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自制力: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
5214500000004

第4章 搬开自制的障碍(2)

从吸毒来说,刺激心理是指吸毒者企图通过吸食毒品来寻求精神刺激的心理状态。

抱有这种心态的往往是这样一些人:遭受挫折打击后一蹶不振的人,深感生活无聊的人,梦想事业有成却经常不如意的人,而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冰毒等毒品能让人在瞬间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感,暂时弥补他们的空虚感。

有些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与追求,就会抱着及时行乐的心态去吸食毒品。抱有此种心理的人文化素质较低,他们或自以为看破了世界,或者他们人生目标过高,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而变得无所适从,于是抱着“今朝有毒今朝醉”“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借助毒品来麻醉自己、回避现实,获得短暂的解脱和满足。

我们在全美100座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那些有心理障碍、曾遭受重大挫折或精神打击的人,最容易选择毒品作为他们情感宣泄和满足精神需求的工具。

大多数吸毒者都有一种深深的近乎无可挽回的绝望心理,这是暂时的“享乐”带给他们的身心伤害,让他们对自己极度失望。他们有时在主观上也想尽快终止这些不良行为(罪恶感十分严重),远离毒品,但因为成瘾较深,从而很难采取实际行动,更多表现在口头上,内心不断地挣扎,可总在原地徘徊。

所以,他们对于生活和前途完全失去信心,甚至一般都会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现象二:典型购物狂

他们完全不假思索地购买各种生活所需的物品,比如衣物和小装饰品等。这些人较常见于女性,但也有男性。确切地说,男人和女人在通过购物享乐这方面不分上下,他们在各大商场掀起打折狂潮的时候会立刻出动,进行疯狂的购物。

具有“购物狂”特征的女人所热衷购买的物品,多数与自己的外形装饰有关,比如化妆品和金银珠宝首饰,她们重视购物过程远远地超过了购物的结果,潜在的原因多是缺乏自尊自信、内心空虚,最后只得用购物的方式来填补。对于男人来说,他们精神孤独、身心受损或是妄自菲薄,企图依靠疯狂采购填补心灵的空虚,掩饰内心的自卑。对这类人而言,物质的享乐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

购物狂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心情不好时就拼命买东西来发泄自己情绪——明知是错误的,但很难控制,也无法说服自己不要这么做;还有一种表现是储存状态:他们会买很多东西,但买回来都扔到某一个地方,从此只看不用。

现象三:重度纵欲者

纵欲者大都知道一句名言:“十八岁以后贪图玩乐,三十岁时必将疲于奔命。”但他们很少重视和遵守。

重度纵欲者一方面对欲望的追求永无止境,烟、酒和性都可以拿来成为放纵自己的工具,而且永不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又时常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也想改变现状,但制定的计划经常无疾而终。

纵欲行为是自制力差的典型表现,但生活总有一天会向他讨债,如果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贪图享乐,那么当他到了30多岁的时候,就会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了!

情绪的突袭

许多人都会突然产生坏情绪,比如困意、疲倦或者愤怒。这些坏情绪会在你毫无预料之时迸发出来,对你进行一场突袭。每到这时,人们就非常容易失控,难以自制。这也是我们在激活身体自制力的道路上,将要遇到的最大的障碍。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效应被称为“踢猫效应”,讲的是关于人的情绪传染的问题。当一个人的内心有不满情绪出现的时候,如果肆无忌惮地爆发出来,就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带到生活中,“传播”并影响到其他人,一传十,十传百,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情绪的突袭:

通常身边只要一点小事不满意,就开始抱怨周围的一切。

我们把这种怨恨发泄到别人身上后,别人又会发泄给其他人,最后因为愤怒产生的“循环报应”又会反噬到我们身上。

任何情绪都能成为自己的一个爆发点:悲、喜、忧、怒,当刺激来临时,人会立刻夸张地显露出来,而且没有什么征兆。

人的情绪、智力和体力状态都会随着时间呈现一种正弦曲线的波动,周期基本上是一个月。就像肚子的饱和饿一样,我们的情绪也有饱和饿的状态,不补充不行,不消化不行,不排泄也不行。但是,每个人用来消化、吸收或者排泄情绪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在同样的事件影响下,有的人十分冷静,有的人则十分夸张。

对人来说,情绪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如果你不能做到聪明地引导和利用,它就会在你身上和你的生活中肆意妄为,你将被它操控,永远长不大。在最近的五年内,我的课程共接收了超过4万名学员在情绪方面的咨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我很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在我心情不好、当我面临愤怒和激动的情绪时,我应该怎么办?”通俗上解释,情绪是指我们个体在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的“激动”状态。这种状态每个人都有丰富的体验,但是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却较难控制。有些情绪的诱因或者触发点是自己可以觉察到的,心里明白情绪波动的最初缘由。有些情绪的诱因尚存在于潜意识层面,似乎是莫名地情绪一下子变化了,这其中,有外界的也有内在思维引起的情绪变化,防不胜防。

情绪的触发点随时随处都存在,只是有些人不太敏感,免疫力强,影响不大,有些人自制力出色,即便感受到了,也能成功地化解。但也有更多的人对于情绪的突变天生敏感,反应较大。

关键并不是你想不想控制住,不是你是否想寻求改变,而是你能不能拿出勇气,来抵制情绪的肆意流淌。如果你有些享受这种状态的倾向,那么我要告诉你:“这真的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不懂得克制,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每个人都会遇见大大小小不同的坎坷,而且总会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但由此而产生的坏情绪,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时候被我们忽略掉。这种不良的情绪污染,不仅会影响着人们心理健康,还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自我补偿

“嗯,我可以纵容一下自己,没关系的,我应该这样,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新墨西哥州的乔治对我说,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借口,他以此来安慰自己,并且产生补偿行为。他曾经决心学好汉语和日语,每天看一篇文章,但是一旦坐到沙发上准备开始时,心里就会想:“我上了一天班,很累了!我应该休息一下,看看球赛,或者参加朋友聚会,至于这些书,等明天或哪天有时间了再看吧!”他每天都会重复这个过程,一个月过去了,他买来的一堆中文和日文书籍也没有翻两页,扔在书架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再过一年,如果你到他家做客,你会发现这些书不见了——送给了朋友或折旧卖给了书店,而他已经换了新的计划。在新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他仍然不停地寻找补偿自己的借口,结果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成的。

乔治的案例是自我补偿的典型代表。我们拖延和纵容自己的所有原因,都是借口在作怪,一个荒诞的理由就可以改变你三天三夜做出来的计划,让你重新变成一个什么都不想做的懒人,你难道没有类似的经历吗?

自我补偿:

“我没有过这种体验,所以我要尝试一次,无论是否应该。”

“这样做让我很满足,我觉得它可以让我感到舒适!至于能否实现,这不是我打算认真考虑的问题!”

“归根到底,我所做的一切是因为生活对我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不允许我放纵一次呢?我对得起自己就可以了,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

这是“自我补偿”的典型的三种心理表现。另外,自我补偿通常建立在逆反心理的基础上,它也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它不是从受挫者自身的成功之处获得补偿,而是力图从逆反的过程中取得某种“胜利”和“战果”,从对手的失败中获得“满足”,然后实现自我救济。对此,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消极补偿。这种消极是针对其后果而言,其补偿行为本身可能是“积极”的。

现象一:出轨

从心理层面来看,出轨是全世界的男人们所做出的一种恶劣的自我补偿——补偿他们年轻时拼搏事业而不得不在爱情上做出的牺牲。越是事业型的男人(如果他同时又很自私的话),就越倾向于找一个爱他多于他爱的女人做老婆,然后在外面找一个他爱的女人,来补偿他在年轻时付出的牺牲。

这样的男人,对漂亮女人总是缺乏抵抗力和无限向往,他向往风花雪月。当他还是默默无闻的穷光蛋时,没有这样的机会,如今的自己功成名就,他拥有了这样的实力,所以他要证明给自己,证明给别人看,同时他要补偿自己。

现象二:破坏规则

当十字路口的红灯亮起时,按照规定,骑自行车的人应该停在人行横道线的后面。现在我邀请你在平时多多观察一下,这条规定是否被很好地遵守了。我敢打赌,你观察一万次,每次看到的都是这条规定被违反的情景。

即使警察就在现场,还是不会例外,人们不停地违反这条规则,尽管他们心知肚明。骑自行车的人总会尽最大的可能将自行车越过停车线,即使不能将前轮整个越过去,越过半个也好,哪怕是很小的一个距离。

一方面在自己的生活中浪费着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却为了占一秒钟的便宜,不惜破坏秩序。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在作怪呢?是人们的内心深处不愿遵守规则、想破坏规则的冲动在起作用。这种冲动在理智的克制下被压抑着,一旦有了满足的机会,并且不用付出过高的代价,理智就会放松对这种冲动的克制,任其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

这表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感越大,自卑感越重,人们就越敏感,寻求补偿的心理也就越迫切。因此,孱弱的人往往表现出比健全的人更加好胜。每个人克服自卑,寻求优越而获得补偿的方式各不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当一个人面对自卑而积极地寻求补偿和追求优越时,自卑感反而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这时人就会开拓和体验积极的生活。如果面对卑微、无能、弱小,自救无措而消沉,深重的自卑感就会把人吞没,使人放弃自我改善的念头,陷入消极的人生。

另一个极端则是,许多人为了使自己摆脱卑微,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只专注追求个人优越,导致过度补偿,变本加厉地自我表现,好大喜功,专横跋扈,也非常擅长贬低别人,让人厌恶。

意志力薄弱带来的恐惧感

在自制力课程上,我们总要不厌其烦地向学员澄清一个关于“意志力”的误解(通常,多数学员并不真正清楚意志力到底是什么):

“人们通常强调的意志其实是错误的,它只是一种身体上的紧缩感,被人们频繁地运用。它会使我们的身体变得僵硬,而人们又用它来当成行动的跳板。所以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意志力时,其实只是让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变硬,然后由这个变硬的‘东西’来促使自己产生行动力,他就感觉自己的行动有了支撑,使自己不至于跌倒。但如果仔细检视一下那个发硬的东西和行动的跳板,你会发现它只是身体的某种紧缩感。真相是,意志力深埋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它是一种面对生命的品质,是无形和不可见的属于灵魂的部分,而不是今天你正在体验的感觉。”

正因为人们在错误的常识中很快地学会紧缩身体的某个部分,特别是靠近心灵的部分,让它变得坚硬,从而依靠它产生出行动力,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找不到这种“坚硬感”时,就会变得非常空虚,什么事也做不了。在需要他放下错误的意志力时,他可能会感到恐惧(有87%的学员在课程上表达了这种感觉),觉得自己快要掉进一个空虚的大洞里了:“就像从很高的悬崖上失足落下,十分绝望。”

当真正的意志力出现时,人们是不应该有任何恐惧的。当我们拥有了真正的意志力——思维的坚定和强大时,身体紧缩的倾向就不见了,我们只会有一种开阔而非恐慌的感觉。面对生活,我们内心会涌起温暖的喜悦和挑战的勇气,而不是冰冷的惧怕和退缩感!

不行动和意志力薄弱:

“我没有紧缩感,心灵被封闭住了,我紧张不起来。”结果是他什么也做不了。

“我恐惧行动,在这个世界中我找不到爱、喜悦和满足感。”因为错用意志力,他和自己的心灵之间产生了对立。

“要控制自己太难了,这种要求实在过分,我根本做不到,也害怕去做!”他习惯了行动要有一个跳板,一旦让他自己来掌控时,他害怕放掉“错误的意志力”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灵的阵痛,因此不敢尝试。

他们会十分渴望获得成功,但是仅仅是渴望而已,而且他也不敢相信自己能有成功的那一天。与此相反,有些人不但渴望成功,还会制定计划并坚持去做,坚信自己一定会做到。他们是不恐惧行动的,反而渴望行动,在行动中体验快感,收获成就感。

这两种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同时摔倒了一次,可能都会爬起来,继续向前努力。摔倒了两次,也许还会一起爬起来,继续向前努力,但在三次、四次或者五次之后,他们的想法可能就有所不同了,也就会体现出巨大的差距。

现在,你已经明白,意志力是和恐惧紧密相连的。一旦你丧失了基本的自信心,真正的意志力就会被阻隔在体外,之后内心就会生产出一种恐惧,让你的大脑和身体呈现一种假象:不运用虚假的意志力就会失去牢固的支撑。

这时,人们就会觉得自己脆弱而毫无屏障,脚下的地基好像不见了。他们以为,如果放弃了虚假的意志力,生命就会崩解,世界就会变得十分危险:“因为我感觉不到安全感。”这样的情况会不时地出现,直到你能够通过正确的方法发现和激活真正的意志力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