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中的月神,阿特弥斯(Artemis)是阿波罗的妹妹。作为狩猎女神,阿特弥斯同时也是航向远方的殖民者的守护神;她的名字最终成为月球联邦的官方名称,以便在诸文化的月球移民中获得最广泛的认同。在静海环形山上建立的新月球首都,就被称为阿特弥莎(Artemisa)。但是位于亚平宁山的哈德利峡谷,就一直保留着月面最大城市的地位,直到整个峡谷几乎完全被苍穹覆盖。最大月面城的地位,才被东方的广寒城代替。所谓月面东方,就是指月亮的背面。但是独立后,直到阿特弥莎的设施基本完善以前,阿特弥斯联邦政府,一直在独立战争时期的司令部,同时也是联邦最大城市的嫦娥号太空站上办工。
人类在阿特弥斯的故事,可以上溯到近代历史的20世纪,短命的苏联帝国不自量力地与美利坚合众国“竞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的1960s,所谓的“冷战年代”。首先具备太空能力的美国,没有注意到“第一个成功上太空”国家行动的宣传价值。结果是技术相对落后的苏联,借发展洲际导弹技术的契机,成为“第一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据说在以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左派中,赢得了“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大宣传战果。宣传上落后的美国,赶快补考,发射了一颗微形卫星,重量只有苏联卫星的一百分之一,16年后中国东方红卫星的一千分之一。这几个卫星的功能相同,不过美国卫星的工作寿命更长。
但是对于当时崇尚“巨大=先进”的原始工业时代,美国卫星的微型,反而在宣传上,变成“美国火箭技术不行”的质疑点。当时的艾森豪威尔总统有口难辩,为了证明美国制度还是有点发射大质量家伙的优越性滴,又批准了把一只猴子送上太空。为了记住这第一只登上太空的灵长类,该猴逝世后的标本,被放进了华盛顿国家航天博物馆,作为大闹天宫的永恒记念。直到该博物馆,在第二次美国内战毁于华盛顿城区中进行的坦克战。但是苏联元首赫鲁晓夫,随后更狂热地把十倍体重的灵长类送入太空,环绕地球后安全回到地面。这第二位大闹天宫的灵长类名叫尤里加加林,在随后空难中逝世后,标本也放进苏联国家记念馆。
苏联几次辉煌的太空宣传活动,代价非常高昂。不但因为苏联本身比美国穷得多!而且苏联体制决定了,苏联从事尖端太空活动的单价成本,也比美国贵得多!因此相对各自经济国力来说,同样的太空项目,苏联的痛苦是美国的一百倍左右。此巨大差距,注定了苏联帝国日后在冷战中,最终将被美国的星球大战方案拖垮。即使是在局面细节上,苏联的太空代价也非常巨大,其中包括1959年发生在拜科努尔的火箭发射事故:上级领导讲政治,违背了火箭排障的安全操作规程,在燃料未排放前就强令就地检修,以便重新发射;结果突然点火的火箭,被发射架带动着坠向地面;数以百计的最优秀的航天工程师和科学家,瞬间被数千度的火焰吞没。拜科努尔的灾难,中止了苏联正在启动的登月计划。被“第一个灵长类比赛”刺激后的美国,则全力启动阿波罗计划,成功登上了月亮。
传说中第一个踏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作政治演员时,在氧气面罩里念错了台词:将“月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背诵成“月球属于全人类”。此传说不必过分解读,若实有其事,也只是口误;因为在法律层面上,宣布美国是否拥有月球权利的最终权力是美国国会,而不是一个宇航员。美国的国家法律行为,不会因为一个宇航员的解读而发生偏移,因此如果美国国家承认了阿姆斯特朗的宣言,意味着美国本身认为,那两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它在未来二十二世纪的法律解释,就是被称为“太空门罗主义”的“阿姆斯特朗主义”:月球资源可供全人类任何主权和个人自由开发,但不得用于军事目的,也不得用于不符合民主道德的政治行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军事力量,将确保美国对月球的任何开发活动,符合阿姆斯特朗的要求,并保留任何干预权力。对于奉行经济公有的苏联这类国家来说,“月球归于谁”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也就出现对台词变异的过分解读。但是对于奉行经济私有制度的美国来说,两句台词的意义相同。
不过美国人大可不必担心,“月球被其他国家军事化”。如果美国人有此能力,早就如此干了,如果美国人都没有能力,其他国家更不具备“军事化月球”的本事。把人员物资送上月球,成本实在太高昂,连美国自已也在政治上狂热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后,头脑恢复了冷静,废弃了原定的“第一个月球站”的方案。此后几十年,月面恢复了宁静,直到东方两个亚洲大国,中国和印度,相互展开了国家宣传的第二轮竞赛:谁先第二个登上月球?!美国人饶有趣味地注视着两个亚洲大国龟兔赛跑,直到中国第一支探险队将毫无疑问地登上月球时,才迅速启动第二次登月预案,几乎在中国队登月的同时,登上月球的另一面。至于印度的登月计划,执政的人民党政府其实只是作为一具宣传和“拉动经济”的机器。击败人民党后上台甘地神圣同盟,终止了人民党的昂贵登月计划,揭露了人民党观念在登月,高铁,恒河大坝等大项目上的贪污腐败;宣布印度回归圣雄甘地的“自然路线”,必定挽救印度崩溃中的经济。印度重新回到了更擅长的观众位置。
中美两支月球探险队,通过月球轨道飞船提供的转播平台,分隔在两个半球的月面上,隔空握手致敬后,就各自展开大同小异的工作:寻找水源!
20世纪的几次阿波罗计划的重要结果之一是,月球表面没有水!因为月球形成于45亿年前,太空系形成之初的一次天体大碰撞:被命名为忒伊亚的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地球,两个星球的金属内核熔融结合成新的金属地核,本身就有火星大小,形成了地球上火山和磁场的原动力;因撞击而弥漫在太空中的两星地幔,在引力作用下,在比较短的十万年之间,就凝聚成了现在的月球。月球在随后的45亿年间,因为潮汐的作用,渐渐远离地球,直到今天月球的轨道。由于月球形成的时间很短,撞击中被带去的大量水分冰块,也会与岩石一起结合在月体之中,并在潮汐产生的火山活动中融化。当月球距离地球很近时,带动的地面海洋潮汐是非常狂暴的。当时的潮水如同今天最大的海啸,可以深入大陆数百公里。潮汐对月球内部的加热作用,就形成了火山活动。早期强烈的月球火山,就象艾欧被木星潮汐加热一样,比地面的火山活动还要强烈得多!水球内部的水分和空气,也因此被带到了月球表面或接近表面,甚至在局部地区,形成木卫三般的冰盖。当火星活动消退后,除了部分背阳的特定地理外,月面的冰都被太阳光融化,或挥发入太空,或者渗入岩层,形成了今天的月面。月球水分的另一个来源是彗星的撞击。彗星撞击带来了地球海洋三分之一的水分,也一定会为月球带去相同的水分,没有挥发入太空的水分,同样会残留在月壳附近。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在月面之下应有一个“水幔层”。因应不同的地理结构,形成含量不一的水矿,类似于地球上的石油矿。找到水矿,月球开发就具备可行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