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4919000000014

第14章 第四讲(2)

药师如来因地发愿的时候就说:愿我未来世中,能够得成无上菩提、圆满成佛时,如果有众生行邪道者(行邪道,就是说他不能够按照八正道来修行,身、语、意三业都造罪业,所以是行邪道者),药师佛的愿力就能够引导他们,安住于三乘菩提正道之中;对于已在正道之中,但是停滞不前的声闻乘、缘觉乘的修行者,则引导他们发菩提心,修大乘佛法,“皆以大乘而安立之”。其实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乃至于佛乘,都是以八正道为基础,为根本。

八正道之中,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是成就“明”,后面的七种是成就“行”。“明足”就是智慧足,“行足”就是福德足,所以福慧两足尊。我们看这个就知道了,原来药师佛十种尊号里面的明行圆满或者明行足,就依这个第四大愿而得成就。

并且我们看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一开始第一个是正见,后面最后是正定,这个第四大愿是侧重于讲定无漏学。前面的第三愿是侧重于修慧无漏学,以种种的“智慧方便”来让众生成就资生物质,那是慧无漏学。这里面侧重于讲修定无漏学,引导众生都能够走到正道上来,进一步都能够求成佛道导人大乘。

凡夫是不觉,外道是邪觉,药师佛的愿力能够引导他们出离邪道,归于三乘的菩提正道之中,也就不会再退转到凡夫的地位了;二乘,进一步引导他们,来发自利利他的广大菩提心,趋向佛果,不会再退堕到二乘的果位。所以我们看第四大愿里面有四个字,就是“安住”和“安立”。“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然后“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事实上“安住”和“安立”都有定的意思,都有不退转的意思。所以本愿是侧重于讲修定无漏学。并且这个愿也可以称为导人大乘,如来的究竟义趣都是帮助众生成佛。

二、第二愿是开晓事业愿,第三愿就是智慧资生愿,都是侧重于事业的开发和资生物质的丰富,所以都可以说是建设物质文明;第四愿是侧重于培养众生的正知正见,是建设精神文明。

药师佛在因地发愿说:愿我未来世时,成就无上菩提时,遇到行邪道的有情,不信因果,否认三宝功德,作杀盗淫妄种种罪业,将要趋向于三恶道的有情,我都能够帮助他们舍离邪道,摆脱恶趣,永远安住在三乘菩提正道之中来。

对于下根的众生,让他们明因识果,修苦、集、灭、道四圣谛,安住于声闻菩提正道之中;对于中根的众生,令他们修十二因缘,安住于缘觉菩提正道之中;对于上等根机的众生,成就出离心以后进一步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安住于大乘菩萨菩提正道之中来。这个是对于凡夫和外道,让他们回邪归正。然后对于已经在菩提正道之中,但是止于化城停滞不前,只是在修声闻缘觉的法门,对于这些修二乘法门的修行人,药师佛就以大乘究竟法门“而安立之”,引导他们成就佛的果位。所以第四大愿也包括了回邪向正、回小向大。

三、“若诸有情,行邪道者”。

什么是“邪道”呢?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佛法没有正见,虽然挂名是佛弟子,往往是在邪道之中而不自知。行正道首先要有正见,世间正见就是业果如理取舍;出世间正见就是空性智慧。所以说世间的伦理道德,等等世间善法,以及出世间的三乘菩提法,这个是正道,其他的虚妄分别的见解都是邪见,如果你执著于它为有道都是邪道。并且外道他会执著于他们的学说,执著他们的见地,然后他所执著的这些与诸法实相,和世间的伦理道德相违,好像日本那个邪教麻原彰晃,那种事实上就是引导众生行邪道。但是邪见重的众生安住于邪见之道中,虽然有菩提正道,跟他们说电不相信,所以要由诸佛威神之力,方便善巧之用,才能够醒其顽迷,使他们舍邪道,安住于菩提正道之中来。

药师佛的第四大愿很重要,在物质文明成就的同时,要能够开醒我们内在的智慧,要能够安住于菩提正道之中。

四、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发展精神文明,否则,人类物质文明越发展,其实就欲望更多。人类的文化包括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我们看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他们那个时代跟现在这个时代来比,物质文明是进步了很多:原来他们住在草房子里面,我们现在住在高楼大厦里面;原来他们是依靠步行和马车,我们现在乃至于有航空的工具——飞机,交通也非常便利了。所以物质文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更加便利,物质更加丰富了,但是人文文化还是停滞不前,人类的道德修养跟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相比,不单单是没有进步,可能还是退步了。

所以科学文化的发展,它并不能够必然地提高人的精神修养。如果没有提高人内在的精神修养,那么物质文明越发展,就越会刺激众生的欲望的膨胀,就好像打开了所罗门王的魔鬼瓶子一样,凡夫对于财富和物质的追求,就好像夸父追日一样,永远都不满足,至死方休。

现在看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人类的种种问题,不管是环保问题也好,自然灾害问题也好,很多其实都是因为人类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资源,那么就导致环境污染和水灾、沙尘暴等等,种种的自然灾害,并且也导致了战争等等种种的人祸。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衣服,但是不是这些衣服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呢?并不是我们真的用得上那么多,而是只是我们的欲望需要。人类不是不知道问题的存在,不过是很难控制凡夫的欲望。

科学文化就好像一匹马一样,人文文化就好像骑在马上的主人,失去主人驾驭的马,就将冲向悬崖,走向毁灭而不自知。人类片面发展科学文化,也就好像这匹失去驾驭的马一样,不知道提高道德修养,万一将来如果出现一个好像希特勒这样子的政治疯子、战争狂人,那么人类就可能是自取灭亡。

所以我们要能够了解药师佛的第四大愿来导邪归正,让众生将身心安住于菩提正道之中来。我们遵循药师佛的愿力,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能够将无量的众生安住于菩捉正道之中,并且让他们有定力,不会被邪见所干扰。好像儒家的四书《大学》上面所说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存,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由定而生慧。同样的,我们也要能够有定力,安住于菩提正道,才能够开盟智慧。

五、“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这一句就可以概括全部的佛法,也可以包含整个的《妙法莲华经》。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的本怀就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引导众生都成佛,也就是药师佛这个愿力里面的“皆以大乘而安立之”。如来说五乘、三乘,归根结蒂都是要引导众生修一佛乘。

对于根机没有成熟的人,首先教他们修五戒、十善,让他们能够明因识果,这是讲人天乘;对于中等根机的众生,跟他们说四谛、十二因缘;对于上等根机的众生,教他们修六度万行。最后都是为了要会三归一,开权显实,汇三乘五性,同成佛道。所以其实五乘佛法、三乘佛法,归根结带都是要归入到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事实上全部的《妙法莲华经》也就可以用这一句——“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1932年的药师****的愿文也就说:“第四遵行世尊本愿,服务社会,尽瘁人群,使一切人民咸归大乘,舍身救世。世尊第四本愿,如实成就。”

第四讲

得戒清净愿(戒行清净愿)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这个是第五愿,得戒清净愿,或者也称为戒行清净愿。

义净法师的译本比玄奘法师这个译本还更完善。义净法师译本说——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善防三业,无有毁犯堕恶趣者(就是说都能够在药师法门之中,受戒以后都能够防护三业,不会毁犯三业,身、语、意=三业清净,所以不会堕恶趣)。设有毁犯,闻我名已,专念受持,至心发露,还得清净,乃至菩提。

这是义净法师译本里面的药师佛第五大愿。

前面的四愿是依药师如来的自证功德来利乐众生,从这个第五愿开始,就是讲众生有了缺陷,有了痛苦,需要援助,需要救济,所以前面的四愿是与乐,从第五愿开始都是拔苦。药师如来对于苦难众生的慈悲救济,帮助他们消灾免难的愿力,从这个第五愿开始逐步地显示出来。

药师佛因地为琉璃光菩萨时发愿说:将来成佛时,如果有无量无边的有情,于我药师佛的正法之中修行清净梵行,“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那么他们修药师法门受戒,不问他所受的是比丘戒,或是沙弥戒,或是居士五戒,或是菩萨戒,凡参加过药师****,听闻过《药师经》,称念过药师佛名号的众生,药师佛的愿力都加持他们获得圆满的不缺戒,“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也就是说“不缺戒”,就是戒能够圆满。

“缺戒”就是仅仅能够持一分,或者少分戒,或者虽然是全部都受了,但是有犯戒,这样子就称为“缺戒”。

不缺就是能够圆满地受持,比如说受持五戒,全部都能够守持得很严格、很清净,就是不缺。如果只能够受持一条戒、两条戒、三条戒、四条戒,这样子都是属于“缺戒”,或者是有部分地犯轻垢罪,也是属于“缺戒”。

仗药师佛慈光的加被,威神的加持,所受的戒都能够圆满受持,并且同时都能够具足大乘菩萨的三聚戒。

“具三聚戒”——具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比如五戒或者沙弥十戒,或者比丘二百五十戒,这些他会侧重于从摄律仪戒,“诸恶莫作”这个上面来说;摄善法戒,应该就是“众善奉行”,就像我们不单单是消极持戒,而且努力为善,放生,或者修行六度;饶益有情戒,就是指大乘菩萨一切的行持都是以利益众生为前提,如果只是为了自利而不利他,就是犯戒。所以依药师法门去修,就能够得到三聚净戒圆满不缺。

万一众生如果是因为烦恼的业力障碍等等缘故有犯戒,听闻到药师佛的名号专念受持,并且至心发露忏悔就能够罪障消除,还得清净,自然就能够不堕三恶道,因为罪业消了,所以持清净戒直至圆满成佛。这个是讲“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这个愿力很重要,我们这个末法时期,要圆满清净地持戒就不容易。所以修药师法门,一方面能够顺缘具足,让我们持戒清净;另一个方面,也能够让我们,万一因为业力有犯戒,也能够通过药师法门的忏悔,“还得清净”。

“修行梵行”,“梵行”其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指一切的清净行;第二个是专指出家戒法的不淫戒;第三个,凡是佛所制的戒行,都可以名为“梵行”。就像《普贤行愿品》上面所说的:“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修药师法门为什么能够持戒圆满呢?

我们要明白两个问题,这样子对第五大愿就更容易理解。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修药师法门能够容易持戒圆满?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修药师法门,如果是有毁犯戒法,为什么能够“还得清净”?

我们先说为什么能够持戒圆满。愿文里面说:“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我们从两个方面可以知道,为什么能够持戒圆满——

第一个方面,是因为药师佛的愿力特别的加持。要得感应一定要与佛菩萨的本愿相应。如果我们求世间的圆满,求药师佛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药师佛因地的本愿就是如此,就是加持我们成就世间圆满相。药师佛的本愿加持众生,能够持戒圆满,现在药师佛已经圆满成佛了,所以他的愿力可以实现。

第二个方面,是一切众生他持戒不能圆满,往往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他没有看破放下,不能够舍弃今生今世的功名富贵,并且著相修行,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福报不够,还要谋生,或者还有种种其他的杂缘干扰,没有时间去专修,修法经常中断。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容易持戒不能圆满。

但是现在药师法门是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欲钩而成佛智,所以持戒容易圆满。不需要专门抽时间来修,就在生活之中修,并且也不需要你真正地把世间的一切圆满相都舍弃,而就能够在成就世间圆满相的同时成就菩提,所以药师法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饮食、呼吸、睡眠之中来修,所以不会中断,并且能够世间一切圆满,所以能够持戒得圆满。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修药师法门能够“设有毁犯,还得清净,不堕恶趣”呢?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有药师佛因地愿力的特别加持。如果是惟有佛果功德的加被,就好像日光普遍地照万物一样,这个力量还不够大。我们修药师法门的人,既有药师佛圆满成佛以后果地的加被力,又有药师佛因地的本誓愿力,就好像太阳能灶一样,能够将太阳的光摄集起来,就能够增强力量。你看那个太阳能灶,能够把这个水加热,这样子就可以比喻,药师佛能够让我们戒体“还得清净”,是因为他既有果地的加被力,又有因地的哲愿力,所以能够加持犯戒的有情还复清净。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修药师法门能够具足四力忏悔,所以能够还复清净。

好像义净法师的译本上说:“设有毁犯,闻我名已,专念受持,至心发露,还得清净,乃至菩提。”这一段就很完整了,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四力都在其中了:“闻我名已”是依止力,我们以药师佛为对境来忏罪;“专念受持”是对治力,以念药师佛的万德洪名来对治有毁犯戒法的过失;“至心发露”是破恶力;“还得清净”是防护力。所以具足四力,能够让我们“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这里面“至心发露”,向他说罪很重要,就好像我们出家人的半月半月布萨一样,也就是每半个月大家聚在一起,把戒律温习一下,看哪一条我没有做到,然后自己说出来发露忏悔。

笫三个原因是因为修药师法门具足了事忏、理忏和无生忏,所以能够戒体还复清净。

事忏,就是修药师忏,或者我们后面经文讲到的,要布置一个药师坛城来忏悔,或者我们在作法忏之中来发露;理忏,就是好像第一的生佛平等愿一样,我们能够从空性上忏罪;无生忏,就是悟人诸法实相。愿文里面讲“具三聚戒”,就是能够以菩提心来摄持。药师法门都是从菩提心来受戒,愿在戒在,菩提心在戒在,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菩提即心,心即菩提。心,不生不灭的真心就是菩提,就是我们的戒身。所以菩提心是觉悟,显发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与真如妙心相应就能够罪业消除。这个是无生忏。

有这么三个原因,所以能够“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

第四个原因,我们说药师佛加持众生戒体清净,戒体是一种无表色,其实就是一种物质力量。无表色就是无表、无色,就是没有形象、没有颜色,无表无色,你看不出来,但是又确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力量。这个是我们戒体。

好像我们受居士五戒,以这个作比方好了。你受戒的时候,戒和尚就问你说:“尽形寿不杀生,能持否?”

你回答:“能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