是人的一种教养。学会倾听,能使管理者与时俱进、广纳群言,能使管理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启迪思维,能使管理者增长知识与才干。
倾听是一种姿态,是一种与人为善、心平气和、谦虚谨慎的姿态。管理者有了这种姿态,就能做到运筹帷幄、气定神闲、所向披靡。
木钗的故事
禅思禅悟:细节决定成败
明朝万历年间,圉镇闹瘟疫。
圉镇济宇寺方丈巨然睹此惨状,便长跪大殿佛像前,祈求道:"老衲发愿造一口巨钟,用钟声驱散瘟神,还众生一个朗朗乾坤。"
高僧要出门募化,临行把僧值叫来,叮嘱再三:"若有人得知消息,前来布施,一定要把布施所得用于造钟,不得他用!"
某村有寡妇鹿娘,她的丈夫在这次瘟疫中丧了生。他生前是一名艺巧的木匠,婚前送鹿娘一精制木钗作信物,上面雕有一对鸳鸯,这对鸳鸯就跟活的一般。
鹿娘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刚满周岁,还没离怀,可是这孩子也染上了重病,鹿娘的心都碎了,她恨不得孩子的病让自己得。
她抱着孩子到济宇寺,祈求菩萨保护她这根独苗。鹿娘住的村离济宇寺有四十多里,她抱着孩子一步三磕头,一对秀气的发辫已散开,像一块肮脏的黑抹布了;一双金莲磨烂,血都渗到绣鞋外面了。来到济宇寺,她见很多人都在捐助,问问才知道是为铸钟。鹿娘也要捐,她摸遍全身,一个钱都没有,只摸到那枚木钗。她浑身颤了一下,看看怀里的孩子,手一松--"扑",木钗掉进了募捐匣里。
晚上,僧值清点捐助银两,见有一枚木钗,他想都没想就把这枚木钗随手扔掉了。
不久,巨然方丈回寺,把募化布施得来的银两都拿出铸钟。钟很快造出来了,可是钟腰上却有一个小洞,形状看上去很像女人用的饰物--钗。这真是一桩奇怪的事情。
敲击那钟,"破--扑",跟丢了魂似的,这样的钟声,怎驱得瘟神?巨然方丈说:"打碎,再铸!"一连三次都是这样。这里面一定有缘故!僧值早吓呆了,他也在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巨然方丈手拈佛珠,看着僧值;僧值突然醒悟,小声说:"一位女施主舍了一枚木钗,我把它扔了。"
巨然方丈一颤,念一声佛,连道:"罪过,罪过,你扔掉了一颗心!"僧值立刻在大殿内寻找那枚木钗,天黑下来还没找到,他急得都快疯了,整整寻找一个通宵,黎明时,就在佛像的脚下睡去。朦胧中,他看到了那枚木钗在黑暗中发着亮光……
第二天,巨然方丈来到大殿外立着的那口巨钟前,他惊讶地发现,那个钗状的洞已经补上了。再敲一下那口钟,"咚--嗡嗡--嗡"嘹亮雄壮,浑厚非凡。那钟声在圉镇上空荡漾开去,霎时,圉镇阴霾的天空一下子灿烂无比了。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细小的事情往往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在西方,同样流传着一个类似的故事:
那是发生在1485年的事情,英王国王查理三世准备和兰凯斯特家族的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决一死战,以此来解决由谁来统治英国。
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理查派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
马夫发现马掌没有了,于是他对铁匠说:"快点给马钉掌,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
"你得等等,"铁匠回答,"前几天,因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铁片已经用完了。"
"上帝,我已经听见军号了,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
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来可做四个马掌的材料,把他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但是钉了三个马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马掌了。
"我缺几个钉子,"他说:"需要点时间来砸两个。"
"我告诉你我等不及了。"马夫急切的说。
"没有足够的钉子我也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几个那么牢固。"
"能不能挂住?"马夫问。
"应该能,"铁匠回答,"但我没有把握!"
"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我的。"
铁匠凑合着把马掌挂上了。
很快,两军交战了。查理三世策长鞭,挥长剑,主动出击;千军万马紧随其后,步步紧逼;而对方则连连后退,身后的不远处,则是一片辽阔的沼泽,泛着绝望的寒光。
查理三世似乎已经看到了胜利女神灿烂的微笑。突然,战马一个趔趄,查理三世跌翻在地。众官兵误以为统帅中箭阵亡,顿时军心大乱,慌作一团,敌军包围了上来。
查理三世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敌军俘获了查理,战斗结束了。
于是,从那时起,人们就传唱这样一首歌谣: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所有的损失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掌钉。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一个无法挽回的失败。
老子道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说,世上的难事,必定先从容易的做起;世上的大事,必定先从细微的着手。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完备的战略和详实的计划成为每个组织的必备,但是真正使自己企业摆脱平庸保持先进记录的,很多都是赢在细节。
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很多企业肯定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辛苦制定出一套方案,并安排人分工,有人负责招聘、有人负责培训、有人负责预算等等,但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统计环节没有执行到位,结果出现了连锁反应,先是方案没有准确的预算,后续的工作也因此不能和其他供应商洽谈,由此而使得其他的设计工作也随之拖后,整个方案在实施时,已经和原计划差别很大了。
而注重细节的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例子则不胜枚举,海尔的崛起是因为一柄大锤,它砸碎的不仅仅是一台台次品,而是一个个不端正的心;麦当劳的作业手册有560页,其中对如何烤一个牛肉饼就写了20多页,一个牛肉饼烤出20分钟内没有卖出就扔掉。
在中国,流行着一个词叫"差不多"。当你问某公司老板今年发展怎么样?他回答差不多。再问公司管理的怎么样?还是差不多。年终总结怎么样?差不多。来年计划怎么样?差不多。发展目标确定了吗?差不多。工作做的怎么样?差不多。
就因为这些"差不多"使组织管理、家庭管理及个人管理差了很多。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国企业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次,第二天也可能擦六次,但到了第三天,就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坚持做好就是不平凡。与日本人的认真精神比较起来,中国人确实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一架波音747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涉及的企业单位很多;而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则要由两万多个协作单位生产完成。在这由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数百万的零部件所组成的机器中,每一个部件容不得哪怕是1%的差错。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忽视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会带来意象不到的灾难。2003年1月16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80秒后发生爆炸,飞机上的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全世界一片震惊。事后的事故调查结果表明,造成这一灾难的凶手竟然是一块从燃料箱上脱落的碎片。就因为这一小小的碎片毁灭了价值连城的航天飞机,还有7位宇航员宝贵的生命。细节的重要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说:"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常常反思,是我们没有宏大美好的理想,还是缺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都不是,我们只是缺乏从细、精处入手的工作作风。我们做一件事,如果把握好了每一个环节,把每一个细节经营完美,那么,终端结果的完美必将水到渠成。
一个钉子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是因为一时的疏忽就像随身携带一个定时炸弹。相反,如果时时注重细节,那么伴随的将是一个又一个的机遇和希望。
不要因为一个"钉子",丧失了你的"国家";也不要因为一个细节,丧失了你的企业。
夜游僧
禅思禅悟:无情制度,有情管理
在仙崖禅师住持的禅院里,有一位学僧经常在晚上偷偷地爬过院墙到外面去游乐。一天,仙崖禅师夜里巡视禅院时,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凳子,才知道有人溜到外面去了。仙崖禅师没有惊动别人,顺手把凳子移开,自己站在凳子的地方,等候学僧归来。
夜深的时候,游罢归来的学僧,不知凳子已经移走,就踩在仙崖禅师的头上翻墙而入。等到学僧跳下地来,才看清方才踩着的是禅师,一时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但仙崖禅师毫不介意地安慰道:"夜深露重,不要着凉,赶快回去多穿一件衣服。"
全寺僧众没有人知道这一件事,仙崖禅师从来也没有提起过,但自此以后,全寺一百多位学僧,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了。
可以见得--所谓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所以说高明的管理是一门艺术和智慧。你可以把对方"管"得规规矩矩、"理"得笔笔直直,但你如果不会懂得"恩威并施",就有可能把一个企业搞垮搞死。
管理制度本身是由人来制定和执行的,管理制度制定应尽量做到科学全面;在制度执行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谁都必须遵守,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管理员工必须模范执行。不然的话,管理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成为粉饰自己的"花瓶"。
但是,在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领导者是否就一定要以"铁面"、"狰狞"的形象出现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制度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制度本身必须体现"人性化"。要使人们在接受制度管理时,能够乐于接受,心甘情愿,管理者必须掌握好"执法"的技巧。对违反制度的人进行处罚时,必先晓之以礼,动之以情,使每个被处罚者内心受到震动。
诸葛亮命马谡镇守街亭,马谡妄自尊大,刚愎自用,街亭失守。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马谡被斩后,诸葛亮大哭不已,亲自临祭;将马谡家小加以抚恤,按月给与禄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寓情于法形象被作者描述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一次,索尼一家分公司的随身听不断接到投诉。调查发现,是产品的包装出现了问题。分公司立即更换了包装,及时解决了问题。
但是,董事长盛田昭夫依然不依不饶,并召开了董事会。会上,盛田昭夫对这位经理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要求全公司引以为戒。然而,这位员工在索尼干了几十年,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第一次在全体董事面前接受如此严厉的批评,禁不住失声痛哭。
会后,这位员工萌生退意,董事长秘书却请他一起吃饭。她说:"对于此事,董事长也是出于无奈,董事长没有忘记你的贡献,特地让我请你喝酒排解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