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细节成就孩子一生
5137100000019

第19章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不要扼杀孩子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这份心理资源,是每个孩子天生就拥有的。父母和社会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把他们从小受到扼制和禁锢的想象力的大门打开,使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到想象力之门打开之后的乐趣和收益。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曾用这个问题考过孩子:“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

有的孩子回答:“一只也没有了,因为都吓跑了。”

也有的孩子回答:“还剩3只。因为树上的5只鸟是一家子,有鸟爸爸、鸟妈妈和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猎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跑了鸟妈妈,所以就剩下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了。”孩子这样回答,也不是没有道理。

也有的孩子回答:“不能打小鸟,要爱护动物!”

孩子们的回答,有的合情合理,有的与众不同。每一颗质朴、善良的童心,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和大胆的想象。

研究表明,不少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表现出成人化的思维倾向,失去了以往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也就是说,当孩子们还没来得及对美好的世界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时,想象的翅膀没张开,就开始脱落了。

我们身边的文化大都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冒险;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鼓励个人独立性;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成自己的兴趣,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求知欲。与产生诺贝尔奖的文化背景相一致的地方也有,只是较少,如与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相吻合的地方,便是传统文化中“十年寒窗苦”“头悬梁,锥刺骨”等。

著名诗人金波认为,想象力在少年儿童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是顺应它、引导它、呵护它,还是漠视它、抑制它、约束它,已经摆在每一个家庭和父母的面前,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有人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让被试者回答这是什么。问到大学生,他们则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问到初中生,一个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个调皮学生大喊“是英文字母o”,却遭到班主任的白眼。最后问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异常活跃地举起小手回答:“是白兔”“是乒乓球”“是烧饼”“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越多,想象力越苍白。年龄和阅历往往是束缚想象力的绳索,而浪漫的童心才是充溢着想象力的。世界广袤无垠,答案多种多样。保持童心,摆脱框架,人生才会展示生命最丰富的活力。

有人认为,只有诗人、发明家等才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其实,我们做每一件事时都是创造性的。想象力如何推动创造机能,历代的伟大思想家都无法找到答案,但他们都承认“想象力能够推动创造力”这一事实,而且能善加利用。

拿破仑说过:“想象力可以统治整个世界。”想象力这种天赋是人类活动的最大源泉。呵护孩子的想象力,也是尊重儿童。尊重儿童,首先应是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从小喜欢在好奇的心态下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

思想活跃的孩子更善于幻想和虚构。有的父母难以摆脱传统的说话语气,认为孩子在瞎想瞎说,或者令人费解。而绝大部分想象力,就这样在孩子幼年时期就被扼杀了。父母应当对孩子的想象力加以鼓励,表示支持,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继续大胆想象。

我们发现,目前在孩子的视野里,一谈到和“幻想”相关的内容,莫不过是哪吒、孙悟空之类。孩子的想象能力在丧失。许多孩子只能按书本上的要求去答题解题,而不允许有一点自己的想象和发挥。

想象力丰富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和社会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解除想象力的禁锢,使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

父母可以多让孩子参加有创造性的游戏。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父母可以在孩子游戏时鼓励他们自己提出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如果形成了习惯,孩子的想象能力就会得到迅速地提高。

父母应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童话故事适合孩子想象力的特点,经常听童话故事的孩子其想象能力比不听、少听童话故事的孩子要丰富得多。最主要的是父母讲完后,让孩子马上复述故事。孩子可能在复述中有添枝加叶的地方,只要主题大意不变,父母就应该鼓励。千万不要泼冷水,以免挫伤孩子想象的积极性。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有时可以讲到一定的地方不往下讲,引导孩子对以后的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如讲述《曹冲称象》,当讲到该怎样称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的重量时停住,让孩子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称象?促使孩子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边听,边动脑筋,发展了想象力。

父母应让孩子进行“情景描述”的训练。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做这样的游戏。例如,父母说:“这是一个下雪天,想想看是什么样子?”孩子根据他的想象进行描述。反过来,孩子也可以问父母:“这是一个下雨天,想想看是什么样子?”此时父母应尽量认真细致地描述一番,让孩子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诸如此类的问题有许多。在想象时,孩子的水平会有差别,父母要引导他们讲述更加丰富的内容,让孩子尽情地说出他的想法。即使他的答案很滑稽,甚至不合逻辑,都不要严加批评,唯有你的倾听、接纳才能引导出更好的答案。

许多父母在看待世界时往往很自信地认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就足以应付得了了。其实这不仅在无意中让自己失去了最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无知地将这条束缚想象力的锁链套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固执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去想问题、做事情,对孩子独特的想象、创造的萌芽熟视无睹,意识不到要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俞国良教授指出,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儿童是不健全的儿童,扼杀孩子今天的想象力就是扼杀孩子的未来,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就是帮助孩子成才。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不是扼杀孩子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