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狼性商鉴
5028100000007

第7章 商机——见机而上,相机而动(3)

1976年4月,微软公司的第一位正式员工就是21岁的麦克·麦唐纳,他是盖茨的中学同学,主要负责8080微处理器的BASIC语言程序的改良。第二个正式员工名叫里克·韦兰,也是盖茨在湖边中学时的同学,他主要负责替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0微处理器开发BASIC语言程序和商业用“博”(Cobo1)两种软件,还有一位是程序设计师史蒂夫·伍德,他在微软公司担任总经理。

1980年,对于微软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8月的一天,盖茨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电话一端是个陌生又神秘的人,他说想要见盖茨,让盖茨安排与他会晤。盖茨欲把会晤时间定在下周,可对方却迫不及待地说:他们的人将在两小时以后飞来。

见面后盖茨才知道那个神秘的人物就是IBM的代表,他们想要与微软公司合作,与微软公司负责人盖茨进行了5分钟的交谈后,IBM的代表认为盖茨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所有人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

微软公司的技术虽然不是IBM所需要的,但也已列入了IBM考虑范围之内。与微软竞争的还有另一家公司,但是那家公司的态度极其冷淡生硬,而盖茨却很热情。于是IBM将微软列入了重点的考虑对象。

在前往IBM的路上,盖茨的心情复杂而紧张,他知道与IBM合作意味着什么,他也担心这场堪称20世纪最大的交易与自己失之交臂,而这次交易将会成为微软公司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盖茨用敏捷的反应、幽默的口才化解了IBM的种种刁难。最终赢得了这份合同。接下来的日子里,微软动员了所有员工为这件事奔走忙碌,IBM公司对质量要求及其严格,规矩也太多,例如保密工作,几乎让比尔·盖茨他们承受不了。

IBM把开发软件的所有人员全部关在西雅图国家银行大厦18层的一间小房子里,即使这样他们还不放心,又送来专用保密锁,不许打开房间大门。

小小的一间屋子既没有窗户也没有通风设备,在高达38℃的条件下为IBM干活,这恐怕是比尔·盖茨他们从未享受过的“高规格待遇”。但在任务重、时间短、众多竞争对手都在等着看他们的好戏的条件下,他们并没有畏惧。因为这种挑战对于盖茨而言已不是第一次了,每次,他都能从容应对。

他天生就有面对重大事件而不乱的能力。他擅长用冷静的头脑处理这种紧要的事件。在最后期限内,盖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IBM交给的任务,打赢了这场硬仗。

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向全世界宣布80年代电脑界最大的一项新闻:新一代个人电脑IBMPC问世。

这是IBM和微软合作成功的结果,随着IBMPC机一起销售的PC—DOS(MS—DOS)及一系列微软公司的软件,也被带入一个广阔无垠的大市场。而且,伴随着兼容机的发展,微软软件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它不仅可以应用在IBM电脑上,对于其他类似的兼容机都能应用。可以说,当时刮起了微软软件热销的旋风,微软软件刮遍了整个世界。

1984年,对于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来说都是大丰收的一年。除了MS—DOS(这时已推出V3.1版)这个公司招牌以外,还有PAS—CAL、C、Word、GW—BASIC等一大批软件畅销于全世界。微软公司顺利地坐上了软件公司的头把交椅。

年轻有为的比尔·盖茨于当年4月上了《时代》杂志封面。这时,离他而立之年还有两年,比尔·盖茨正向他人生的更高目标迈出更具有意义的步伐。

与其他行业相比,计算机行业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使竞争更加残酷和激烈,盖茨和微软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1983年11月,比尔·盖茨向世界推出了一种新的技术软件——Windows,并断言一年后它将在90%采用MS—DOS的PC机上运行。

可是,一年过去了,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Windows在市场上根本不被人认可。不少用户都抱怨原始版的Windows常常不能正常的运行。因此广大用户对其意义也不甚了解,认为它只是DOS下的一个附属品。

微软继续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对Windows进行改善,两年后又推出Windows1.03版,相继又推出Windows2.0版,但结果依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

但盖茨没有为此而悲观,因为他早已预见,Windows在以后的岁月里,将成为全球计算机行业中应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技术。

1990年5月,在微软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又推出了Windows3.0,在卧薪尝胆7年之后,情况终于出现了转机。

微软公司在Windows3.0推出的当天,不惜重金,花费了300万美元做宣传,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这个成熟的窗口软件,获得了空前的轰动,它的问世,标志着个人电脑领域新一轮改革的开始。

历尽千辛万苦的比尔·盖茨在Windows3.0的发布会上并没有自吹自擂,只是简单精练地对Windows3.0做了一次介绍,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因成功地推出了Windows3.0而名闻遐迩。微软的股票屡屡上升,公司实力不断壮大,“软件大王”的荣誉称号落到了盖茨的头上。

“安静则治,暴疚则乱。”成大事者面对危机时,能做到处惊不变,静观机遇,敢于面对挑战,从而转危为安。

7.果断决策,一举定胜负

中国有句俗话“该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句话用在商场上也很恰当,做事拖泥带水、优柔寡断,只会白白丧失大好时机。果断决策不是盲目从众,单纯求速度,而是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扬长避短,权衡利弊,追求利益的最优化。只有具备果断决策能力的人,才能够成为商海中的胜利者。

在苍茫的丛林中,一个猎人用枪打中了一只狼的一条腿,猎人没有因此而停止追捕活动,继续拿着猎枪追着这只狼。

狼也不示弱,拖着一条腿没命地向前跑,猎人不想让“到口的鸭子再飞了”,于是也拼命地追。

刚刚吃饱肚子的狼,没有办法跑得太快,眼看着猎人一步步逼近,狼被逼得没办法。

为了能够死里逃生,狼当下果断地吐出了刚刚才吃下去的黄羊肉,这下狼可以“轻装上阵”了,再加上平日里练就的一身奔跑的本领,奔跑速度骤然提升,没几分钟就把猎人远远地甩掉了……

狼有很强的决策能力,在敌人面前不是惧怕、恐慌,而是临危不乱,即便是身负重伤,也能发挥出超常的能力,为自己创造生存的机会。

狼因为果断地吐出吃下的黄羊而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和黄公司几次果断正确的决策,也为自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Orange电讯公司,现今在英国的电讯行业排名第三位,同时为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提供电讯服务。谁能想到,这样的一家公司就是和黄曾出资5亿美元收购的那家Orange。

之前和黄将Orange部分股权出售,一举赚回了5亿美元的投资成本,随后,又做成了千亿港元的交易。

由此可见,和黄的这次投资真可谓一本万利,也可说是和黄决策成功的典范之一。

和黄收购Orange的消息传出后,股价一直呈上升趋势,直至升幅达9%,最后收市时惊报价76.5元港币,长实系股价闻风而动,从原来的58港元上升到67港元,股价一路飙升,最终也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和黄被长实收购后,在李嘉诚的领导下,由一家老式英资企业一跃成为综合型跨国企业。它的核心业务包括港口、电讯、地产、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5大业务,并且致力于业务多元化及国际化。

1989年,和黄在英国推出的CT2电讯服务,名为Rabbit(兔子),可是此次出师并不利,因为和黄刚刚涉足电讯服务,较同期其他技术逊色许多,因而吸引客户量较少,产品价格迅速下跌,Rabbit无法继续进行,只能宣布暂停。和黄因此身受重伤。

1994年,和黄成立0range电讯公司,推出个人通讯网络。对于此项投资,业界很多人士均不看好,甚至还有人认为它将是第二个Rabbit,但是和黄并没有因此而撤资,他认为自己的眼光不会有错,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项决策是正确的,因为这一项目推出后不久,很快就被消费者接受。

不久后,0range在英国一上市,便打破最短日期成为成分股的纪录,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额外盈利,收回了注入“0range”的全部投资。

这一股份虽然没有为和黄盈利,但是股价却比上市时提高了6成多,市值也由200多亿港元上升到2000多亿港元。

短短的几年以后,Orange已经有100多万家英国客户,一举成为英国第三大流动电话商。

1998年和黄再次做出出人意料的决策,把和黄4.3%的0range股份出售,一下套现53亿港元,再加上并购交易赚取的22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全部加起来,和黄收购0range的回报已经是投资的十几倍了。

这不仅证明了和黄决策的果断和英明,而且成为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交易,同时引来了海内人士的关注,他们纷纷来到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出售Orange的记者招待会。李嘉诚在会上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他已知道5年后和黄要做什么,也许好多人不理解,但我坚持的一个真理是,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把目光放长远,敢于做出决策。”事实上李嘉诚也正是依靠果断决策,使和黄获得了一次次的成功。

默多克更是果断出手取得成功的典范。

鲁伯特·默多克1931年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南30英里的一个农场,他是家中4个孩子中唯一的一个男孩。

因此父亲对他寄以厚望,10岁时被送到澳洲的杰隆贵族寄宿学校上学,也就是在这里,默克多形成了愤世嫉俗的性格。

由于是一个报业管理者的儿子,他被王公贵族的子女孤立。1950年,他到牛津大学学习,但在牛津大学,他又一次被排斥。牛津大学的同学并不很欢迎他,因为他只不过是一个从社会下层来的澳洲佬。这种令人自尊受挫的怠慢促使默克多成为一个反英人士。默多克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报业管理者,主办着包括墨尔本的《先驱报》在内的4家报纸。1952年,默多克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在遗嘱中老默多克说,如果受托人委员会认为默克多值得支持,他希望默多克在报业及传播领域中拥有一个有用的、无私的人生。

但是据默多克的母亲说,老默多克对默多克是否有能力接管他所创立的事业心存疑虑,当时未满22岁的默多克急匆匆回到家乡,接过了父亲的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