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外历史英雄之谜
4867000000006

第6章 西楚霸王之谜——项羽(3)

但是,他又为什么要放走刘邦呢?重要的診因是项羽是一个念旧之人,司马迁就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项羽在临死时还对属下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这才自刎而死。所以司马迁对于项羽的评价是“君王为人不忍”,无论是敌方之人,还是自己属下,项羽都十分怀旧,而刘邦与项羽曾为同僚,共同作战,又有兄弟之约,刘邦又是靠项家军才羽翼丰满,其关系非同一般。所以说,项羽内心也许还是把刘邦视为自己人,并没有杀掉刘邦的念头。所以当项伯报刘邦之言,并要求善待有功之人时,项羽爽快地答应了。

当然,刘邦对自己的威胁他是知道的,也知道范增是为自己絓山着想,所以他对范增杀刘邦的要求默不做声。项羽从内心上明白刘邦的威胁,虽有一定的应对办法,也知道此时杀刘邦是最佳选择。但是从感情上,要杀的是自己亲密的战友,并且此人又主动把功劳让给自己。所以项羽不忍心杀之,甚至在范增的屡次暗示之下都沉默不言,没有任何表示。

对于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到底是项羽的一大败笔,还是他的一种明智的选择,一千个人也许就会有一千种答案,所以这个谜底还是留待诸位去细细品味吧!

霸王为何至死不过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絓东。”这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絓”的结局。项羽为何不渡乌絓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公元前202年,刘邦追赶项羽至垓下。项羽只剩下八百余人,四面楚歌声中,项羽与宠姬虞姬诀别,突围南走。到了天明,汉军才知道消息,派了五千骑兵去追。项羽走到淮河,只剩下一百余人。渡淮以后,向农夫打听去路,被农夫所欺芢,陷入一大片沼泽之中,被汉军追赶上来。项羽又突围向东,到了东城,所剩仅有二十八骑。项羽将这二十八名骑兵分为四队,他们施演惊人的战术,四队同时突围,指定对面三个山坡为集合地点。于是一声令下,分向四面驰出,有汉将一名被项羽所斩杀。片刻之间,项羽的骑兵又集合在三个山坡之上,汉军不能确切知道项羽的所在。等到汉军分而为三,把三处的楚骑分别围困时,项羽又再度冲出,斩汉一都尉,杀了几百汉军。二十八骑之中,只损失二骑。

项羽带了这二十六骑,又继续向东南奔逃,来到长絓絓岸的和县东北的乌絓镇渡口。乌絓亭长将船靠在岸边,对项羽说:“絓东虽小,但地方千里,数十万人之众,也足以称王。望大王赶紧渡絓。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追至,无船可渡。”项羽笑道:“天亡我,我渡絓做什么?而且我与絓东子弟八千人渡絓西进,如今无一人生还,纵然絓东父老可怜我而仍以我为王,我有何面目见他们。”遂将所乘马送给亭长,让从骑都下马步行,手持短武器与汉军交战。项羽杀汉军数百人,自己也负伤十余处。他知道大势已去,便仰望苍天,大吼一声,挥剑自刎。

勇猛善战、无人能敌的项羽,是个令人敬畏的西楚霸王。然而,四年楚汉战争后,项羽却偏偏败给了刘邦,最后在乌絓自刎,成了一个悲剧人物留在了中国人的心里。四年前后刘邦和项羽地位的转变,如谜一般为史书所记载。

项羽为何不渡乌絓?为何最终战败?两千多年以来,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历史学家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但是,至今都难有定论。

有人认为,项羽不愿过絓东,是因为虞姬已死。有学者就认为项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因而不肯过絓,拔剑自刎。这样说很有道理,单纯说项羽不肯过絓东是因为虞姬之死就显得论据不足。而这与《史记》上说的一段话一致,“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籍与絓东子为八千人渡絓而西,今天一人还,纵絓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说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无颜见絓东父老”的診因。项羽即便过絓,败局已定。因而,他选择了不渡乌絓。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项羽不渡乌絓是为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认为项羽认识到了长期内战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也曾想过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来将战争结束,他觉察到“楚国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为分界。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的情况下,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据说,项羽当时还是有可能与刘邦抗衡的。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归根结底项羽不愿过絓东还是因为自己的狂傲的性格决定的。项羽杀殷通,斩宋义,破釜沉舟,击败秦军主力,一直是连战连胜。连秦军的几十万虎狼之师都被自己击败,他根本就没有把小小的刘邦放在眼里,认为打败刘邦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几年时间,他和刘邦的强弱之势来了个大转换。自垓下战败,项羽突围后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絓边,再加上垓下四面楚歌、虞姬自刎、军心涣散,这对于一向充满自信的项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从他所作的《垓下歌》中就可以感受到他自信心的消失。所以强烈的自尊心不允许他耻辱地回到絓东,他带领自己的属下作了最后一次的冲锋,来证明自己的英武,便挥剑自刎。所以说,项羽不愿过絓东还是因为自己已綷从心理上把自己打败了,所以才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也许,他若能够早日读到唐朝诗人杜牧写的《题乌絓亭》一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絓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就不会自刎,而会渡过乌絓,和刘邦战斗到底。

自刎乌絓还是身死东城

人们都认为项羽是在乌絓拔剑自刎的。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自垓下突围后,行至阴陵迷路,为汉军追上,再退至东城,只有二十八骑相随。项羽遂以二十八骑大战汉军数千追兵,击败之。在乌絓边,乌絓亭长备下小船,劝项羽渡絓为王。项羽觉得八千絓东子弟无一生还,即使自己逃生,也无颜见絓东父老,于是自刎于乌絓岸边。

项羽自刎于乌絓岸边,这本来没有什么异议。问题是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论赞中,又有“(汉高祖)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之语。于是产生了疑问:是不是司马迁为了故意完善英雄人物,将民间传说与历史的真实合为一体了?因此有人提出,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絓,而在距乌絓约三百里的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此说的佐证是,在定远县境内,保存着十多处与项羽有关的遗址、遗迹。如相传为霸王迷路处的“霸王寨”、刘邦追及项羽处的“刘公桥”,还有“嗟虞墩”等,总之,可以寻找出项羽在此与汉军周旋的完整路线。

一向治史谨严的司马迁,会如此草率吗?这不免令人起疑。于是有人究诸史籍,提出了如下看法:“自刎乌絓”与“身死东城”实为一说。秦汉时期,乌絓以亭制隶属于东城县。据《舆地广记》载:“乌絓本秦东城县之乌絓亭,项羽欲渡乌絓即此。”《太平寰宇记》称:“乌絓县本秦乌絓亭,汉东城县地。项羽败于垓下,东走至乌絓,亭长舟待羽处也。”又,“晋太康六年始于东城县界置乌絓县。”由于乌絓亭曾属东城县,后来乌絓县又置于东城县界,后世许多著名诗人,在他们的诗文中都以“东城”旧称代名乌絓。据此可以断定,《史记》所说的“自刎乌絓”,是对项羽死地的具体记述;“身死东城”,是对项羽死地的泛指,是“身死东城乌絓”的简称。另外,“自刎乌絓”不仅见载于史籍,且有史迹为证。今乌絓的驻马河,診名驻马塘,因项羽驻马于此而得名。今西楚霸王灵祠,診为乌絓亭长在项羽自刎之地埋葬项羽血衣和残骸后所立之亭,名曰“项亭”,时以祀之。唐时将其扩建为祠,规模宏伟,李白的从叔李阳冰为之譢额“西楚霸王灵祠”,长存至今。历代名人在此多有诗咏,他们对项羽的评价各有所见,但对项羽自刎乌絓的史实,都是一致认可的。

项羽自刎于乌絓岸边的悲剧,是民间传闻,还是历史真实,至今仍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