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胸有底蕴气自足
4891500000009

第9章 像他那样敬礼

我见过的敬礼中,最多的是少先队礼和军礼;我自己也敬过礼,那还是我带着红领巾的时候。曾经为第一次敬着礼护卫少先队旗而心潮澎湃,曾经为高山哨卡军人面向国旗敬礼而激动不已……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敬礼已经有点麻木,甚至见到一些穿制服的人满脸傲气,对着平民百姓漫不经心地抬起右手,在帽边轻点一下权当敬礼时,我也不再生气——或许敬礼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形式,并不像我原先认定的那般崇高那般庄严那般神圣。

但这回我错了,因为我见到的这张照片,敬礼的小人儿是那样真诚纯洁,是那样美丽可爱,又是那样动人心魄,使人再难忘怀,他的名字叫郎铮。

郎铮只有三岁,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还不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伟大,但有一点他知道,那就是得了别人的帮助,要感谢。何况这个帮助,是和死神的搏斗,是对生命的救护。古人有“大恩不言谢”的话留下来,那是一份骨子里的感激,小郎铮大约还没有机会听说过,但在汶川大地震扬起的尘灰中,在幼儿园楼房倒塌的废墟上,被埋20多个小时、刚刚重见天日的郎铮,躺在解放军叔叔抬着的木板上,他不但没有哭,反而虚弱地微笑着,不顾自己多处受伤、左手臂骨折,艰难、认真地举起了右手,向救出他的叔叔们敬了一个礼!

那么小的一个孩子,那么稚嫩的一颗心灵,那一刻他一定想得特别简单:下面好黑呀,我好害怕啊!叔叔真好,把我救出来了,我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他大约不会想起两岁时爸爸教他敬礼,说是代表礼貌和感谢;他大约不会想起妈妈告诉他要勇敢,伤口疼也不能哭着给叔叔敬礼;他还可能没有想起老师的话:解放军叔叔是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危险的时候一定冲在前面……但是事实上他确实没有哭,他微笑了,他敬礼了。过后他告诉爸爸:我知道叔叔会去救我。

小郎铮不知道,一位记者叔叔用照相机将那个敬礼的瞬间定格成了永恒;他也不知道这张照片通过网络迅速传遍了世界,至少有13亿人为之动容;他更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小名人,无数双眼睛在关注着他。

其实,郎铮最需要知道的不是这些,而是如何尽快地走出瓦砾堆下的阴影,忘记那可怕的地震灾难,忘记手指截肢的痛苦,回到活泼快乐的从前,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当然这并不容易,据说孩子看着受伤的手问妈妈:“郎铮弄坏了手,爸爸会不会打?”据说孩子在医院里有段时间很焦躁,很害怕;还据说孩子不愿意和人讲话,一刻也不肯让妈妈离开……可这就对了,这就像三岁的郎铮了,这就像祖国的花朵了。因为他需要亲人哄他疼他带他走出可怕的记忆,他愿意在阳光下和许多跟他一般大的孩子尽情地玩儿。

我们不可否认,郎铮是坚强的、懂得感恩的孩子,正因为如此,他让我们久久地感动;我们也应该看到,郎铮的敬礼不是偶然的,他有个当警察的爸爸,平时不仅仅教他敬礼,更用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行动,无声地诠释了谁遭难叔叔就会去救谁的道理。

有人说,从敬礼娃娃郎铮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感恩图报传统的传承;有人说,那一个不算很标准的敬礼,折射出新一代健康成长的灿烂希望……而我觉得,这种种美好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人性之光的美丽。说到底,孩子就是孩子,郎铮还是郎铮,我们不要给他一点点压力,不要因此就催促他早熟,更不要把光环强加在他的头上,那反而使他看不清前行的路在哪儿。

我宁愿没有这场地震,没有小郎铮那次撼动人心的敬礼。可现在,我只能祝愿小郎铮的人生因为这张照片而更加平实、顺利和幸福,祝愿灾区儿童的成长不因这场大地震而增添不应有的障碍、忧愁与坎坷。

我还希望,今后我们如果有敬礼的机会,请一定像小郎铮那样一丝不苟、那样满怀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