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4876900000004

第4章 京城的九座城门

一 京城九座城门,相当讲究对称

赵先生问:

人们说:我国各地方,可以说有许多精美的古建筑,或曰古建筑群,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非常讲究对称;而老北京城,其内城九座城门的建筑,亦不例外。

那么,京城九座城门的古建筑,究竟是怎样体现出了对称的呢?您能不能将这个问题,给讲解一下呢?

钱先生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从京城南面的正阳门说起。

·正阳门·

俗称前门,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与皇宫紫禁城同时营建,并将当时位于今东西长安街一线的元大都南面的城墙往南移至现在的“前三门”一线。京城南面的正门,则仍然沿袭元大都丽正门的旧名。到了明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皇帝(朱祁镇)下谕旨修建京师九门。并加修营建瓮城箭楼,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后。才将丽正门改名为正阳门。

·正阳门东西两侧的两座城门,是相当对称的·

简要说来,是冈为这两座城门,距离正阳门均为三里。元大都城时,其东侧的名曰文明门,西侧的名曰为顺承门,明英宗于正统四年(1439年)将丽正门改为正阳门的同时,才将文明门改名为崇文门,将顺承门改名为宣武门。

·京城东西两侧和城北面的城门,亦是相当对称的·

简要说来,是因为东有东直门,西有西直门;东有朝阳门,西有阜成门,不用多说,很明显是对称的。

元大都城时,其东西两侧,皆有三座城门,即“正东曰崇仁,东之南曰齐化,东之北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南曰平则,西之北曰肃清,北之西曰健德,北之东曰安贞。”(《宸垣识略》)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改大都路置北平府。毁大都皇宫,并将元大都城北面的城墙南移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距旧城址大约有五华里左右,同时废弃元大都城东西两侧及北面的四座城门——光熙门、肃清门、健德门、安贞门。新营建的北京城(内城),其北面,则仍然为两座城门,其东侧的名曰安定门,西侧的名曰德胜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改崇仁门为东直门,改和义门为西直门,其余各门,则仍旧。京城东西两侧的齐化门和平则门,在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北京城时,则仍然沿袭元大都城时的旧名,一直到明代第六位皇帝朱祁镇下谕旨营建京城九大城门楼,于正统四年(1439年)落成时,才将齐化门改名为朝阳门,将平则门改名为阜成门。

二 京城九座城门中的五座城门更名的由来

赵先生问:

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内城,将元大都城的十一座城门,给修改建造成为九座城门,其中有五座城门,未沿袭旧名,它们是丽正门、文明门、顺承门、齐化门、平则门,分别修改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而且这五座城门的改名,据说与明英宗朱祁镇有着密切的关系,究竟为什么呢?您能不能将这个问题,给我讲一讲?

钱先生答: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英宗皇帝朱祁镇说起。

据史书记载:明英宗朱祁镇,不满8岁登基。按照正统四年四月京城九大城门楼落成的时间来推算,此时英宗皇帝朱祁镇还是个12岁的顽童,所知甚微。此时,朝廷中的大宦官王振就乘机作威作福,秉权****,危害朝廷。在这种局面之下,太皇太后不得不旨令先朝重臣名宰入朝辅政。以巩固和发展朱氏皇家大业继承人——朱祁镇皇帝的统治,显示一下明英宗皇帝朱祁镇有超人的能力,大治于天下。为了增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力。有的大臣就献计献策,趁京城九大城门中的五座城门进行改称的机会树立少年天子的权威。为此,朝廷中有才能的大臣们,还就如何改名,而制造出一种恰到好处的说法。

这种说法,具体说来就是:取“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日者众阳之宗”的综合性的意思,加之《左传》里亦载:“天子当阳”,故将帝王出入京城(南面的正门)的国门,更原名丽正门为正阳门。帝王不仅是离不开“左辅右弼”,而且治理天下,亦离不开“文治武安”,故更名文明门、顺承门为崇文门、宣武门。取“朝阳”之“朝”字,其意为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大臣,天天要朝拜皇帝;取“阜成兆民”(《书·周官》)之意,寓意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要以身作则,社会才会有良好的道德,才会国泰民安,故更名齐化门、平则门为朝阳门、阜成门。其他四座城门——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其门之名则仍旧焉。

三 京城九座城门各自趣味性的说法

赵先生问:

人们说:京城九座城门落成后,渐渐形成了有各自趣味性的说法。那么,这九座城门的趣味性说法究竟是什么呢?您能否给我说一说?

钱先生答:

回答你提出的问题,需要从京城九座城门中的重点之门,即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先说起。

·正阳门石马·

九座城门中的重点之门——正阳门,俗称为前门,这座门是老北京内城南面的正门,或曰“国门”,从它修建落成那天起,经明清两代,常年关闭着,绝对不允许黎民百姓出入。而只有“天子”、“真龙”(皇帝)出宫到城南郊天坛去祭天,或者去先农坛祭祀神农(或曰“先农”)时,才御驾出入该国门。黎民百姓,只能从城门楼两侧瓮城(亦称月城)下的门洞里进出。

据说原来,在正阳门箭楼与五牌楼之间的西河沿道中,曾经有过一石马,横立于河中,是老北京时,人们比较喜欢的一景。这一石马长约2米,高1米多。相传,北京的子午线中的“午”说的就是它。午,乃十二属相中属马之谓也。

正阳门石马,这仅仅是一说;还有一说,就是老北京人传说,从前曾经出现过纸糊的“国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接着就说说这个问题。

·纸糊的正阳门·

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时候,其城楼被毁于八国联军的战火,一片残垣断壁,显得格外凄凉。当时,在外地避难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要回京都过万寿节(皇帝生日),为了不使他们看到京城这凄惨的景象,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们挖空心思,终于琢磨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将京城技艺高超的裱糊匠们召集一起,扎制出一座纸糊的“国门”(正阳门)。扎制的城门楼果然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人们远远望去,就好像真的城门楼一样。这一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传说,无情揭露了封建朝廷统治的腐败无能,因而流传了多年。

京城南面的正阳门,其东西两侧的两座城门,即崇文门和宣武门亦有趣味性的说道。

·崇文门铁龟·

老北京时,崇文门又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的镇海铁龟著名。铁龟的直径一米多,造型古朴独特。所以,老北京人习惯说京城正阳门的东侧,有崇文门铁龟。

·宣武门水平·

据说在宣武门的瓮城内,原有砖砌的五火神台。此地方低洼,雨季时城内之水多从此经过,流出城门。天长日久,看守城门的兵士以此砖台为记,以水淹砖台的位置判断城内积水的状况,适时开门宣泄城中雨水,果然奏效。因此就出现了“宣武水平”的美称。

·宣武门午炮·

从前老北京城,宣武门最为显耀的东西,就是“午炮”。为什么?因为在宣武门瓮城箭楼的台基上,停放着五尊大铁炮。炮身上刻有铸炮工匠的姓名。这些古炮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铸造工艺是相当高超的。

据《最新北平指南》一书介绍:

午炮有两处,一处在宣武门以东的城墙上,一处在德胜门以东的城墙上,每日午时燃火药炮一声,声振遐迩,用于城中人们对时之用,人称“宣武门午炮”。

京城东侧的两座城门,即朝阳门和东直门的趣味性的说道。

·朝阳谷穗·

因朝阳门为运粮进京的一座重要城门,因此在瓮城门洞内左侧墙上,镌刻有谷穗一串,象征此门为进京粮道之门。并且其旧俗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每当此节前后,经朝阳门的往来粮车络绎不绝。因居住京师的居民不事耕种,储存粮食不多,日常所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物品,多靠其市面上的交易,正月正是家中粮仓空虚之时,需购置较多的粮食,名曰“填仓”,以供日后食用,所以每年正月,进城的粮食车最多。

·东直雕像·

京城东面的东直门,为京城九座城门中最穷之门。为什么?因为在东直门的瓮城里,以郊外盆窑小贩和日用杂品商人居多。并且因为做这种买卖的,都是小本生意,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所以东直门聚集的都是贫穷之人。然而不同的是:东直门瓮城庙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有名,故被人们誉名为东直雕像。

·东直铁塔·

原东直门外小街,其塔园附近有一铁塔,被人们习惯称为“东直铁塔”。其塔内供的佛像,据说是明代第二位皇帝朱允炆。

京城西侧的两座城门,即阜成门和西直门的趣味性的说道。

·阜成梅花·

旧时,京西门头沟的煤车多出入阜成门,所以阜成门成为往城里运输煤炭之门。因为运煤有“倒霉”之嫌,故在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在汉白玉石上精雕梅花一朵,镌在墙壁上,以此示意煤栈客商们求个顺利吉祥,财源茂盛。从此,“阜成梅花”亦就成为京城九门之一景。

·西直门折柳·

这是属于人们对西直门外,其长河沿岸垂柳成行、山青水秀美丽风光的描写。每年清明过后,柳树吐绿,百花盛开。亲朋好友相邀互携,到西直门外的长河春游,临别时依依不舍,折柳相赠。久之,就形成了西直门折柳的说法。

·西直水纹·

西直门还有一说,叫做“西直水纹”,因为它在京城九门当中,为运水进城的惟一之门,连从西郊玉泉山来的为皇宫运水的插着特殊标记——小黄旗的毛驴御水车,都要经过西直门。所以,在西直门的瓮城门洞中刻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这样就成了京城九门的一绝,叫做“西直门水纹”。京城北面的两座城门,即德胜门和安定门的趣味性的说道。

·德胜门祈雪·

德胜门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又被人们称之为“军门”。据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天大旱,饥民扶老携幼迁徙逃亡。年末,乾隆皇帝北行去查看十三陵,当銮驾至德胜门时,喜逢大雪。因瑞雪兆丰年,故乾隆皇帝大悦,銮驾停在德胜门,御书祈雪诗三首,并通谕刻石立之,以慰天公。“德胜石碣祈雪碑”立于当时德胜门瓮城中同兴德煤栈的西侧,其碑的大小及形制与“燕京八景”碑差不多。

·安定真武·

安定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城九门中,其他八大城门瓮城内,皆修建的是关帝庙,惟有安定门的瓮城内,修建的是真武庙,故安定真武亦成为九门之一绝。

四京城的九门城楼始建于何时

赵先生问:

人们说:京城亦称内城,有九座城门,即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东直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老北京人,差不多还能说得上来,但是对于其城门楼,究竟始建于何时,虽然是老北京人也不一定能说得上来了,这个问题。能不能给我说说?

钱先生答:

京师的九座城门楼究竟始建于何时,是由谁牵头修建起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不用我多说,只要将《北京文物报》“谈谈正阳门”一文中有关的记载给您念一念,就会一清二楚,其原文为:

明正统六年十月初十日(公元1436年1 2月7日),由太监阮安都同知沈清及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等,奉旨率领军夫数万人,开始修建京师的九门城楼,历时四年。于正统四年四月竣工。

这里必须说明一下的是:全国解放后的50年代,改造北京旧城时,由于缺乏长远的认识,将京城九门的八大城门楼及其瓮城等一一拆除掉了,只将京城南面的正阳门(俗称前门)城楼给保留下来了,但其瓮城亦被拆除了。那么,正阳门城楼,为什么会被保留了下来?主要就是因为京城南面的正阳门,自正统年间修建落成后,就是九门城楼中的重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了,所以,50年代,京城被改造时,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正阳门城楼才免遭被拆除的噩运。

正阳门和正阳门城楼,其地理位置,在今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南面,前些年,几经整修后,正阳门和正阳门城楼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观赏到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城楼,无不感到雄伟壮观。这座俗称为前门的古城楼,在今日北京来说,则是属于最突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精美的古建筑城楼了。其东西两侧的崇文门和宣武门,其城门楼和瓮城,虽然都已经一一被拆除掉看不见了,但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取这三座城门之意,将在其南面兴建的比较典型的高楼大厦一条街,称之为“前三门”大街。

五 正阳门城楼匾,其“门”字为什么没有钩

赵先生问:

我国汉字,其“门”字是有钩的,但是正阳门城门楼的门匾,“门”字没有钩,究竟是为什么呢?您能不能给我说一说?

钱先生答:

这需要从“避讳”说起,因为北京正阳门城门楼,其门匾的“门”字没有钩,与讲究“避讳”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避讳 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封建时代,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们对于君主和尊长(如爷爷奶奶父母等)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来,或者直接写出来,美其名曰“避讳”。

这个问题,从中国历史上来说,其事例有不少,这里可举上几个说说。例如汉文帝刘恒,为了避讳“恒”字,就将中国五大名山中的北岳恒山给改名为常山了。又如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祖父名“序”,而苏轼为了避讳其祖父的名,当作序时,就时常改“序”为“叙”,或者写成为“引”。再例如《南史·王琨传》载:“而避讳过甚,父名怿,母名恭心,并不得犯焉,时咸谓矫枉过正。”

讲究避讳,再一层意思,是指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物,用旁的话来表述。如:“现今还有香火、地庙,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灵。”(《红楼梦》第五回)其中的“老”,就是“死”的避讳辞。

人们传说,有一年,不知哪位皇帝出入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时,发现城门楼上其门匾的“门”字有钩(繁体字,“門”字应该有钩),他眉头一皱,心里觉得不吉利。回宫后就下旨命人重写了正阳门的门匾,把门字的钩砍掉,以示尊崇皇帝避讳,出入正阳门顺利吉祥。这样,正阳门悬挂的门匾,其“门”字至今是没有钩的。

有一天,笔者到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曹仪简家串门,说起正阳门的门匾,其“门”字没有钩,这引起了大师的兴趣,他立刻将藏书——图文并茂的故宫博物院大型汇刊拿了出来。我们二人一块儿仔细查看,又发现了新问题,就是:紫禁城内,悬挂的许多门匾,其“门”字都是没有钩的。而我国汉字,其“门”字是有钩的,那么明清两代,究竟始于何时,始于哪位皇帝,因讲究避讳,而下渝旨将许多门匾一律重写,将“门”字上的钩砍掉,这个问题目前尚无史料可查,有待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