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懂得关照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人关照,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现在,有许多父母一提起孩子来就很伤心。父母总觉得自己很委屈,为什么自己为孩子那么无私无怨地奉献,而孩子却不领情?孩子们没有责任感,不懂得关照父母,更不懂得体谅父母。拿破仑·希尔说:“当一种习惯由于经常反复地练习而变成容易的时候,你就会喜欢去做。你一旦喜欢去做,就愿意时常去做。”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关照他人的习惯,鼓励、尊重孩子去关照他人。一个懂得关照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人关照,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培养孩子关照他人,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关照自己。一位在海外卓有成就的人士曾谈到自己的成功体会。他说,因为他是一个做生意的人,他觉得这个世界上人和人之间往往是这样一种关系:我给他一个不好的表情,比如说生气、愤怒、轻蔑、不礼貌,对方不用动脑子,他回给我的,大概也是这样一个表情。当我在这个世界上面对千百人都是一个微笑时,也可能千百人都给了我一个微笑,我就得到了千百个微笑。他还说,一个人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做成一点事,有一点成就,就这么一点奥秘。
这就说明,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真正学会关心周边世界,关照他人,同时反过来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最好的关心。所以,我们关心自己也好,关心他人也好,关心自己以外的整个世界,这既是一种角度,一种眼界,同时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于父母,对于我们的孩子,都是应该培养的。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知道关照他人,习惯于人人都来关照自己,这样的人以后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他当然会碰壁,会摔跤,然后也许会有所改变,但那个时候改变的代价将是比较大的,变化也比较慢。
也许有的父母会问:既然学会关照这么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孩子的关照意识呢?我们认为,学会关照,应该让孩子从关照自己开始。
父母现在普遍觉得孩子们的依赖性太强了。他们不会关照自己,什么事情都希望父母给他们想办法,出主意。这种状况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有些做父母的,他们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想到了,都计划好了,孩子们当然不再去想这些问题了。有时候,孩子们自己想了一些问题,父母还要埋怨孩子瞎操心。久而久之,孩子们关照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识就被父母磨没了。试想,这样的孩子连自己的事情都不去关照,他还会关照别人的事情吗?
所以我们说,学会关照从关照自己开始。当孩子懂得了关照自己以后,父母可以再教育孩子学会关照父母,关照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关照老师同学,并教育孩子关心周围的环境,关心全社会。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应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关照老人,包括关照父母,关照父母的父母。然而,在日常交往中,常常发现不少孩子对待老人或父母不够尊敬。如顶撞老人,不服从管教;用生硬的态度命令老人为他做这做那。
父母要为孩子做出关照他人和真诚待人的榜样。列宁,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他谦逊的风度与高尚的举止,深得同事和人民的爱戴,而这些良好的品质首先得益于他父母的精心教诲。
1870年,列宁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他的父亲是省国民教育视察员,非常重视孩子们品德的培养。父亲以身作则地教导他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论别人身份高低贵贱;小朋友要是说话发音不准确,不要讥笑他,而要帮助他纠正;平时要多体谅别人,多替别人着想;要乐于助人,给老人妇女让座;别人帮了忙,一定要道谢;自己有了错,也一定要请求别人原谅……正是在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列宁从小便对别人以礼相待,真心相助。他小时候经常到乡下外公家去玩,和贫苦的农村孩子们相处得如同和自己表兄弟一样亲密无间。有一次,他见到一位农民的大车陷到了泥里,赶忙上前,不顾泥泞帮着把车推了出来。他把这位农民掉在地上的手套拾起来,恭恭敬敬地递过去,很尊敬地和人家交谈,最后还愉快地握手道别。不论是老师、朋友,还是纤夫、洗衣妇,小列宁始终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谦逊真诚的本色,他保持了终身,即使在他已成为一名领袖时,工人、农民、士兵都更乐意接近他,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群众。
列宁的父母以身作则地教导孩子,鼓励孩子们从多方面加强修养、努力成才的同时,也时刻注意引导他们发现缺点,改正过失,以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喜爱。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不是揭穿、处罚孩子,而是启发他的觉悟,唤起他的良知,使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内心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斗争中反省自己并取得进步。正是父母的精心教诲,使列宁受到了众人的喜爱和拥戴,造就了一位历史伟人。父母以身作则地教导列宁要关心他人,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世人尊敬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成就自己的事业。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由于一个人的品质和个性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养成的,需要家庭教育长期不懈,从小抓起。同时,父母在以身作则教会孩子许多良好品质的同时,还要努力引导、教导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巧,包括对一些事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询问别人的情况、表达个人的兴趣、接受对方的建议等等。
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因此,父母在与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处中,应态度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另外,父母还可利用英雄模范人物,现实生活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练习是强化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地保持下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见”“谢谢”“请慢走”等),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利用有关节日,启发诱导。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阳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良好行为。如询问孩子:“明天是××节(××日子),你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使爷爷(奶奶)高兴呢?”孩子就会认真地说:“我帮爷爷切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我送奶奶一件礼物”“我给爷爷、奶奶拜年”……
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家长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另外,建议老人多与孩子交往,增进相互感情。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非常被动,如给老人搬凳子,说“再见”等。为此,作为老人,应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谈,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不能因兴趣迥异,居高临下。对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动关心、尊敬老人,自觉听从老人教导,努力做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