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细节成就孩子一生
5137100000048

第48章 帮助别人,时常为他人着想

关心他人,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会使人变得慷慨;关心别人的痛苦和不幸,设法去帮助别人减轻或消除痛苦和不幸,会使人变得高尚;时常为他人着想,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涵养。

父母要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好习惯,教育孩子,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有一位叫黄苏的母亲,是这样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

A上小学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因为他年龄小,身体瘦弱,在学校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侮。后来爸爸妈妈下乡,虽得到奶奶的照料,却缺乏父母的慈爱。这样的环境使他感情比较冷漠,只知道自己保护自己,不知道关心别人,无论在家中、在学校,都是独来独往。

妈妈把他接到身边时已经12岁了。怎么改变他的孤僻性格,唤起他对生活、对家人、对同学、对朋友的热情呢?妈妈多次找他促膝谈心,效果都不大。最初他根本不愿将自己的内心活动吐露出来。妈妈要他多关心别人,他的回答是:“谁关心我呀!”或者是“自己管自己就行了”“反正我不做坏事就得”“谁关心谁呀”。

有一次,小A去颐和园玩,把一串钥匙丢了,回来后十分懊丧。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没有钥匙怎么开门呢?那上面还有小抽屉的钥匙,现在家门进不去,抽屉也打不开了,真是别扭。妈妈叫他到失物招领处看看,他根本不信有人会管这样的闲事。后来妈妈给失物招领处打了电话,果然有这么一串钥匙。妈妈领着他来到颐和园的失物招领处。那里的工作人员把钥匙交还给他,并告诉他,这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拾到后交来的。妈妈又带他参观了失物招领处。那里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游人拾到后送来的。在事实面前,他似乎有所领悟:“果真有这么多人管闲事。”这时妈妈再给他讲,人世间都应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谁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所以谁都应当尽力去帮助别人。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听不下去了,还说:“可不是吗,就是那位小朋友做了好事,使我找到了钥匙。如果再去配钥匙,该有多麻烦呢!那位小朋友的举手之劳,省了我多少事!”妈妈告诉他:“以后你也要关心与帮助别人呀。”此时妈妈的话,在小A听来句句入耳,频频点头。因为事实教育了他。事实的教育是最深刻、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不久,小A去体育馆看球赛。散场时人很挤,他看到地上有一张月票,是一个中学生丢的。他就捡起来拿回家了。妈妈问他准备怎么处理时,他略加思索后说:“月票上有地址,我马上把它从邮局寄给这位小朋友。”他当即找出信封把月票装进去,写上地址,贴上邮票,高高兴兴地把它丢进了邮筒。妈妈问他为什么办得这么快时,他说:“今天才4号,月票还是新的,小朋友丢了月票该多着急呀!我的钥匙不也是一位不相识的小朋友及时交到失物招领处的吗?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如果是以前,我才不管它呢!”

妈妈不失时机地悉心教育,总算在小A身上见到了初步效果。当然,要培养乐观、热情的性格,不是通过一时一事就能完成的。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抓住实例,耐心引导,就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批评、表扬孩子时,体现了父母基本的是非观、道德观与价值观,也就是父母内心希望培养出怎样的孩子。

大多数父母都会说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体贴人;顽皮些也没关系,但希望他们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地茁壮成长。然而,从他们的实际行为来看,这只是表面的说法。其实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不能输给其他孩子,要做人生的强者。”

也就是说,他们在批评或表扬孩子时,脑子里想到的并非是孩子自身的幸福,而仅仅是希望他们在眼前的竞争中取胜,或者即使不能取胜,也不能落后。如果认为这么做,“正是为了他们的将来着想”,那可真是下了一个目光短浅的赌注。

孩子们长大成人要在二三十年之后,我们谁也无法预料那时的社会仍与今天相同。在一味强调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人际关系紧张、极其孤独寂寞的人,再没有比这种结果更不幸的了。

其中,“只要我的孩子好就行”,这种想法是最有害的。我们必须从这样一种角度考虑问题,教育孩子,就是他们生活的未来社会应充满人间情义,并使他们成为建设这个美好社会的一分子。如果我们大家都憧憬这种美好社会,为什么我们不抱着这种目的来教育孩子呢?这就是我们批评、表扬孩子时应参照的标准。另外,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给他人添麻烦,也是教育孩子的内容之一。还有一点很容易被人们遗漏掉,那就是必须教育他们从小学会保护属于自己的“权益”。

要帮孩子了解如何助人,光是告诉他哪些事不可以做是不够的。你应该鼓励他行事积极、懂得冒险。就像孩子得由大人告诉他们打人、骂人是很不好的一样,他们也有权力知道帮助别人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譬如:“如果你也把你的小车让妹妹玩,你就不会让她觉得好伤心,她会很高兴!”

给孩子机会,让他去帮助别人。培养孩子对周围人事与情感的敏锐,并让他们去尝试自己所学到的。例如:假设哥哥或弟弟不舒服,或小熊生病了,让他去照顾,从经验的累积中,他会了解到什么是“帮助”。在幼儿园,应教育孩子关心帮助别的小朋友。当小朋友摔倒了,要主动扶起来,并加以安慰。在这种举动中,孩子将会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孩子和妈妈一起坐在公共汽车上。这时,上来一位孕妇,孩子要起身让座,可是妈妈不准,而且把头转向窗外。乍看之下,也许只是件小事,但在孩子的心灵上,却有可能留下很不好的影响。也许他会和妈妈一样,不会因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而感到羞愧,因而失去了关心别人的美好品德。帮助他们形成“利社会”的自我形象,也就是让他们分享帮助人的感觉与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植物学家的儿子手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去问他的老师。那位老师说不知道。谦虚而诚实的老师和蔼地对孩子说:“你爸爸是很有名的植物学家,你回去问问他。我也希望知道这株小草的名字呢!”第二天,孩子拿着小草对老师说:“爸爸说,他也不知道这株小草的名字。他说,老师您一定知道,可能一时忘了,要我回来再问老师。”说着,孩子递给老师一封信,说是爸爸叫他带给老师的。老师打开信一看,里面详细地写着有关那株小草的名字和特征,最后还附着一句话:“这个问题由老师您直接回答,想必更为恰当。”真是一位明智的父亲。

要有同情心,教育孩子体谅别人的处境,把别人的不幸作为自己的不幸。随时准备从道义上支持别人,行动上帮助别人。如关心残疾人,有可能扶一扶、帮一帮,不要围观,不要有意无意地用恶语和动作伤害他们;拣拾物品要及时设法归还失主。

为了强化孩子“关心他人”的心理趋势,父母要及时予以表扬和支持。如孩子为灾区捐了零花钱,父母知道后要予以肯定。有可能父母也可捐一点。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会对孩子形成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