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谜语趣话
4999700000002

第2章 灯谜历史故事(1)

先秦时期

一谜骂倒“笑面虎”

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皮笑肉不笑,人人叫他“笑面虎”。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望也不望一眼。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口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着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人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身来,王少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

笑面虎瞄他一眼,就骂道:“小子,你凭什么借粮?走开!”

在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气,忽然心生一计。

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家家户户街头房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提着一盏花灯上街。花灯扎得又大又亮,特显眼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

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提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观灯,一见此景,也挤到花灯前,只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吩咐身后的账房先生念给他听,账房先生看了看,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

论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叫道:“好小子,胆敢骂老爷!”就命家丁要抢花灯。王少忙举起灯,笑嘻嘻回道:“老爷,怎见得是骂你呢?”

笑面虎气呼呼说道:“你那灯上是怎写的?”王少朗声念了一遍。

笑面虎恨恨说:“这还不是骂我?”

王少笑出声来:“老爷,你真多心!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怔,只气得干瞪眼,没话可说,转过身狼狈地走了。周围的人明知王少是指着和尚骂秃贼,也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就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灯谜由此就成了花灯的一种副产品,斗智助兴,用来增添节日气氛。

“飞熊入梦”隐招姜太公

在商朝,姬昌(周文王)还没有得天下的时候,称为西伯。西伯要出去打猎,占卜了一卦,卦辞上说:

所获非龙非龚,非虎非罴;

所获霸王之辅。

大家看了这卦辞都在猜:非龙非龚,非虎非罴,是个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猎物才能成为霸王之辅呢?

一天,西伯打猎来到渭水河边,看到一个老人在钓鱼。他便上前与这老人谈话。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西伯很佩服这个老人的学问和见识,便说:“我的先君太公说过:‘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莫非就是先生吗?我的太公盼望你很久了!”西伯用车把他拉回来,尊为师,并称这位老人为“太公望”。

原来这个老人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即为飞熊,他后来果然辅佐姬昌打败了荒淫无道的商纣王,夺得了天下。西伯姬昌也就成了周朝的开国皇帝周文王。

这件事后来演化为周文王因“飞熊”人梦而遇到姜太公的传说,这是因为大家在解这段卜辞之谜的时候,认为“非龙非龚”,龙、龚都是天上飞的东西。“非龙非龚”隐“飞”字。“非虎非罴”隐“熊”字,又“非”与“飞”同音,所以就传成“飞熊入梦”了。

婢女巧解宁戚隐语意

管仲,名夷吾,谥号“敬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有一天,齐桓公让管仲去请宁戚。宁戚说“浩浩乎,育育乎”,管仲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可又不好意思问。在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为这件事发起愁来。他身边的婢女见他发愁便问道:“大人,您为何事发愁啊?”管仲说:“这不是你们这些听使唤的丫头们所能知道的!”婢女说:“大人,你可不要小看年轻人,也不要低看下等人啊,从前吴国规定没有换牙的孩子不能入军门,他们国里的孩子,拔去了他们的牙齿而得以参军,从而为保卫自己的国家出力;百里奚,原是个喂牛的,秦穆公却请他做了宰相,于是称霸于诸侯。这样看来,下等人怎么能被低看、年轻人怎么能被小看呢?”管仲昕了之后便说:“不错,说得很有道理。桓公让我去请宁戚,宁戚只应了声‘浩浩乎,育育乎’,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所以发愁。”婢女说:“诗经里面有句话:‘浩浩者水,育育者鱼,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宁戚是想娶妻成家了吧!”管仲一听,顿然明白过来。

宰相破梦宋王病自愈

宋王病了,一天夜里梦见河里的水都干了,醒来以后心里很忧虑。他认为:天子是龙体,如果河里没有水,龙也就难以活下去了。

第二天,宰相来探望他的病,宋王就把这个梦告诉了宰相,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宰相听后想了想说:“这是一个吉梦.河里没有了水,就是一个‘可’字,这是说您的病很快就可以好了。”宋王听了很高兴。不久,病真的就好了。

淳于髡隐语巧谏激齐王

在战国的时候,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非常好,又很会说话。他擅长使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王,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齐威王,本来可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整天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从来不闻不问。所以,齐国的官吏们都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齐国几乎濒临灭亡的边缘。当时虽然齐国有很多爱国之士,他们也都为国家的未来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威王而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也很喜欢说些隐语,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到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有方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设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某国有一只大鸟,这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它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呜叫,只是毫无目的地蜷缩着,大王您猜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来就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说自己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齐威王不想做一个碌碌无为的昏庸的君王,他思索了一会儿之后便决定要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因此他对淳于髡说:“你不知道,这只大鸟非常厉害,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了国内所有的大臣,尽忠负责的人,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就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接着他又着手整顿军事,使国家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提高了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而淳于髡也因其隐语运用得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人同放一只羊

淳于髡平时也善说隐语。有一次他见到邹忌,恰巧邹忌也是一个善说隐语的人,于是两人就用说隐语来议论政事。

淳于髡说:“一件白狐皮袄,补上一块破羊皮,怎么样?”邹忌说:“是的,这就是说,不要把贤明的人和不成器的人相混杂。”淳于髡说:“把一个方的榫头插进圆的轴孔中怎么样?”邹忌说:“是的,这是说要把门口把严谨,不要留宾客。”淳于髡又说:“三个人共牧一只羊,羊吃不饱,人也不得休息,怎么样?”邹忌说:“是啊,应该裁减官员,免得老百姓负担过重,受干扰过多啊。”说完,他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庄姬鱼咒谏楚王

战国的时候,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忠谏,反而听信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把国家弄得日益衰危,最后客死在秦国。太子横继承了王位,即后来的楚顷襄王。他继续宠信子兰、靳尚这些奸佞,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屈原很忧愤,最后投汨罗江而死。忠谏之士都感到没有办法劝说国王来挽回楚国的危局。有个经常侍奉在顷襄王身旁的庄姬,为人忠贞而机智,她对楚国的这种局面也十分担忧。

在一次宴会上,她巧妙地对顷襄王说:

“大鱼失水,有龙无尾,

墙欲内崩,而王不视。”

顷襄王听了不明白,要她解释这几句话的意思。庄姬说:“君王在远离国都五百里的地方,只知眼前享乐,而不思祸患将起,好比大鱼失水。君王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太子,好比有龙无尾。国家没有坚强的辅弼,必然要衰亡。国家将要出现祸乱,就像墙欲内崩一样,可是君王却毫不注意,一味地沉迷于欢乐而不知悔改,这样下去,国家很快就要灭亡的呀!”顷襄王听了,感到她讲得很有道理,不但没有对她发脾气,还称赞了她的智慧和勇气,表示接受她的意见,奋发图强。

颠倒衣裳藏暗语

战国时候,魏国国君魏文侯病重,太子击还在外郡驻守。大臣们担心魏文侯死后会发生内乱,京城里人心浮动。文侯自己更是着急,想尽快让太子回来,但又怕走漏了风声,对太子不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文侯让可靠的心腹大臣臧唐亲自给太子送一箱衣服去,并嘱咐臧唐一定要在鸡呜以前送到。臧唐遵照文侯的吩咐,见到了太子。太子打开衣箱一看,见箱里的衣服都是颠倒放着,他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正在想着,忽然听到鸡呜叫起来,他抬头向窗外一看,天还没有亮,他忽然若有所悟地对臧唐说:“赶紧备车,我随你一起回京。”

臧唐说:“老王并没有给臣下要你回京的命令啊?”

太子说:“父王送我衣服,并不是因为我寒冷,不过是要我赶快回去的隐语罢了。《诗经》里说:‘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不正是这个意思吗?”太子立即起程赶回京城,文侯见儿子回来了,知道他猜中了自己的意思,非常高兴。不久,魏文侯死去,太子击当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魏武侯。

伍子胥殿上猜谜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他第一次上朝时,在殿前刚举完千斤鼎,楚王又传谕试才,满朝文武都比不过他。

相国见伍子胥文韬武略确实不凡,但不知他才思是否敏捷,于是沉吟片刻之后,口说四句,要伍于胥猜猜是个什么字:

兄与弟同姓,弟与兄同名。

兄有茁山秀,弟有万里明。

伍子胥见老相国一考再考,不信任自己,心里有些不高兴,他明知这隐语的谜底,也不直接回答,而是笑日:“老大人,你且听我念四句。”说罢吟曰:

霜有雪没有,箱有柜没有。

你有我没有,立功自会有。

老相国一听,大惑不解,支支吾吾。

伍子胥连连拱手:“失敬,失敬。”原来,相国与伍子胥所吟的四句诗都是隐射一个字。聪明的你知道是什么字吗?

(谜底大揭密:相)

项橐出谜难孔子

国学经典著作《三字经》中这样写道:“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句中的“仲尼”我们都知道是孔子。但这“项橐”是什么人,为什么孔子还要以他为师?

原来,项橐是春秋鲁国时的一个神童,长得眉清目秀,又无师自通,聪明过人。他从小就喜欢观察事物,遇事总爱砸破砂锅问到底。提出的问题也总使大人难以回答。夏天,项橐见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就问父亲:“天为啥打闪打雷?”父亲说:“是天老爷让打闪给娘娘照明,他打雷轰劈坏人和妖怪。”项橐反问父亲:“那坏人和妖怪只有夏天有,冬天没有吗?”问得父亲张口结舌。

项橐的舅舅来项橐家,晚上在院里乘凉,天空晴朗,繁星满天,舅舅逗项橐说:“橐儿,你说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项橐说:“跟地上的人一样多。”接着他倒反问舅舅:“你头上头发有多少根?”舅舅回答:“跟你的一样多,不信你数数呀!”项橐则机智地说:“行,你把头发拔下来,我就数。”惹得在座的人哈哈大笑。

项橐7岁时,孔子就把他当做老师一般请教,后世还尊项橐为圣公呢。

有一天,项橐正在与同伴玩筑城墙。他们把路上的土堆起来,筑出了一个小小的方形城,项橐往里一坐,俨然一副“城里人”的派头,自得其乐。此时孔子坐车正巧路过这个城墙,城墙挡住了孔子的去路。孔子见状,问坐在城内的项橐:“小孩子,你怎么不避让车子?”小项橐毫不惊慌,从容应对:“从昔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里听说过城避车呀?”孔子闻之,无言而对,只好绕城而过。

车子从这座“城”绕过去后,孔子下车返身走到“城”下,望着坐在“城”内的这位不同一般的孩子,觉得很可爱,于是向项橐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孔子问:“你知道何山无石?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

项橐不紧不忙地回答:“土山无石,空门无关,舆车(轿子)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待项橐答毕,孔子又说:“我车中有双陆局(一种古代博戏),和你一起玩玩怎么样?”谁知项橐却说:“吾不博戏也。夫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书诗;小儿好博,笞挞及之。此是无用之事,何用学之!”一番流畅而又极富哲理的话,令孔老夫子既难堪又佩服。

接着,小项橐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求教求教。”孔子笑答:“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何水无鱼?何火无烟?何树无叶?何花无枝?”孔子听后道:“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无水无鱼;柴草灯烛,无火没烟;至于植物,无叶即不能成树;无枝也难于开花。”

项橐一听“咯咯”笑了,他晃着脑袋说:“孔圣人,不对啊,井水可是无鱼,萤火也无烟,枯树无叶,雪花无枝,呵呵。”

项橐原来也是出了一个谜语给孔子猜,孔子居然没有猜出来,怪不得他要拜项橐为师。

一个7岁之龄的孩童,面对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大学者的多个提问,居然对答如流,滴水不漏,且能言善辩富有哲理,不愧是天下神童也。项橐以其非凡超众的智慧,难倒了孔圣人,被人们誉为“孔子师”。只可惜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他10岁就夭亡了。

颜回妙语巧借梳

孔子周游列国,路上看见一个妇人,头上戴着象牙梳子。孔子就对他的弟子们说:“谁能把她的象牙梳子拿来?”颜回说:“我能取来。”

颜回到妇人跟前,跪着说:

“吾有徘徊之山,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万兽集其里,有饮而无食,故从妇人借罗网而捕之。”

那妇人笑了笑,就把头上的象牙梳子取下来递给颜回。颜回问:“夫人您不问缘由,就把梳子给我,是为什么?”妇人说:“徘徊之山者,是您的头;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者,是您的发;万兽集其里者,是生了虱子;借网捕之,不就是借我的梳子吗?所以我就把梳子借给你,这有什么奇怪的呢?”颜回把梳子拿回来,孔子听了颜回借梳子的经过,便说:“妇人尚且这么聪明,何况你们当学生的呢?”

子路难解买“东西”

孔子经常四处周游讲学。

有一天,他来到了吴国邗城(今扬州市),正打算进城游访,不料他乘坐的木榫坏了,于是取出几串钱,对得意门生子路说:“你去城内街市上买些吃的给大家充饥,剩下的钱然后买些‘东西’赶快回来。”老夫子说到“东西”二字时语气特别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