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元
佛典中的譬喻经(以譬喻故事彰显佛理的经文)共有五部,分别为:
一、西土贤圣集、吴康僧会①译的《旧杂譬喻经》两卷;
二、比丘道略集、秦罗什②译的《杂譬喻经》(又名《众经撰杂譬喻经》一卷;
三、失译的《杂譬喻经》两卷;
四、后汉支娄迦谶③译的《杂譬喻经》一卷;
五、僧伽斯那集撰、求那毗地④译的《百喻经》四卷(或作五卷)。
以往都是单独刊印,或前四种合辑为《杂譬喻经》,本书首次将这五部譬喻经合为全集,重新译成白话文,并加注释与点评,以飨读者。
譬喻的形式由释迦牟尼首创,他在舍卫城为胜光王(波斯匿王)讲了佛教史上的第一个譬喻:
从前有一人获罪于王,畏罪潜逃,国王命令一只醉象①追他,这个人惊慌之中,堕入枯井,身体在半空时他发现井底有凶恶的龙,吐出毒汁,旁边还有五条毒蛇。于是他抓住一把草不放,免于坠井。可偏巧此时有黑、白二只老鼠啃他手中的草,草就要被啃断;醉象在头上,时刻准备用鼻子袭击他。就在恐怖万状时,又有了新情况,他头顶上有一棵树,树上有蜂窝,蜂蜜滴滴答答落到这个人的口中,甘甜清爽,使他暂忘危险处境。
这个譬喻被收入《维摩诘经》卷二,题目为《是身如丘井》。义理寓于故事,通过故事阐发佛法,避免了单纯说理的枯燥乏味。这个譬喻巧妙地以井喻生死,以醉象喻无常,以毒龙喻恶道,以五条毒蛇比喻五阴,以腐草比喻命根,以黑白二鼠比喻黑月与白月②,以蜜滴比喻五欲之乐,以罪人得蜜滴而忘危险处境比喻众生得五欲之乐而不畏诸苦。佛教义理——生死、无常、欲、乐等——被赋予十分形象的阐释。读后或许仍然不理解佛教概念,但一定能理解这些概念所表达的精神实质。这就是譬喻神奇的功效。
《杂譬喻经》中的故事大抵与《是身如丘井》的故事相类。有些譬喻在惊险、奇特与悬念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譬喻的目的何在呢?康法邃做了如下总结,或可解疑:
《譬喻经》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敷演弘教训诱之要。牵物引类,转相证据,互明善恶罪福报应,皆可寤心,免彼三涂。如今所闻,亿未载一,而前后所写,互多重复。今复撰集,事取一篇,以为十卷。此次首尾,皆令条别,趣使易了,于心无碍。愿率土之宾,有所遵承,永生福堂,为将来基。
(《譬喻经序》载《出三藏记》卷九
佛教理论分为经、律、论三部分。佛所说为经,宗教仪式或僧侣行为规则为律,对经的阐释为论。佛灭后一百年中,小乘经增加了新的内容——譬喻经,被列为十二部经①之第七类。公元五世纪正是印度寓言文学的高峰期,寓言以经、以申教诫成为当时的传统。不唯佛教,就整个文学而言,寓言体也是当时印度文学的主打文体。当时最流行的文学作品《五卷书》,就是婆罗门学者编撰的旨在教授贵族子弟的寓言集,流传极广。佛教人士迎合潮流,将佛理寓于故事中,以教化信众,完全是顺理成章之事。当时有五大论师,世喻如日出,明导世间,故称日出者,又称譬喻师。譬喻师为经部之异师,鸠摩逻多造喻鬘论,广说譬喻,故称为最早的譬喻师。佛陀提婆(觉天)继承鸠摩逻多之说,亦被称为譬喻师。《百喻经》之后,很少再出现专门以譬喻结卷的经论,但许多经论中却包含譬喻,使佛经形成鲜明的风格,迨至今日,此风未变。
《杂譬喻经》与《百喻经》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多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也就是说,多是根据佛的事迹或佛所说的话写成。释迦牟尼、大迦叶、阿难、目犍连、舍利佛、阿育王、四大天王等都经常出现在经文中。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故事就是他们生前及其前世事迹的再现,只不过将他们神话了。《百喻经》多为后人根据民间传说或其他经文中的故事演绎出来的,佛菩萨并不出场。《百喻经》,最早叫做《痴花鬘》,后有《百句譬喻经》、《百句譬喻集经》、《百譬经》、《百喻集》等多种书名,收入《大藏经》第四册,为公元五世纪印度大乘法师僧伽斯那(梵文San■ghasena)所集,梵文本已经散佚。
僧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中印度人。他于南齐建元初(公元479年)来中国的建业(今南京),住毗离耶寺,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九月十日译出此书,同时还译出《须达长者经》及《十二因缘经》各一卷。后于建业止观寺摄受徒众,中兴二年(公元502年)于止观寺圆寂。
《百喻经》收录的九十八个有关善恶罪福报应的譬喻故事,多取自于民间,加工之后增添了寓言色彩,是为易于阐释佛教的基本教义。《百喻经》多以民众为读者,兼有劝谕外道教徒、出家者、国王的目的。
近代与现代,出现过多种《百喻经》译本,兹举其荦荦大者:
1914年由鲁迅出资六十大洋在金陵刻经处刻《百喻经》上下卷,由鲁迅断句。
1926年王品青校订改名为《痴花鬘》在上海刊行,鲁迅为作题记:“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经中亦随在可见。明徐元大辑《喻林》颇加搜录,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按:《喻林》分五百八十门,采《百喻经》五十喻,收入二十七门中)。佛藏中经,以譬喻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王君品青爱其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又缘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竟’语,即据以回复原名,仍印为两卷。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为二事也。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于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今则已无阿伽陀药,更何得有叶裹?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说正义而已矣。”
署名“雪峰(冯雪峰)述”的《百喻经故事》,只留“喻”的部分,删除了“法”,并改为通俗语体于1949年、1957年、1980年三次印刷发行。
譬喻经的每篇都分为喻与法两部分。“喻”是简短的寓言故事,“法”是故事所显示的教诫。有些故事荒诞可笑,甚至违反逻辑,读者尽可不去理会,读后能有所悟才是目的。
为使读者便于理解经文,特将关于譬喻的一些问题做一简单说明。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所载,譬喻被分为八种:
一、顺喻 随顺世谛,自小而大,次第作喻。如佛所说:天降大雨,壕沟必满;壕沟既满,小坑随之亦满;小坑既满,小河亦满,继之大河满,大海满。
二、逆喻 以果推因,由末究本,逆于事物生起之顺序所作譬喻。
三、现喻 以当前之事实所作譬喻。佛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这是典型的现喻。
四、非喻 以假设之事件作譬喻。比如南本《涅槃经》把生老病死比喻为山:“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
五、先喻 先举譬喻,后举法义。例如人因贪求漂亮的花,欲取之而为水所淹。以此比喻众生因贪受五欲,而为生死之水所淹没的法义。
六、后喻 即先说教法,后举譬喻。
七、先后喻 指如来开示众生,先后所说皆是譬喻。比如佛先说过“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后又说“如骡怀妊,命不久全”,此为先后喻。
八、遍喻 谓如来说法,从始至终,全部假借譬喻而彰显其理。如: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罗树,其根入地,深五由旬,枝叶四布,叶熟则黄,黄必堕落,落必变色,变必生疱,疱必生觜,觜必开剖。开剖之时,香气周遍,光明普照,诸天随见即生欢喜,夏三月时,在下受乐。
这些譬喻方式中以“现喻”最为常见,经常为释迦牟尼所用。佛的智慧在很大意义上表现在现身说法,随机应变。
佛经譬喻最多的是设喻说明万法皆空。用来比喻无常的什物大约有十种:
一、聚沫 譬喻有为法之无常。《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二、泡 比喻世法虚假不实,风拂便灭,犹如泡沫与影像。
三、炎 涅槃之猛炎,能烧尽生死。
四、芭蕉 芭蕉本危脆之物,开花结果后即枯。人身亦不坚实,非要贪求名利,则自陷于罪,亦陷他人。
五、幻 一切事象皆无实体性,唯现出如幻之假相。
六、梦 据巴利经典《弥兰王问经》载,出现梦的原因有风病、胆汁病、痰病、神鬼之诱引、习惯、前兆六种,其中仅前兆所梦为真,其他皆是虚妄。
七、影 影自实体生而无实性,故有此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