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编智慧谋略大全
5026300000014

第14章 古代智谋(上)(14)

听到皇帝发问,大家先是嘀咕了一阵,然后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说什么的都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将王陵的回答。王陵和刘邦是同乡,一向是好朋友,因此说话就格外坦率。王陵说:“在用人上皇上和项羽不同。皇上虽然对人粗暴,好发脾气,项羽却很尊重部下,但是,皇上敢于封赏功臣,派谁攻打城池,攻下来,就赏给谁,大家都愿意出力;而项羽则妒贤嫉能,打了胜仗不给记功,攻下地方不给分封,所以部下不给他出力,最后才失败了。”王陵说的意思是刘邦善于用赏罚的手段,达到调动部下积极性的目的。另一位将军高起也附和了王陵的说法。

等他们说完后,刘邦说:“你们说的虽然有理,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军营中出谋划策,制定正确的方略,能使军队在千里之外打胜仗,我不如张良;坐镇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给前方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能够统率百万大军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他们3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们,但我却能重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所以才能战胜项羽,夺得天下。项羽虽然有一个豪杰范增,但不能信任他,重用他,所以才失败了。”

众人听了之后都十分心服。

善于用人是一门包含着很高智慧的学问。它不光表现为运用奖惩手段激励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够发现和发挥每一个人才的长处,做到“人尽其才”。刘邦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还能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短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项羽无谋失天下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力大无比,勇猛非凡,但是却刚愎自用,缺少谋略,也不虚心听取别人的计谋,最终丢了江山,丢了性命,成为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项羽跟随叔父项梁举行反秦起义后,参加了无数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楚军的统帅。楚怀王曾与项羽、刘邦约定,谁先人关灭秦,谁就被封为“关中王”。结果,刘邦的10万军队首先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屯驻在霸上。项羽率领40万大军晚到了一步,驻扎在新丰、鸿门。项羽的谋士范增说:“从刘邦入关后的情况来看,他的志向不小。将来能够与大王争天下的必然是他。不如趁现在羽翼未丰的时候把他除掉,以免将来后患无穷。”项羽表示同意,决定次日发兵,攻打刘邦。

项羽的另一个叔父项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托项伯回去后给自己说情,并转达自己去鸿门谢罪的请求。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放弃了攻打刘邦的计划,同意刘邦前来谢罪。范增看到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请项羽在宴请刘邦时,埋下伏兵,以举玉玦为号,杀死刘邦。第二天,刘邦带着随从来到鸿门谢罪。在宴席上,刘邦作出一副诚恳谦卑的样子,一再赞扬项羽的功绩,表白自己。项羽是一个性情直爽而又喜欢恭维的人,被刘邦的好话说得心花怒放,把范增的话抛在脑后。范增一再给项羽使眼色,并且3次举起身上的玉玦作暗示,要项羽快下杀刘邦的决心。项羽却置之不理。范增急忙把项羽的堂兄项庄找来,要他舞剑助酒兴。趁机刺杀刘邦。项伯看出项庄舞剑的用意,便抽出宝剑和他对舞起来,暗中却用身体掩护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危急,急忙去找一道来的勇将樊哙。樊哙拿上宝剑和盾牌,气冲冲地闯入大帐,高声说:“沛公(指刘邦)先进了咸阳,本来应当封关中王,可是沛公进关后秋毫无犯,等待大王前来安排。想不到大王竟听小人的话,要杀害有功劳的人。这能叫人心服吗?”项羽见樊哙长得虎背熊腰,说话也很直爽,心里有几分欣赏,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还赏赐给酒肉。宴席上原来的紧张空气,缓和下来了。刘邦趁这个机会,借口上厕所,溜了出去,头也不回地跑回自己的军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事后,范增感叹地说:“项王是个小毛孩子,不会用良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必定是刘邦。我们等着当俘虏吧!”

鸿门宴之后,项羽大封诸侯,一下封了18个王。分封诸侯的时候,范增劝项羽把刘邦封为蜀王,以便把他困在巴蜀。可是项羽又听信了项伯的说情,改封刘邦为汉王,这就为后来刘邦东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项羽分封了诸侯以后,便自立为西楚霸王,定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谋士韩生劝阻说:“彭城交通便利,容易四面受敌,不适合于在那里建都。关中形势险要,土地肥沃,在这里建都,能够成就霸业”。项羽不听,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好比穿着好衣服夜间行走,谁能看得到!”韩生见自己的主意未被采纳,说了几句牢骚话。项羽听了后大怒,竟把韩生扔到油锅里炸死了。

由于项羽性格粗暴,猜忌多疑,不能虚心纳谏,他手下的良将谋士,不是被逼死,就是被逼走。谋士范增足智多谋,忠心耿耿,他却中了刘邦的反间计,逼范增告退,最后死在返乡途中。韩信、陈平、黥布都是当时难得的将才,不能被他所容,都投奔了刘邦当了大将。项羽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而刘邦则礼贤下士,虚心纳谏,收揽了大批人才,使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强。

项羽、刘邦经过4年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刘邦兵多将广,越战越强;项羽则众叛亲离,兵微将寡。公元前202年,刘邦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最后,项羽率领800名江东子弟兵,趁夜突围。刘邦闻讯后,立即派大军追杀。等到项羽逃到乌江边时,身边只剩下28名骑兵。前有乌江阻挡、后有敌兵追来,项羽知道已经陷入绝境。他长叹一声对部下说:“我起兵8年,身经70余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未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今天山穷水尽,是天意要灭亡我,并不是我不会打仗。”说完,他又用剩下的一点力气,率领残部与汉军打了最后的一仗,便自杀在乌江边了。当时年仅31岁。

司马迁说:“项羽一直到死,也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还说这是天意,这不是太荒谬了吗?”

韩信出谋渡陈仓

刘邦率领几万兵马进入深山,来到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周劾、梁哈、灌婴等人为将军,准备跟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手下有个小官吏叫韩信,此人幼读诗书,投过名师,文武双全,但性格孤傲,原投在项羽麾下,当个小小的执朝郎中,经常向项羽献策,却不被重用,他深感在项羽军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韩信认为汉王刘邦胸怀大志,待人宽厚,便离开楚军,历尽艰辛,追赶汉王。不料刘邦认为韩信出身微贱,年轻时又从别人胯下钻过,觉得他没有多大才能,便让他当个管理军械的小官,后经夏侯婴求情,任他为治粟都尉。韩信失望极了,决定另投明主。丞相萧何曾与韩信交谈过,认为他对天下形势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听说他离开南郑,焦急万分,立即带了几个人,连夜追赶韩信,好言劝说韩信留下,共创大业。刘邦听从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军,统领各路兵马。

韩信得到汉王信任,决心施展雄才大略,认真操演阵法,训练军士,只几个月的时间,便训练了一支军容整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军队。并向刘邦献计道:“霸王建都彭城,自失地利;放逐义帝,分封爱将,残杀百姓,坑杀降卒,天下多怨。大王如此时发兵东进,定能势如破竹。”并告诉刘邦“在故道上有一条小路可直通陈仓,咱们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敌不意,则三秦唾手可得。”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制订了东征策略。派樊哙、周勃带几百名士兵抢修栈道,迷惑项羽,同时派韩信统率大军,于公元前206年8月,离开南郑,出汉中循古时小路,向西北故道挺进,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渭水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攻下陈仓后又乘胜进攻雍县。汉兵平日训练有素,又旗开得胜,越战越猛,前后攻下好跨城、郧县、槐里,直逼咸阳。刘邦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便夺取三秦地方,扩大了地盘,整顿军纪,扩充实力,信心十足地与项羽展开了决战,最后统一了天下。

萧何月下追韩信

到了南郑,刘邦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灌婴等为将军,准备跟霸王争夺天下。可是许多兵士不愿在这远离家乡的山里过活,每天都有人逃走,使得刘邦坐卧不安。忽然有人报说丞相萧何也逃走了。刘邦大惊失色,立即派人前去追赶。其实,萧何并非私自逃走,而是来不及向刘邦禀告,就急急忙忙去追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淮阴人韩信。韩信幼读诗书,投过名师,文武双全。韩信曾投靠过项羽并经常向项羽献策,却不被重视、采用。他深感在项羽军中已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韩信认为汉中王胸怀大志,又待人宽厚,如今正在失势,投奔于他,兴许受到重用。便离开楚军,自后追赶汉中王。怎奈栈道已毁,幸得老樵夫指点,说西边尚有古道。他风餐露宿,不辞跋涉,终于从故道寻找到一条小路,攀藤附葛,翻过荆棘遮天的崇山峻岭,穿过虎狼出没的深谷密林,历尽艰辛,到达南郑,面见刘邦。不料对郭以韩信出身做戏,也不加重用。韩侵失望极了。这天五更,一人悄悄离开南郑。萧何听说韩信走了,焦急万分。他来不及报告刘邦,立即带了几个从人,骑上快马,向东追去。萧何忍饥挨冻,马不停蹄地追赶了一天一夜,才在一条小河旁边遇到韩信。他喜不自胜,喘着粗气叫道:“韩将军,咱们一见如故,你为何不辞而别?”韩信叹了一口气说:“我这一辈子不能忘了丞相的情义,可是汉王……”他又停住不说了。这时,夏侯婴赶到,两人死乞白赖拉韩信回营,萧何说:“要是大王再不听我们劝告,那我们三人一块走,好不好?”韩信感激地说:“丞相这么瞧得起我,叫我说什么好呢。回去就回去吧,我就是死在你们手里也是甘心的。”三人回到南郑。萧何把韩信留在相府,去见汉王。汉王先骂了他一顿,完了问他:“你追谁呀?”萧何说:“淮阴人韩信!”汉王说:“逃走的将军也有十几个了,没听说你追过谁,怎么会去追韩信?”萧何说:“将军有的是,容易找。像韩信那样国家独一无二的人才,哪儿找去?大王要是准备一辈子在汉中做王,那就用不着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准备怎么样?”汉王说:“我当然要回东边去,老在这儿憋着干么?”萧何说:“大王一定要往东边打那就赶快重用韩信;不用他,我和他一块走。”汉王一直信任萧何,萧何这么坚决地推荐韩信,到了这时候,他不得不考虑一下。他说:“我就依着丞相,请他做将军吧。”萧何说:“让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汉王说:“拜他为大将怎么样?”萧何说:“这是大王的英明,国家的造化。”汉王就要召韩信进来,拜他为大将。

萧何皱着眉头说:“大王素来不讲礼貌,怠慢大臣。拜大将是重大事情,不能像招呼小孩子那样。大王决定拜他为大将,就该郑重其事地择吉日,斋戒沐浴,在广场上修个台,举行拜大将的仪式,才像个样子。”汉王说:“好,都依着你去办吧。”汉元年,拜韩信为大将军。此后,为汉朝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韩信巧计灭赵国

汉王任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先灭了魏和代后,东下井经,准备袭击赵国。赵王听说后聚兵20万人在井陵,准备迎战。

井陵地势险要,行程数百里,路很窄,人不能并行,马不能排列。这时广武君李左车就劝赵王:“韩信乘胜远途来作战,其势锐不可当。如今井陵道路很不好走,他们千里运粮,肯定会落在后面,士兵吃不饱一饭,打仗就没有精神。请给我3万精兵,抄小道出其不意,截断他们的物资供应,断绝后路。您深挖城沟,筑高城垒,不要与他们交战。他们处在荒野之中,向前无法交战,向后又没有退路,不出数日,不打自灭。”但是赵王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率兵来到离井陵30里处停下休息,派人打探消息,知道赵王没有按李左车的主意办,就决定大胆引兵前进。选出两千轻骑,半夜传令出发,让他们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小道偷偷靠近赵军,监视赵军,不要惊动他们。“待我军撤走后,赵军必定会追赶,那时你们火速占领赵国城堡,拔掉赵旗,插上汉旗。”同时又派1万兵马,在河边摆出背水一战的阵势。清晨,韩信命令军队大张旗鼓,擂鼓走出井陵。赵军一看认为汉军必死无疑,于是离开城堡前来应战,双方激烈交战。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向水边逃去,早已等候在水边的1万兵马上来接应他们。赵军以为汉军不行了,倾巢出动,纷纷前来争夺汉旗,追杀韩信。韩信率领大军背水作战,汉军都非常英勇,拼死战斗,双方激战很久不分胜负。赵军只好撤兵,但到城下一看,城上已插满了汉军旗帜,大为惊恐,以为汉军已占领城内,于是全军大乱,纷纷逃命。汉军乘机两路夹击,大破赵军,活捉了赵王,攻下赵国。

运筹帷幄立头功

萧何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在激烈的楚汉战争中,虽然没有直接指挥过一场战争,但是在战略谋划方面,他所起的作用却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因此,刘邦在登基后第一个封赏的功臣就是萧何。

刘邦攻下咸阳后,项羽率大军人关,自称为西楚霸王,分封了18位诸侯。在这些诸侯中,他最忌的是刘邦,所以把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降将章邯等人,以便阻止刘邦出关。为了这件事,刘邦非常生气,要发兵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等将领都来劝说,刘邦还是平静不下来。这时,萧何来了,一见面就说:“在汉中称王虽然不好,但不是比死要强得多吗?”刘邦诧异地问:“这是为什么?”萧何说:“现在我军远远不如项王,如果与他交战,一定是百战百败,这岂不是死路一条吗?从前汤武所以能成大业,是因为他能暂时忍受夏桀一人的屈辱,而争取天下万民的信任。臣希望大王像汤武一样,在汉中励精图治,教民休养生息,集天下贤才,以巴蜀作为争夺天下的基地。时机一到,先夺取三秦,然后挥师东进,扫荡群雄,成就您的大业。”这番话把当时的全国形势、利害关系分析得十分透彻,实际上给刘邦提出了一个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战略方案。刘邦听后,豁然开朗,不仅完全加以采纳,而且还拜萧何为丞相,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萧何还给刘邦物色了大批文武人才,以便保证实现打败项羽的战略方案,他向刘邦力荐韩信的故事,尤其感人至深,一直是流传百世的动人佳话。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果然不负萧何所望,统率汉军智取三秦,破赵灭齐,为实现刘邦的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邦经过一番准备后,军事力量有了很大增强,决定挥师东进,讨伐项羽。萧何是以丞相留守后方,经营刘邦大军的根据地。他积极发展生产,为前线准备战略物资。

巧封功臣安天下

刘邦登基以后,首先把功劳最高、与他最亲近的20多人封了侯,其余的人暂时未封。这些人日夜争功,不免牢骚满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