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幻未来22世纪
4875100000030

第30章 轨道电磁炮,星之门,美国霸权最终衰落

地球的引力既是人类生活摇篮的最根本元素,同时也是摇篮中的人类,迈向太空新边疆的最大阻力。未来22世纪的社会学家,经常用这个人所熟知的现象,比喻总是有人保守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的最根本元素,但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最根本阻力,——事实也是!强大的地球大国联盟,在镇压以月球为代表的外星分离运动的三次轨道战争中,出乎意料地一败再败,完全没有体现出地面与星外世界综合国力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从地球升空的成本太高,用军事术语来说,就是“后勤成本”过高。相反,从月球基地出发的袭击舰,可以在轨道上相对容易地打击地球的空间站和轨道补给船,截获轨道电磁炮发射升空的物资,令地球大国的太空舰队,难以为继。相反,地球舰队要封锁住升空成本低廉的月球表面,那是谈何容易?当约克城号基地站及其八万成员,在后勤断绝半年后,被迫有条件投降后时。这场有限的战争,也就注定了它的结局。

失去了所有镇压手段的地球大国联盟,在地球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反战压力下,被迫承认了月球为代表的星球同盟的独立,在长安和议中签署了停战条约,承认这些居民共同体与地球国家同等的主权地位,和互相联合并生活在一起的权力。《长安条约》系统从此成为星系国际中的国际法基础,类似中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后,签下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也类似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的《巴黎和约》。条约签定后一年,赢得轨道战争中的独立主力,本属地球各国殖民地和太空站组成的月球同盟,用希腊神话中的月神命名为阿特弥斯联邦,意喻地球人类忠实的小伙伴,也在《长安和约》签定的当天宣布成立。阿特弥斯联邦如同中代英伦三岛的英国一样,脱离于欧洲大陆的传统政治体之间的纷争,又得益于优异的离岸地理条件,同样以类似英国“大陆均衡”的政治战略,成为地球国际纷争事实上的仲裁者和星际贸易的主要得益者。这一条件在第一个千年的太空时代中,缔造了第一个“泛太阳超级强权”,“太阳,地球,月亮”三球国徽在长达一千年之中,在太阳国际内威权的象征,直到阿特弥斯联邦最后同样在水星独立战争中失败后,月球国家才开始与地球国际,历史上称为“地球共同体”进程。如同千年之前的英国,在日不落帝国衰落后,才开始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与太空生活开启的壮观进程相比,地球世界与太空子女之间的政治执争,及其延伸的小冲突,所谓的“轨道战争,月球战争”,都只不过是历史中的小浪花,对人类投入太空的资源的组合的再优化。这就如同当年的美国独立,并没有抛离英国的传统,英美两国的的两次战争,相对于英美携手发展的巨大进步来说,只不过是历史中的小小浪花,根本没有哗众取宠的历史军事作者笔下所谓的“争霸意义”。到了二十世纪,因应顽固落后的欧洲传统之对抗美英新兴的现代经济,不可避免地爆发的两次欧洲战争,本质上乃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传统文化共同体,引进美英新技术而自以为崛起后,试图争夺新世纪的话语权,重建欧洲传统文化的为标准“新秩序”,历史将这两次欧战,夸张地称为“两次世界大战”。而在这两场战争中,独立于英国之外的美国,都坚定地站在英国的身后,捍卫他们心目中共同的“大宪章普通法common law传统”。用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话来说:为了保卫英国,我们不惜花掉最后一美元,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英美大宪章传统成功了,而且自由市场带来巨大物资财富,令到胜利代价显得如此低廉:美国远未用到最后一美元,最后一个人的程度,反而得到了战后经济大发展。

只在明白美英文化的共同性,才能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局限性;也只有明白地球人与太空子女的同文同种,才能理解几次轨道战争,只是八卦新闻的小冲突。

支持地球大国坚持了三次轨道战争的,是轨道电磁炮,推动人类得以克服地球人力,走入太空的,也是轨道电磁炮;另一个关键性的发明,是美国首先制造出来的质能火箭。在轨道电磁炮和质能火箭成为现实以前,人类升入太空的唯一推动力是化学能火箭。其价格的昂贵,从来没有能够降到每千克载荷一百万美元以下的水平。如此高昂的价格,令到任何太空布署都变成成本难以回收的销金器,可以拖垮任何一个地球大国的国民经济。短命的苏联瓦解,固然有其制度基理上的不合理性内因,但太空成本的高昂和被迫拖入太空竞赛,则是导致其制度痼疾爆发为政治危机的催化剂。

美国曾经用星球大战中发展出来的技术,制造出第一批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送器,名叫“航天飞机,太空穿梭机”,试图把发射成本降低一半!仅仅是一半!但最终发现,它的失事率与普通卫星发射一样,都是1%!尽管以远为复杂的航天飞机,能够达到与小小卫星发射同样的失事率,本身就是对美国太空技术质量的巨大表彰。但是,航天飞机失事,毕竟是不可承受的惨重代价。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时,美国人还以为那只是工业上的意外;而当十年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解体时,美国人知道,那是技术上的必然。最不可以实现是,是防热瓦维护的艰难和费用高昂,代成本和高可靠,因此航天飞机的使用成本是随维护年限上升,变得越来越贵,越来越不可靠。最终,航天飞机技术除了放大的太空投入规模和相应损失外,没有其他意义。

一直到中华共同体首先完成了轨道电磁炮的布置后,太空开发所需要的发射成本,才得以下降到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第一台轨道电磁炮,就已经把发射成本下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最后,分别由中俄和欧美联盟,分别开发的螺旋电磁炮,进一步把发射成本降低到每千克一千加隆以下,相当于化学火箭成本的百分之一以下!太空开发的大门,才最后向地球人类打开。轨道电磁炮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继造纸和火药后的又一次重大发明,被形象地称为“星之门”。因为轨道电磁炮,通往银河星宇的大门,才向人类社会真正打开。尽管,那只是刚刚初步克服了地球引力,仍然只是通往银河星宇长征的第一步。

轨道电磁炮的原理并不复杂:由工业电力驱动的载荷,在密闭的真空管中加速,直到具备第一宇宙速度。由于电力成本相对低廉,只要轨道电磁炮系统可以重复使用,发射成本自然就会低廉。而轨道电磁炮是固定地面的系统,不象航天飞机之类回收技术,是再回收系统,因此当然可以重复使用,而且可靠性总是可以提高到足够的工业标准。但是尝试实现时,就会发现它的困难在于: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这个硬指标,而令载荷压力处于可承受的加速度之内,发射轨道需要非常长。而且在早期,只能采用垂直发射时,人类工业力量无法实现足够高耸的发射塔。美国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首先尝试建制的垂直轨道电磁炮项目,因为意外事故断截,从二十千米高空,带着塔内各层的几千名工作人员,象超慢镜头般从高空坠落的悲惨境象,成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工程事故。几十年之后仍然是好莱坞灾难畅销片的热门题材。如同航天飞机的事故一般,令轨道电磁炮的尝试,停止了几十年。

中华社会的工程师,忽然发现青藏高原的地理条件,令它成为世界上最优良的轨道电磁炮地点。青藏高原被印度板块挤压的地壳,隆出海平面达十公里,而印度板块则因为被东亚板块压迫,沉入地幔二十公里。如果钻探时能够克服两个地壳衔接的岩层之间,每年大约一个厘米的相互位移,及其缝隙之间流动的岩浆的影响,就可以在地表下形成一下接近六十公里长的垂直管道,基本上就足够轨道电磁炮的长度了。这是一场与大陆漂移和火山岩浆求妥协的工程斗争,中华工程师最终取得了胜利。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性的轨道电磁炮,在接近珠穆朗玛峰的位置突出地面十公里,成为旅游,登山和航空者的巨大地标。塔楼上巨大的旋翼,不是为了拖起塔身,仅仅是为了平衡风力对塔身的扭曲,避免美国尤卡坦事故的悲惨断截。从岩浆涌现的炽热井底,到冰雪料峭的塔顶,垂直数十公里的参观,都给密封舱中的旅游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惊叹这一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也钦佩东亚工作人员在如此环境中的辛勤工作。

但是轨道电磁炮只能发射非生命载荷,它的加速度本身,可以杀死任何偷渡太空的乘客。如果用人体可以承受的10g重力加速度,发射塔需要高达200公里,这是技术上不能承受之重,————但毕竟比美国20世纪末的古典科幻作者想象的“太空电梯”来得实际,该技术幻想中的电磁需要上升36000公里,才能同达目的地的同步轨道。实际工程之中,加速度提高到100g以上,发射时间被压缩到十秒以外。真空发射管中的真空阀门在中央电脑控制下,依次在载荷通过前打开,然后重新关闭,以免空气的泄入,导致发射过程中与空气摩擦的巨大升温。但是被载荷压缩在管道前方的少量空气,仍然会形成威力巨大的炮音,因此发射塔前端也不得不造得如同古典大炮的炮管一般坚实。以超出第一宇宙速度冲出炮口的载舱,与空气撞击形成的炮音,让珠穆朗玛峰上,离开了密封观景室,带着氧气面罩观看发射的游客,也感到震耳欲聋。尽管他们的位置,远离发射塔十公里之遥。垂直升空的载舱尽管采取了最短路径,但是短短一两秒之间与空气的碰撞摩擦,仍然形成了弹头前方的高温高压。尖锐的弹头可以降低空气压缩的高温高压,但是让弹头能够承受发射条件,仍然是艰难的技术挑战。中华工程师从美国买来被放弃的活塞型设计:在弹头内窗放入降温挥发剂,弹头本身是一个逢压力向后压缩挥发剂的活塞,不易燃的挥发剂在压力形成的高温下气化,从预设的排气孔中向后喷出的同时,带走了前方的热量;向后压缩的弹头就象被弹簧缓冲器卸除了压力。既保存了弹头的可重复使用,也保护了戴舱不受损坏。

轨道电磁炮实现了物资载荷的有限升空,但是人类乘员的升空,就只能乘坐更为传统的航天器。轨道电磁炮改变的,只是太空员在太空中的物质供应条件。航天员升空成本的降低,得益于美国人首先发明的质能火箭,即所谓“同质异能素火箭”。当质能火箭与空天飞机结合,用空天飞机作为母机,搭载升空的质能火箭推进的载荷升空后,可以象普通飞机般升降的空天飞机和一次性使用的单级质能火箭结合,有效运载成本也被降低了三分之二,人类通过星宇的大门,终于被全面打开了。但是,地球大国的工程师们仍然希望,可以用轨道电磁炮,实现更廉价的升空条件。最终,美国与欧洲合作投资,与南阿拉伯联邦合作的于撒哈拉沙漠的,以水平加速的螺旋电磁炮,用水平发射的方式,将加速度降到了10g。载舱以接近水平的微小角度,离开地表曲线,进入太空。不久,中华与西伯利亚联邦,在哈撒克草原实现了类似的系统,随后,澳大利亚等国也通过水平技术,加入了轨道电磁炮的俱乐部。西太平洋海上联盟,就在海洋上,建造了第一个海上水平发射的直线电磁炮:深潜在海水中的浮塔起到了桥墩的作用,足够大和足够多的浮墩,提供了媲美陆地的稳定程度,而且不受地震影响。海上联盟的成就,预兆着大国联盟在轨道战争最终失败后,地球国际主力洗牌的新格局:海洋国家变成了离岸浮城的“飘浮的主权体”,与传统大国平起平坐,共同加入新的地球国际同盟。

技术上初步克服地球引力后,近地太空站象雨后春笋般涌现,直到小行星带的矿业基地,与月球表面上供应航天基本资源(如水和空气)的工业基地,为太空开发提供了越来越廉价的资源。大国殖民者第一次开始终生殖民于火星,水星,欧罗巴……,但是所有这些投入,似乎只是对大国同盟,争夺臆想中的“太空系战争中的战略优势”地位有利,看不到能够造福于地球经济世界的反馈,从而在地球各国之中,形成了对这种“宇宙军备竞赛”的强烈反对浪潮;太空新居民也同样对地球母国,试图返还开发成本的无限索偿,越来越感到厌烦。这些多边矛盾的堆积,没有导致臆想中的地球国际间大战的爆发,反而导致了美国为代表的地球大国联盟,与自称继承了美国独立真正精神之杰斐逊主义的太空新居民之间,如历史重演般上演了三次轨道战争。战争结果宣告了美国两次内战后的残存霸权的最终没落。中华等多国,联合调停了冲突多边,各国在中华共同体首都长安开始谈判,最终签下停战条约,并进一步形成了《长安条约》国际法体系。美国最终衰落相对的,中华国家成为地球世界的最强的单一主权体,尽管此时在共同体内“最强国”的意义,不会比古代“最富裕的一个省”,具备更多的政治意义。同时,代有星球殖民地利益的阿特弥斯联邦,和代表海洋主权国家利益的波塞冬同盟,也成为地球国际世界的新强权,纵横捭阖于各种商贸条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