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创世密码
4915500000042

第42章 定陵

在明十三陵中,有三座陵墓规制比较大:一是长陵,二是永陵,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定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朱翊钧及其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建筑规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规模稍次,建于1584年至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明楼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楼内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显皇帝之陵”。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体——地宫。

定陵地宫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地下宫殿在地下27米处,规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组成。地上陵宫由宝城、明楼、祾恩殿(重檐7间)、祾恩门(5间)、左右廊庑(各7间)及外罗?内外的宰牲亭、神厨、神库、碑亭组成,占地约18万平方米。地宫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宫全部用石砌成,多为青石,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相当高大。地宫中有7座4吨重的汉白玉石门,设计巧妙,开闭灵活。地宫中又分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筑完全一样。中殿原陈列着祭器,三个汉白玉石座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大瓷缸,缸中原来盛满长明灯灯油,供点长明灯用。后殿的棺床上停放着朱翊钧和两个皇后的棺木,棺旁放着装满陪葬品的26个红漆木箱?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朱翊钧病逝,十月葬于定陵。300多年以后,他的坟墓被发掘。1958年,在夏鼐的指挥下,神宗的梓宫(棺椁)被开启。在厚厚的龙袍下面,掩藏着神宗的尸骨。尸骨复原后的结论是:“万历帝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从骨骼测量,头顶至左脚长1.64米。”1966年8月24日下午,“地主阶级的总头目”神宗的尸骨被砸烂、焚烧。这位曾经统治中国48年的驼背皇帝,终于化作一缕青烟远去。定陵三百余年后遭掘,还有一说,就是风水不好,当年择地建陵之初,就发现了不吉之兆,预示以后要出大祸。

明神宗朱翊钧10?登基继承大位。糊涂昏庸,好酗酒,每餐必饮,每饮必醉,醉酒后还经常杀人。在位之初,任用张居正等大臣辅政,采用了张居正的改革办法,使经济有所发展。然而张居正死后,万历竟然30年不理朝政,并且广搜民脂民膏,派宦官到处搜掠珠宝,以勘矿、开矿为名广搜民财,导致民愤纷起,怨声载道。史书上说:“明之亡,亡于神宗。”

整个明代,从朱元璋开始就特别讲究风水,他的子孙当然也就发扬光大了这一“传统美德”。明神宗也是一位极其相信风水的天子,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只有21岁的朱翊钧借去天寿山春祭之机,动起了择选万年吉?的念头。只是定陵在选址上,在当时看来就不是最好的地方,甚至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如今这块地方。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费解之谜。

闰二月,神宗亲赴天寿山,又到东山口游览了圣迹亭,不久回到京城。神宗回京后,对钦天监提供的几处吉地不甚满意,八月,又令定国公徐文壁、大学士申时行、司礼监太监张宏同礼工二部官员再赴天寿山各处审视。视毕,徐、申二人认为,原择各处吉地,石门沟山坐南朝北,方向不宜,且堂局狭窄,“似难取用”。形龙山主峰高耸,叠嶂层峦,上峦圆润秀丽,水绕山脉动如蛇游,错落有致,形如出水莲?,案似龙楼凤阁,内外明堂开亮,左右辅弼森严。且龙虎重重包裹,水口曲曲关阑,诸山皆拱,众水来朝,诚为至尊至贵之地。大峪山主势尊严,重重起伏,水星行龙,金星站穴,左右四辅,拱顾周旋,六秀朝宗,明堂端正,砂水有情。此二处“尽善尽美,毫无可议”。其余诸处位次参差,砂水倾倒,委不堪用。因此建议:用形龙山,陵园方向取乙山辛向,略偏卯酉二分;用大峪山,取辛山乙向,略偏戌辰一分。大臣的意见只能供皇帝参考。神宗于九月初九借秋祭之机,亲赴陵域审视了形龙山、大峪山两个地方,初步选定营陵地点为大峪山,但他还要请示母后最后?夺。万历十二年九月,神宗奉两宫圣母之命,率后、妃秋祭山陵,陵祭事毕,来到九龙池、神仙洞、清凉洞等处游览。最后,神宗与两宫圣母登望大峪山,决定就在该地建陵。当时的大峪山还叫小峪山,神宗命改称为大峪山,与父陵后山同名。

虽然大峪山被明神宗认为是“万年吉壤”,但在动工过程中却出现了不祥的预兆。定陵自1584年开工,每天直接进入现场施工的军民夫役和瓦木石匠达两三万人。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陵园工程已相当有进展。但此时,风水师定下的将来置放棺椁的地方却出现了意外,挖出一块大石头,宝床下无土,这严重犯了风水大?。有大臣提出重新择定陵寝的地址,但让人意外的是,当时一心事佛、十分迷信的朱翊钧一反常态,称祖宗山陵既然位于天寿山,后代子孙皆当归葬于此山。并下诏,劝大臣不要再争论了,寿宫吉地就是大峪山。虽说如此,朱翊钧曾带人悄悄看过几处地方,仍不是很理想,于是彻底死了易地建寿宫的念头。但在六年的建陵过程中,官场和民间关于定陵风水不吉利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史载,万历二十三年,定陵已建成五年了,当年开国功臣、风水大师刘伯温的十一世孙刘世廷,仍上疏奏称:“大峪山寿宫龙穴非真。”要知道朱元璋的孝陵就是刘伯温给选?址,刘世廷的风水理论应该是祖传之术。

明神宗为什么选择这样一处在当时许多人看来不吉利的地方建陵?按照明神宗自己的说法是:祖宗山陵既卜于天寿山,圣子神孙,千秋万岁,皆当归葬此山。这种说法似乎是出于无奈之举,因为昌平地区作为皇家陵区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永乐皇帝圈定的。但事实上,明朝自从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后,就一直受到外患的威胁,一直是采取守势。长城以北的蒙古人不时地进犯明朝边塞,就是当时的京师北京也不例外,在明世宗时两次受到战争威胁,甚至不时有大臣提出迁都。在明中叶后,昌平还不时受到水患的侵袭,?至发生了浸泡皇陵的现象。为什么明神宗还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候选择这里?有人猜测说,明神宗顽固地坚持在这个大臣认为不好的地方建陵,是故意和群臣作对。神宗早期,正是张居正当政十年,国力有所增长,矛盾有所缓和,外患相对来说也还不太严重。张居正当政时对神宗管教比较严格,神宗也将张居正当做偶像。明神宗亲政后,发现张居正也有贪财受贿之举,心中崇高的偶像幻灭,按现在心理学来看,就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于是全面否定张居正的政策。这时被张居正所压制的小人就纷纷落井下石。但明神宗本身并不是傻子,而是一个极端聪明?人,他看穿了这班大臣居心叵测,觉得所有的大臣都是表面正经,实际是一心谋私,没有真正的爱国之人,也就是没有对自己尽忠之人。极端的失望导致神宗走向极端,后30年,神宗基本上不上朝理事,就是这种极端失望心理的发泄。正是因为如此,在最初选址的时候,神宗可能是出于无奈,在其后神宗也觉得不适合,但是大臣提出的反对意见越多,他却越是要坚持,这就是那种对大臣极端仇视的心理在作怪。但无论怎样,在出现“重大”不吉利的现象后神宗仍选择在大峪山建陵就成为了历史之谜。

定陵在以后的岁月中的确是屡经磨难。由于朱翊钧搜刮了?量民脂民膏,定陵多次遭到盗墓贼的“光顾”,不仅如此,定陵还屡遭火焚。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正义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如果按万历一朝对定陵风水的争议来看,这块地方的确没有选好,神宗给自己的子孙和大明帝国“带来”的是一系列的灭顶之灾。当政48年的神宗一脚踏进坟墓,他的子孙就一个比一个命短。他的儿?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才28天,就因“红丸案”死得不明不白;孙子明熹宗又是一个变态狂,只会做木匠,大小事都交给败国卖家的魏忠贤,熹宗年纪轻轻最后坠水吓死;末代的崇祯皇帝苦苦支撑了十几年,大明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时距神宗葬入定陵不过才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