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浩于1907年6月8日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三台乡蔡吴家湾一户农家。兄弟姐妹八人中,吴光浩排行老四,家里只有三亩田,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一大家子人,全靠母亲操持。吴光浩自幼饱尝了人世的饥寒。
1925年,他中学尚未毕业,就考入广州黄埔军校,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开始,吴光浩被党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连长。在抢攻武昌城的战斗中立了大功,晋升为营长。
大革命失败后,依照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湖北省委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吴光浩受命参与领导这次起义。9月10日傍晚,他率领三百多农军,向汀泗桥进攻,击溃一营敌军,击毙敌营长以下官兵多人。9月15日夜,吴光浩又率农军由汀泗桥挥戈出征,与另一路农军相呼应,进攻咸宁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鄂南起义失败了。
湖北省委根据黄安、麻城两县群众基础好、武装力量强的实际,决定继续发动起义。经受过鄂南起义锻炼的吴光浩,又被党派到黄麻。10月间,成立了鄂东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吴光浩参加特委领导,还兼任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
1927年11月13日,声势浩大的黄麻起义开始了。当日晚,以黄安、麻城农民自卫军和七里、紫云区农民义勇队为主力,在成千上万手持大刀、长矛的群众的配合下,把黄安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翌日晨,吴光浩指挥攻城部队,由城西北角缘梯而上,里应外合,一举攻入城内,全歼守敌,活捉伪县长贺守忠,把革命红旗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
11月8日,黄安农民政府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也宣告诞生。吴光浩任鄂东军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军司令。鄂东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军的起点。
黄麻起义的胜利,鼓舞了人民,震撼了敌人。国民党反动派惊呼:“黄安自被农军盘踞,其势更加比前蔓延……组织工农政府,大倡土地革命,贫苦农工附从者已过万人。”12月5日夜,敌十二军一个师突袭黄安城。起义军民奋起拚杀,但终因敌众我寡,黄安城重陷敌手。在战斗中,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和许多优秀革命儿女英勇捐躯。
突围而出的少数战士,由吴光浩带领落脚在黄安城北的古峰岭。大家围着副总指挥愤怒地高呼着,要打回去给潘司令报仇。吴光浩强忍着悲痛,对大家说,革命是长期的,将来总有一天,我们会再把黄安攻下的。
为了保存实力,避敌锋芒,他们决定除留下少数人就地坚持斗争以外,其余均转到敌后打游击。吴光浩等集合起仅存的七十二名鄂东军战士和党政人员,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于12月29日到达木兰山,开始了农村游击战。
木兰山,位于黄陂县北部,是吴光浩的老家,相传是古时候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这里山高林密,又与党的工作基础较好的黄安、高桥、二程等区毗邻,是个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1928年元旦,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
在吴光浩指挥下,红七军向敌人频频发动进攻, 1月初,他们夜袭桥头李,镇压了大恶霸地主李波成父子,为民除了大害。1月17日,袭击长邻岗敌据点,破坏电线数里。1月23日,乘农历大年初一,又攻下了木兰山东南的罗家岗,打开了大土豪罗胜元的当铺和粮仓。一连三天,数十里内前来分粮和取当的穷苦百姓川流不息。
打下了罗家岗,革命军声威大振,敌人急忙调兵前来围攻。吴光浩凭借群众的掩护,熟悉的地形,沉着应战,边打边撤,转移到黄冈、罗田一带。3月初重返木兰山。针对敌军不断的围攻,吴光浩等领导人改变战术,将大部队化整为零,改为四个短枪队,分头游击,待机打回黄麻老区。吴光浩亲率一个队,活动于黄陂、孝感地区。这四支短枪队相互策应,时聚时散,创造出了“昼伏夜动,远袭近止,声东击西,绕南进北”一套颇富成效的游击战术,神出鬼没地活跃在以木兰山为中心、方圆百里的广大地区,吴光浩和革命军被群众视为传奇般的英雄。
正当黄麻人民日夜盼望革命军的时候, 4月上旬,横行在黄麻的国民党十二军和桂系十八军发生冲突,撤回河南。吴光浩抓住时机,率部打回黄麻。备受蹂躏的人民,紧密配合自己的军队,向土豪劣绅展开了猛击,很快扫平了长冲、两道桥、料棚等地的反动民团和地主武装。
没过多长时间,敌十八军重犯黄麻,对起义军民疯狂反扑。吴光浩领导革命军东抗西挡,常常一日数迁。大家渴望有个休整之地。就在这时,吴光浩发现地跨鄂豫两省的黄(安)麻(城)光(山)三县边界的柴山堡是个“三不管”的好地方。这里既无敌正规军驻扎,湖北的反动军队也不常“越界”。这一带崇山峻岭,地势险要,穷苦百姓居多。他们受相邻的七里、紫云、乘马等起义区的影响,有革命要求。吴光浩等决计开辟柴山堡,创造一个比较稳固的立足点,作为对敌斗争的依托。这一决策,实际是向着边界武装割据跨出的重要一步,也是鄂豫边革命斗争的一个里程碑。
没过几天,敌军一个营在清乡团带领下,奔袭河南湾,企图将驻这里的革命军一网打尽。吴光浩指挥部队抢占有利地形,以少胜多,将敌击溃。接着,在天台山等地,又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还争取国民党一个连投诚。为开辟根据地,吴光浩一再告诫大家要注意群众工作。在战斗间隙,他常带头写标语、贴传单,让战士们分散到鄂豫要道的茶棚、凉亭,给过往歇息的行人端茶送水,宣传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主张。他还特别严申纪律:公平买卖、有借有还、损坏赔偿、派饭给钱。老百姓感动得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队伍!”这样,工农革命军在柴山堡逐渐站稳了脚跟,在鄂豫边开创了第一块红色区域。
1928年7月,为适应新的形势和斗争需要,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10月,重组鄂东特委,吴光浩又被选为常委。吴光浩指挥红军一部南下黄麻,配合群众斗争。到年底,七里、紫云、乘马、顺河等起义老区,重新为革命力量所控制。柴山堡以西观音堡等地,也纳入了红军割据的范围。
鄂豫边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使国民党反动派惶惶不安。1929年2月中旬,驻鄂东之敌两个团向柴山堡猛犯。驻豫南之敌也在北面堵截。吴光浩分兵三路,跳出包围圈,向敌人空虚的侧后进击。他亲率师特务队,一直深入到了黄安以南,全歼高桥河“清乡团”。3月,蒋桂混战再起,敌十八军撤走。吴光浩指挥红军乘机扩大战果,消灭反动民团多股,根据地更形广阔。
1929年4月,鄂东特委改组为鄂东北特委,吴光浩当选特委军事委员。就在这时,豫南发动了商(城)起义,成立了红军第三十二师,吴光浩受命赴商城帮助工作。5月初,他带了十余人化装登程。不料在穿过罗田县藤家堡时,遭到反动民团突袭,吴光浩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