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出轨的盛唐:武后
5213200000009

第9章 深不可测的君心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四月七日,太宗李世民驾临太极宫则天门,宣布晋王李治为太子,特赦天下罪犯,并大宴群臣三天。

当天晚上,太宗皇帝将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在内的四位朝廷重臣召集起来,在甘露殿内室举行了一场小范围的群臣宴。由于宫变刚刚平息,唐太宗内心余悸未消,宴会不像平日那样大事铺陈,现场既没有扰人的乐曲,也没有助兴的舞姬。

李世民喝了一杯又一杯,却始终没有醉意。长孙无忌紧挨着坐在他的旁边,陪着皇帝沉默地喝酒,君臣相对无言。

自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登基即位至今,作为一代名君,太宗皇帝已御宇十七载。眼下刚满46岁,正值一个男人的盛年之期。创业时的栉风沐雨、战场上的不避矢石,都不曾让这个英气烈烈的男人有过丝毫畏惧和退缩。可是亲情与皇族利益是他心中永远的隐痛,他忘不了武德九年那场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

当抛去兄弟情、父子恩这些情感因素的关键词,单纯从适者生存的权力法则来看,那是一场冷冰冰的胜王败寇的游戏。李世民通过铁血手段取得的权力,成就了一代圣君明主的名号。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太宗的五皇子齐王李祐在齐州起兵谋反。消息传至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在痛心之余提笔写下谴责李祐的手诏。同年四月,大唐又接连爆发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太子事败后,又牵扯出四子魏王李泰的夺嫡阴谋。

骨肉相残的创痛让李世民看清了李唐王朝的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岌岌危局。

眼前的银烛摇曳,灯影幢幢如同幻梦。在这些帝国重臣面前,昨日的英雄虽一再强作笑颜,也难以遮掩满脸意消气萎的垂垂老态。谁也无法抵挡时间的消磨,就算是帝王也不例外。国舅长孙无忌紧挨在太宗皇帝的身边,他的面部表情也同样写着滞重而仪肃,他完全能够明白唐太宗李世民此刻的尴尬处境。在14个子嗣中,太宗皇帝平日最为钟爱的是四子魏王泰和三子吴王恪。早在李承乾谋反之前,太宗皇帝就已经在心里有了取舍,他屡次向长孙无忌做出易储的暗示。

如今新立九子李治为太子,这完全是长孙无忌一手操纵的结果。

对于突然被推向政治前台,李治毫无准备。这时的他还不能完全理解一个男人在权力世界的翻云覆雨。在此时的他看来,一个盛世的太子所要做的,无非是顺乎天命,按部就班地与时间赛跑就可以了。在贞元殿内的宴席上,李治看上去显得颇为轻松。

月上宫墙,不觉已过初更。贞元殿内依然觥筹交错,酒越喝越让人感到压抑与沉闷。太子李治于恍惚之中立身而起,踉踉跄跄地穿过一条暗香浮动的长廊,向殿外走去。随侍在侧的宫女悄悄地跟上了他,如影随形。

太子李治站在倚窗前,跟着他的那名宫女在他身后垂手侍立。“媚娘恭喜殿下……”侍女悄声说道。原来这个侍女是父皇身边的新晋才人武媚娘,太子听过这个名字,很快将其对号入座。

李治仔细地打量着眼前的武媚娘,醉酒的不适顿时烟消云散。借着明明灭灭的烛光,李治看见一张俊美的脸正满含期待地迎接着他的目光。凝望着眼前的美人,李治感觉有些恍惚,一度忘了自己身在何处。

很长时间以来,掖庭宫里的宫人们会经常看见才人武媚娘站在柱廊的暗影里,落寞的神情犹如秋水般悲凉。太宗皇帝的后宫世界虽然群芳逐艳,四妃、九嫔、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和八十一名御妻,但没有一个人能够取代长孙皇后空出来的位置。

长孙皇后薨逝后,李世民曾经尝试着将自己放逐于世俗的肉欲欢爱。武媚娘早就看出来了。太宗李世民这时最宠爱的是纤弱而才貌兼容的徐惠,徐才人,武媚娘并没有足够的把握将李世民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事实上那是媚娘一生中最美丽,也是为最黯淡的时期。

武媚娘是个不甘于轻易认输的人,她曾经在太宗皇帝面前做过种种努力。可她始终揣摩不透君王的心思。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年底,李世民征辽归来,行至定州的时候,犯了痈病。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太子李治为父皇疮口吸出脓血,并手扶父皇所乘的辇车走了好几天,尽显太子应有的仁孝之道。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三月,太宗皇帝回到京师。他想尽快恢复健康,将太子李治召至身边专门服侍自己,以便循循教导。太子居住的别院,紧挨着皇帝的寝宫,太子平日就在这里生活,每十天半个月返回东宫一次。

李世民的病并没有很快痊愈,一直处于调养状态,政务也暂由太子李治代理。当然,实际上的大权都掌握在长孙无忌手中。李治只要根据他的指示,签名后把父皇的玉玺盖上,再把大致的情形报告一下就可以了。

朝政完毕之后,太子李治会立刻回到父皇身边,亲自侍候汤药饮食,片刻不曾离开。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仲春,太宗皇帝李世民在终南山的翠微宫里染病卧床。两个月之后,病情急转直下,到了夏初,已近弥留之际。

给予太宗皇帝生命最后一击的是一个印度僧人,这个胡僧自称有长生不老术。他为太宗合成了一种新药,结果让太宗的病情加剧。太宗原来感到燥热,服药之后又突然腹泻。胡僧炼制的新药,可能是大寒之药。以巨寒之药注入到高热的病人体内,便产生了不可挽救的局面。虽然在太宗皇帝的病榻周围结集有高明的医生,但一个个都束手无策。

五月二十四日,太宗皇帝病危,召长孙无忌入宫,打算安排后事,由于君臣二人情绪过分激动,长孙无忌泪流不止,病重的李世民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两天后,长孙无忌偕同褚遂良再次入宫。这一次,太宗皇帝做了临终交代。当时在场的有四个人,长孙无忌、褚遂良、太子李治和太子妃王氏。永徽年的政治斗争和变化,与在场四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太宗对两个大臣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

又对太子李治说:“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他又指着长孙无忌嘱咐褚遂良:“尔辅政后,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若如此者,尔非复人臣。”

在场的四个人,是太宗李世民最为看重之人,是贞观事业的接班人。随后而来的永徽年,执政的虽然是唐高宗李治,但不可否认的是,永徽政治是贞观政治的延续,李世民才是永徽政治格局的精心设计者和总设计师。

李世民认为,在场之人要不忘“永保宗社”的历史使命,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即将即位的新君李治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两个顾命大臣之间的关系。两个顾命大臣必须尽忠尽职地辅佐新君,不可生异心。同时作为新君的李治与顾命大臣的关系,是被监护与监护的特殊君臣关系,李治必须绝对信任他们。

二是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之间的关系。太宗害怕两人出现矛盾,尤其担心褚遂良指使他人倾覆长孙无忌,所以在临终之际也不忘用严苛之语警告褚遂良,不能干任何伤害无忌之事。

三是新君李治与其妃王氏之间的关系。太宗皇帝把他们交给褚遂良,意在防止李治与王氏之间可能产生矛盾。

太宗的临终遗言,还是被后来的现实无情地予以了否定。不出十年,其中三人均死于非命。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午后,太宗皇帝在含风殿溘然长逝。

同一天,太子李治在太宗灵前宣誓登基,是为高宗皇帝。父皇初丧,李治悲不自胜,日复一日跪立在太宗皇帝的灵位前,守护待旦。

在太宗生病的这段期间,李治以太子资格服侍左右。整整一个月时间,太子昼夜不离。按照时间推测,李治与武媚有可能是在两个以下时间段发生了不伦之恋。

一是太宗李世民征辽归来的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初春,当时李世民居住于长安城内的皇宫里。不过这时李世民的病情并不危险,太子李治与武才人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在太宗的眼皮子底下做出秽乱春宫之类的事情,是相当危险的,可能性并不大。

二是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五月间,太宗在骊山绝顶的翠微宫里养病,这时太宗的病情已到了晚期,死亡已成定局。无论是李治,还是武媚,都可以暂时解开那道无形的精神枷锁,大胆地实施自己的情欲计划。

这天晚上,李治在沉沉的睡眠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躲在烛光暗影里的武才人正盯着自己。

父皇病重以来,李治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在这里出入。每当他们目光相遇时,她总是会心地一笑。李治仿佛一直是在隔着一层浓雾看着她,迷迷蒙蒙。

李治神不守舍地凝望着眼前的女人,一度忘了自己身在何处。受尽病痛折磨的太宗这时已进入睡眠,这个伟大的帝王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自己弥留之际,太子会与自己临幸过的才人在距离自己尺寸之地发生不伦之恋。

武媚转过身像往常一样含着哀怨与期待的目光大胆地看着李治,就好像眼前这个男人能够给予她生存的全部意义。她的眼神中饱含的隐秘成分让李治感到头晕目眩,让他无法直视与回避。

窗外月光满地,风吹珠帘,李治不觉心旌摇荡,难以自持。

在过去的时间里,李治一直在寻找与武媚单独相处的时机。可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所处的位置与太宗皇帝的病榻竟然只有一墙之隔,难道真的是天意弄人?

在暗红色的灯光之下,李治感觉到她那袒露的肌肤宛若一面明亮的铜镜,映射出父皇虚胖而略显浮肿的身影,这个影子在他的眼前怎么也驱赶不散。一种神秘的声音伴随着流水般的喘息灌满了他的耳朵,这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与其说是来自于他的心底,不如说是来自他饥渴的躯体。他将她紧紧地揽入怀中,将那些所谓的伦理、罪孽和禁忌都统统扯得粉碎。

随着太宗皇帝的驾崩,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最伟大的一个时代——贞观盛世落下帷幕,一个被君王唤作“媚娘”的武氏女子也由此迎来自己命运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