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感恩·责任·忠诚
4891000000006

第6章 感恩,使家成为爱意盈盈的港湾(5)

感恩心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拥有感恩心的员工珍惜眼前的一切,时刻保持谦卑的心态,对工作也充满了热情能够更有激情地工作。事实上,一个人有了感恩的心,比拥有其他品质更能激发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没有加班费、没有额外奖励、没有职位提升,加班加点照样拼命完成工作。正是这种自我驱动力让员工拥有了强大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为企业带来了崭新的活力,最终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感恩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已经得到了很多,现在所要做的都只是理所当然的回报。如果说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回报的话,那便是内心的安宁和为人的尊严。感恩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是一个拥有良知的人!

提升自我就要努力学习——刘发根

刘发根于2005年获全国技术能手、铁道部“火车头”奖章、江西省自学成才奖和全路优秀共青团员和技术能手称号。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刘发根,南昌铁路局高级技师。2001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九江县沙河街北 列车检修所,这是一个远离繁华都市的安宁村庄,同来的同学们都很失望。但是出身农村的刘发根却不这么想,他反而很感谢不用自己去找就能有一个“不错”的工作岗位,而且安静的地方更容易让自己静下心来钻研业务,他决心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来。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还没有具体工作任务,正值酷暑难耐时节,其他同学总是一点完名就不见了踪影,而刘发根总是老老实实地跟着师傅,哪里有车辆故障,他总会飞奔到现场看师傅怎么处理,并一一记录在本子上。为了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他常常一个人在检修所里,对那些报废的车辆零件拆了装、装了拆,反反复复地摸索练习。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刘发根被推荐参加段里的快速修训练。三年的训练中,他抓住点滴时间发奋学习、书不离手,刻苦熟记了7000多道技术业务题,而且经常带伤参加大强度训练。

经过刻苦的训练和学习,刘发根的业务技能有了飞速提高。在平时的列检工作中,刘发根严格按照“两纪一化”和“三到三不”(锤到、眼到、心到;不忘向前迈一步,不忘回头看一眼,不忘转身敲一锤)的作业标准,认真处理好车辆运行中发生的故障。参加工作四年多,他累计发现车辆典型故障70余件,及时地消除了一件又一件的车辆隐患,取得了安全检车30000多辆、个人安全1800多天的好成绩,确保了列车运行安全和铁路安全生产稳定。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首届铁道行业技能竞赛更换货车钩项目中,他以26秒的优秀成绩把铁道部保持了20年的纪录压缩了5秒多,获得了全能第一。2006年,年仅25岁的他被破格评为检车员高级技师。

取得这些成绩之后,刘发根不忘感恩单位。他担任起了单位的业务教练,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心得与同事分享。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大伙的关心和帮助,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倾我所能回报社会,回报大家。

一名懂感恩的员工,第一天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就是工作的主人。

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知识总量是以爆炸式的速度而急剧增长的,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劳工的技能在1年~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些技能的淘汰周期是7年~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后在学校所学的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因此,自我提升与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优秀的员工对岗位、对企业心怀感恩,时刻思考自己是否胜任、是否有效协助他人,每当发现有所不足时,他们都会主动地充实和提高自己,竭尽自己的力量为企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同时也始终站在了企业发展排头兵的位置上,用自己持续的学习能力用心培育企业的生命之根。

我与企业一同成长——张力生

“一个有着卡车、客车和轿车外观与内饰设计经验的工程师很‘抢手’”、“一项自主设计可以为企业节省1000万元”,这些都是大家对张力生的赞扬。

张力生,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Mc汽车有限公司车身设计工程师,是一个用枯燥的数字勾画心中完美理想的普通人。

张力生是我国第一批接触数字化设计技术的人员之一。1999年,他被选中赴美国参加了福特公司中国科技人员培训计划,掌握了最新设计技术。回国之后,他就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技术充分应用在工作中,他主张用三维设计技术开发依维柯59.12车型,这也是他在学成之后的第一个项目。

他成功开发的车轮装饰罩虽然很小,却体现了产品创新的价值和数字化设计技术的优势。在这个项目中,他突破了原来的设计套路,构思了体现依维柯澎湃动力的装饰螺母和旋转动感的优美造型,以轻质的工程塑料取代了原来的金属材料,并改进了固定方式。这一个改进受到了专家们的交口称赞,也成为依维柯汽车的一个新卖点,几年来生产销售5万多套,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张力生还利用三维技术对刮雨器进行重新设计,使其精度和灵敏度都提升了很大一截,成功地征服了客户。由于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设计创新能力的逐渐提高,张力生为南汽争取到了更多与国外设计公司合作的机会。

当张力生还在美国学习汽车设计技术期间,就曾有人想让他留在美国发展,但是张力生没有那么做。现在他的名气渐大,诚邀他加盟的企业也有很多,但张力生都一一回绝了。他说:“我现在拥有的经验是在南汽一个一个项目中锻炼出来的,是企业花了本钱才培养起来的,人要知恩图报。”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说:“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同样地,你在企业的土壤中种下什么,企业就会回报给你什么。如果你对企业的栽培心怀感恩、愿意承担成长的责任,那么你就会获得成长的权利;如果你把企业的成长当成自己的责任,那么企业自然会为你创造成长的机会;如果你以积极的热情和全心全意的努力对待企业中的种种事务,那么你的事业、你的精神就会在企业中得到最了不起的进步。

强生CEO兼总裁詹姆士·伯克说:“没有企业的赢,就没有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没有企业的赢,也就没有员工的发展。但是,如果没有双赢,就没有企业的长盛不衰。员工成长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发展是员工成长的根基,只有共同成长才能实现双赢。”员工与企业是互惠互利、创造双赢的合作者,认识到这一点的员工都是企业的优秀员工,而将这种做法付诸实践的员工则是缔造优秀企业的原动力。

知恩、感恩、报恩——谭铁牛

1964年,谭铁牛出生在湖南省茶陵县一个并不富裕的乡村。穷困的现实使他很小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几把锄头挖不出一个富裕生活,一根扁担挑不出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出路在于掌握知识、依靠科学。于是他发愤刻苦学习,在煤油灯下推导数学公式,半山坡上背诵英语单词,黄牛背上默念语文课文。1978年谭铁牛中考成绩全县第一,但家里贫困的现状让一家人犯了难。县政府和茶陵一中得知情况后,破例减免了他的学杂费,同时给予最高助学金,帮他顺利地完成了两年的高中学习。谭铁牛牢记这段经历:“没有家乡人民的支持,便没有我的今天。祖国和人民恩重如山,乡村学子终生不忘!”

后来谭铁牛如愿地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并于1985年获得教育部的资助,赴世界着名的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深造。

在帝国理工学院,谭铁牛顺利获得了硕士与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通过公开竞聘获得英国知名学府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他以自己的勤奋工作和卓越成果,赢得了英国和其他国家同行的称赞,成为该领域小有名气的中国科学家。身处海外的谭铁牛,始终没有忘记祖国的恩情,也一直在寻求机会回国报效。

机会终于到来了。1996年底,谭铁牛响应中国科学院推出的“百人计划”,与妻子双双向雷丁大学辞职,1998年如愿以偿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谭铁牛在实验室开辟了几个新的研究方向,包括动态场景的计算机视觉监控、基于人的行为和生物特征的人物识别与身份鉴定以及数字多媒体数据的水印处理等。

其中,由他负责的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硕果累累,自行研制的虹膜识别系统更是打破了国外仅有的几家公司对此项技术的垄断。2000年10月,模式识别实验室作为中文的代表正式被接受加入国际电话语音翻译联盟。此外他还在国际重要的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50余篇,申请20项发明专利。

在谈到归国后的工作经历时,谭铁牛说:“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民族振兴是自己的期盼;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效力祖国是自己的义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民服务是自己的天职;作为一名青年学者,科教兴国是自己的使命;作为一名回国学子,扎根故土是自己的归宿。现在我是在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干事。虽然比起在国外来路走得多了,觉睡得少了,但生活更充实了,心里也更踏实了。”

知恩、感恩、报恩,是三重境界。

知恩是第一重境界,一个人接受他人帮助就应该感受到他人的真切之情,关爱之心。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次顺手递送东西的简单帮助,我们都能体会到他人的友善和温暖。感恩是第二重境界。感恩是面对别人的重大恩惠,内心被深深地打动,油然升起深切的感激之情,是对世事产生的一种美好感情,也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报恩是第三重境界,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回报那些有恩于他的人。

能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表示谢意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是丰富而充实的。

作为企业员工,如果能对周围领导、同事的关心和帮助做到知恩、感恩、报恩,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必将增添更多温暖、灿烂的色彩。

不怕困难与挑战——赵智林

江苏亚威机床有限公司工人技师赵智林是个有名的大忙人。公司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加大了自主开发新型数控激光切割机的研制力度。激光切割技术一直由德国人掌握,中国机床企业涉及这种高科技设备,据说江苏亚威公司算是首家。正因为如此,项目刚一上马,公司领导就将赵智林从其他车间调到了研制一线。这位多次向外国专家叫板又多次获胜的工人技师,一到新的岗位,就不分昼夜地干开了。

赵智林是江苏亚威数控冲床分厂装配班长。这位仅有中技文凭的普通工人,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仅成为新一代工人技师,还荣获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文明职工等荣誉称号。几年来,他不仅进行了10多项技术发明创造,而且多次让“洋专家”折服,成为敢向外国专家叫板的中国工人技师。

赵智林的父亲是江苏亚威老一辈装配钳工。受父亲影响,赵智林从小就喜欢鼓捣收音机、自行车什么的,拆了装、装了拆,不琢磨出点名堂决不歇手。从技工学校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他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子承父业,来到江苏亚威当一名钳工学徒。

“进不了大学课堂,我一定要当能工巧匠!”这是赵智林进厂后向自己立下的誓言。为了把学校学到的机械理论尽快与工作实践结合,性格内向的他形影不离地“泡”在父亲和几个老师傅身边,用眼看、用心学,不放过每个实践的机会。星期天,别人休息,与女朋友约会,他却跟着师傅们加班,有时连下班的铃声响了都听不到,渐渐到了痴迷的程度。俗话说:熟能生巧。一段时间之后,赵智林的动手能力大见长进,很快从几十名学徒中脱颖而出,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师傅”的行列。

江苏亚威与瑞士SMS公司合资,引进欧洲最先进的数控折弯机生产制造技术,专业生产板料折弯机。该产品的油缸渗油问题对亚威合资合作工作是一个考验,只能一次安装成功,容不得出一点差错。领导将这一任务交给了赵智林,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偏不信这个邪。”

领了“军令状”的赵智林,一头扎进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琢磨开了。技术资料大多是英文的,他只能靠查专业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标记、理解,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他终于研制出安装密封圈的专用工具以及装配工艺,到目前为止,采用这种方式安装的密封圈没有发生一次圈损坏,没有一个油缸漏油,在行业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终于使产品顺利打入欧洲、美洲及澳大利亚市场。

2003年,合资公司再次引进新型数控剪板机技术,公司老总毫不犹豫地想到了赵智林,指定他为新产品科研小组现场安装的主要负责人。调试中他发现,有些部件技术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

赵智林提出改进方案。“欧洲专家的设计也敢提意见?”面对同事惊讶的目光,赵智林找技术人员一起分析计算,并把自己的方案提交外方专家审议。经过多次论证,得到外方专家的肯定,并指名由他负责现场调试。

整整两个星期,他全身心扑在技术改进上。奇迹发生了,经过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完全达到国外标准。这一技术与原产品相比,调整更加方便可靠,每台降低成本1万元左右,按每年生产60台,则可为公司节约60万元。

前不久,公司与日本某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研制开发新型数控冲床。产品研发过程中,上下转盘的制造与调试是双方合作的焦点,日方强调:上下转盘的结构采用了国外最先进技术,是日方专利技术,应由日方全套提供。但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亚威新产品开发的成本,企业将无利润可言。亚威提出应由自己安装调试,既不受日方牵制,又能牢牢控制新产品开发主动权。经反复争论,日方提出:如果亚威在一周内安装调试的转盘达不到要求,以后5年内转盘全套向日方进口,价格再上浮10%,虽然这是日本专家轻视亚威的苛刻之举,但希望与风险同在,挑战与成功并存,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只能走“华山险道”。

关键时刻,赵智林的倔脾气又上来了:“凭什么不能向日本人叫板,我就不信这个邪!”憋着为中国工人争气的一股劲,转盘的安装在紧张进行。可就在此时,退休在家的父亲突发心脏病,医院建议老人到南京进一步检查治疗,作为家中的独子,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工作任务沉重,时间容不得他多停留,把父亲在南京医院安排下来后,当天晚上他就又出现在了生产现场。

经过一周的努力,赵智林带领一班人出色完成了转盘的安装调试,各项指标完全符合日方要求,并同时解决了日方到目前都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日方专家竖起大拇指连声说:“赵,了不起,我要向公司建议,请你去做技术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