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农业、“三农”问题、产业战略、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跨越式发展等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构成了文集的理论支撑。文集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传统农业》,《马铃薯产业的文化思考》,《静宁县的启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这些文章,都具有很好的理论深度,尤其《传统农业的自然局限和历史局限》、《“三农”问题与传统农业的现实困境》、《欠发达地区走出传统农业的战略选择》、《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两个转变》和《跨越式发展与制度创新》等文章,涉及了科学发展观和前沿科学的理论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理论价值。作者在《洋芋工程:马铃薯产业的文化思考》一文中,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关于马铃薯的精辟论述,奠定了马铃薯产业的文化地位和产业地位。在浩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发现关于马铃薯的论述,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理论积累过程,反映了作者理论积淀之深厚。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文中,作者深入阐述了关于科学发展观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领悟和体会。的确,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和发展速度,就会影响发展的全局。跨越式发展的问题,百家争鸣。有观点认为贫困地区是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而作者在《跨越式发展与制度创新》一文中认为,跨越式发展是一种赶超战略,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借鉴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打破经济发展的一般常规,在制度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推动下,跨越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走过的发展阶段,用较短的时间实现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较长历史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从而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文集中作者关于传统农业现状的定性分析与理论突破,告别短缺经济后产业战略的转移,“三农”问题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与体制创新等一系列理论建树,必将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史和经济思想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作者以理论创新的成果和实践的足迹,把社会的目光以及贫困地区发展的历史脚步,从传统农业的徘徊、传统观念的迷茫中引向了赶超的时代。十五期间平凉市财政收入由4亿增至8亿的事实证明了这一问题。我坚信,学术界、以致历史,将证实《走出传统农业》对这一问题的思维。
三、逻辑严谨。立军同志在定西和平凉两地担任领导职务期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而深刻变化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定西和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和时代进步的趋势是相同的,文集理论推演和逻辑顺序的统一,反映了作者治学思想的严谨和文集结构的完整性。文集各卷名所涵盖的主题就体现了实践过程、历史过程和认识过程的结合与统一。从第一卷到第四卷,作者清晰而明确地揭示了传统农业的局限,传统农业的改造,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这样一条传统农业的历史归宿。文集的第五卷和第六卷,提出并探索了走出传统农业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作者基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的历史趋势和贫困落后地区发展的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必然由农业转向工业和非农产业,由农村经济过渡到城市经济,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探索,是符合历史的逻辑、现实的逻辑和认识论的逻辑规律的。文集各卷的内容和主题相对独立,但文集的内在体系完整而严谨,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严密的历史时序和逻辑关系,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历史唯物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逻辑统一。
四、前瞻务实。文集的现实意义不仅表现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而且体现在发展谋略的前瞻性上,可以说文集是一部谋划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的心作。如《遵循“三大规律”,实施“六大战略”》一文中所指出的,在当前“战略制胜”的时代,制定符合市场走向的适应当地实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成为保持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总结定西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顺应民心、遵循社会规律,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产业开发、城镇化、开放带动、科教兴定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今天,当回望定西、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时,我们深感理性思维的魅力。面临中国入世后的市场挑战,作者在《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推进农业标准化》一文中,前瞻性地提出了应对主张,对于中国农业融入国际经济的洪流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如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体制创新、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以技术创新提高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营造三个环境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以及对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科学的项目发展观、农业产业化、传统农业的历史归宿、告别短缺经济后产业战略的转移问题,生态平衡与区域均衡、产业均衡的观点,以及兼顾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超前思维,体现了作者谋求未来发展的战略眼光。在扶贫攻坚“世纪丰碑”的媒体宣传中,他认为基本解决温饱,只是扶贫攻坚的阶段性成果,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和转折。正是在这里,他看到了差距和落伍,提出我们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还没有完成产业战略的转移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是迎来了一次经济转型的历史契机。基于这一认识,作者深刻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战略转移的历史趋势,科学分析影响产业战略转移的体制、环境、基础、文化等历史机会和巨大可能,深入探索实施产业战略转移的现实途径,充分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前瞻性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这里,有感于错失机遇的历史遗憾,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机遇的错失,大都源于政治上的短见和目光的短浅,致使前瞻性政治经济主张被搁浅,从而使赶超的时代被荒废。从文集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经济的落伍,首先是观念和思想的落伍。党领导我们进入了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改变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赶上社会进步的历史脚步,必须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的道路。我相信,历史的尘封最终挡不住智慧和思想的光芒。
五、史料价值。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换句话说,一切当代史最终都将成为历史。我们有幸生活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文化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走出传统农业》又是一部解读当代中国,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历史变迁的纪实性文献资料。凡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思想文化背景,都可以从文集中找到翔实的佐证。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从苏东剧变、中国入世、“三农”问题、扶贫攻坚、西部开发,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农税改革与农民负担、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到小康建设,从国企改革、民营经济、乡镇企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到对外开放与营造“三个环境”,从城市经济与城镇化战略、信息化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到跨越式发展与制度创新。文集全面记录了定西、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足迹和历史进程,是一部反映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卷,真实再现了这一时期两地人民如火如荼的改革发展实践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可以说,《走出传统农业》是时代的见证,也是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史料学术价值。
《走出传统农业》凝结了刘立军同志对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人活着是一种境界,一种责任,“无功便是过”是他为官从政的座右铭。刘立军同志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把做事和做人统一起来,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所历之事、所交之人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口碑。当年他离开定西和平凉的时候,当地的干部群众依依不舍,乃至牵衣落泪。这源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励精图治谋发展的从政业绩,源于立军同志求真务实,贴近群众,注重修养,正直磊落的人格魅力。这里引用他在离任时的两段话,有助于我们对文集的阅读。2001年6月14日在他离开定西时讲:“8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十分短暂的,但在人的一生中可以说是漫长的。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与在座的同志们朝夕相处、辛勤工作,与290多万定西人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踏遍了定西的山山水水,目的是为了让饱经贫困的定西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建立起自己美好的家园。可以说,这几年来,我是倾注了全部身心和全部感情在定西工作的,但是,我的工作与党和定西人民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现在,我带着对定西广大干部和父老乡亲的祝愿和期盼将要离开这里,今天在这里讲话心情很不平静。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我觉得,一生中最难忘、最有意义,也最动感情的时间就是在定西度过的,实事求是地讲,今后不大可能再在一个地方工作8年了。因此,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定西。可以说,在世界地图上,我最热爱、最喜欢的当然是中国这块版图了,在中国的版图上我最热爱的就是定西这块地方了。过去的8年,我的脑子存储了大量定西人的图像、资料,质朴而执着,平凡而伟大,时时刻刻感动着我。我确实感悟到,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事业;有什么样的干部,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小时候就知道人民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今天我有特别深切的感受,定西人民的感情我是永志不忘的。”他还说,“虽然这些年大家很累、很忙,但忙也是一个机遇,过了这个忙的生命历程,想忙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有事干、干得忙一点也是幸运,一定要抓住生命的大好时机、形势的大好时机,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我们的干部这几年虽然辛苦,但是做成了许多事情,值得欣慰。一个人必须把自己和一种伟大的事业连在一起,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做点事,自己心里才踏实。”这种质朴的告别,这份厚重的嘱托,反映了立军同志对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感情,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情怀。
2004年9月20日在将要离开平凉时,他说:“这几天来,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要离开平凉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和220多万勤劳淳朴的人民,从内心讲,我确实感到依依不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十分珍惜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这一施展理想抱负的社会舞台,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内竭尽所能,为平凉的繁荣发展和老百姓的富裕幸福多尽一些心,多出一些力,多干一些事。自己是这样想的,也是尽力这样做的。在这短暂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与同志们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共同谋划了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共同见证了平凉的新发展、新变化,也走过了自己人生历程和政治生涯中非常有意义、非常充实的一段时光。可以说,三年多来,我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全部感情都献给了平凉的事业和人民。‘四面云山归眼底,万家灯火驻心中’,今后平凉的每一个发展变化,都会给我带来无限的慰藉与欢欣,同志们的每一点胜利与成功,都会给我带来无限的喜悦与鼓舞。平凉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平凉人民永远是我的父老乡亲。”
这就使我们明白了,正是有这样对人民、对同志的一往情深,有这样的对理想、对事业的博大胸怀和执着追求,才成就了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走出传统农业》!祝愿立军同志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成果更丰!
2008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