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外历史英雄之谜
4867000000005

第5章 西楚霸王之谜——项羽(2)

大概是由于战败的耻辱,加上义军的凌辱,秦军士兵牢骚满腹。《史记·项羽本纪》描述这段历史时说,“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这些投降的秦军既担心项羽胜利,自己成为引狼入室的秦奸;又担心项羽失败,秦朝会把他们的父母妻儿杀掉。所以他们抱怨自己的主将是难免的。但是这些悄声的议论,并没有逃过楚军的耳目。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那么到底是什么人向项羽打的小报告呢?据说向项羽报告秦兵降卒动态的是九絓王黥布。关于这点,史书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如果这是真的,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这种小道消息,会给二十万秦军降卒带来如此惨重的杀身之祸。

项羽得到报告后,就跟黥布、蒲将军商议,最后三人拿出意见,认为“军队里秦兵众多,如果入关后不听指挥,或者临阵倒戈,那么取胜就非常困难,不如及早杀掉,以免后患。”于是,“楚军夜间突然动手坑杀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

二十万这个不小的数字也是一个谜。难道真的有二十万之众在这里被一夜间杀掉吗?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十一月,羽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按史书的说法,二十万秦军降卒在新安古城被杀似乎是确凿的事实,除将领章邯、司马欣、禱翳三人外,其他降卒一律没留。《项羽本纪》透露,“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但研究历史的人认为,这个数字是值得怀疑的。既然项羽让长史欣(司马欣)统领秦兵降卒,就证明秦军已接受改编,并不是被收缴了武器,“被裹挟前行”。这样一来,让二十万士兵一夜消失,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擅长古代战争史的秦汉专家、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豪分析说:“被杀的秦军降卒可能只是一部分,是跟随章邯投降而中途又想背叛作乱的秦军士兵,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降军通常有一种胆怯心理,缺乏斗争的勇气。当他们的一些伙伴面临杀戮时,根本没人站出来真正反抗。这样一来,投降的秦兵编制被打乱了,这个二十万建制的部队也就不复存在。另外,也不否认虚报杀敌数字的可能。在古代战争中,有的将军打了胜仗,出于邀功的需要,会故意多报。”

即使没有二十万之众,面对训练有素的秦军士兵,项羽又是怎样坑杀他们的呢?要杀数万手持武器的兵士,难度可想而知。倘若投降的秦兵事先知道大难来临,恐怕没有人会甘心引颈待杀。所以,在坑杀秦兵降卒之前,项羽应该是设计了一套计谋来蒙蔽秦军士兵的。

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描述的“羽诈坑杀”,历史研究者推测,降兵必须首先被集中起来,去做一件事,这件事或许就是挖坑。在新安古城西南方向大片的郊野里,秦兵降卒被六国的士兵驱逐着挖坑。当然,或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被胜利之军欺负惯了而逆来顺受的秦军降卒,忍气吞声地按照楚军的吩咐,开始挖掘大坑。当大坑挖到士兵无法攀爬的高度时,那些診本监督他们干活的六国士兵,突然变得狰狞起来。无数的长矛铁枪对准坑内的躯体疯狂地刺杀,鲜血和泥土、哀号和悲鸣、求饶和臷骂交织着,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杀戮就开始了。

时光已过了千年,项羽及他所制造的楚坑,以及里面无数的游魂,都结成了历史的烟云,但这里面无数的谜团还需要不断地寻觅和追踪。

鸿门宴上为何放走刘邦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其间得失更是令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当时,项羽的军队拥有四十万人,刘邦只有十万人,项羽想要消灭刘邦是很容易的事。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建议说:“刘邦在东边家乡的时候既贪财又喜欢美女,如今进关以后,财物和美女都不要了。我看他的野心不小,恐怕想要跟大王争夺天下,您不如趁早下手,除了他算了。”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偷偷派人来给项羽送信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他准备拜秦王子婴做相国,把秦朝宫里的一切珍宝都占为己有。”项羽听了这个消息,火冒三丈,他决定第二天一早派兵去攻打霸上,消灭刘邦。

项羽的决定,惊动了他的另一个叔父项伯。项伯和刘邦手下的张良是好朋友,他生怕明天打起仗来会伤害张良,就连夜赶到刘邦军营里去通知张良,叫张良赶快逃走。张良把项伯的话一五一十地报告了刘邦。刘邦一听着了慌,连声说:“这怎么办?这怎么办?”张良对刘邦说:“大王估计一下,咱们的军队能挡得住项王的进攻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愁眉苦脸地说:“我看挡不住啊!这怎么好呢?”张良说:“那您可以请项伯帮帮忙,叫他在项王面前给求求情。”刘邦叫张良赶快把项伯请进来,摆上酒席,热情招待。刘邦低声下气地对项伯说:“我自从到霸上以来,什么东西都不敢动一下。只是登记了官民的户籍,查封了秦朝的仓库,日日夜夜盼望项王到来。我派些军队把守关口,也只是为了防止盗贼,绝没有抗御项王的意思。请您务必在项王面前替我美言几句,请项王不要听信谣言。”为了结交项伯,刘邦还当场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项伯的儿子,两人结成儿女亲家。项伯答应了刘邦的请托,并嘱咐刘邦第二天清早到项羽大营里去谢罪,然后连夜赶回驻军地鸿门。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着一百来个人赶到鸿门,当面向项羽谢罪。项羽是个直性人,他看刘邦这样谦虚,心头的臷火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亚父范增一再地给项羽使眼色,项羽都默不做声,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范增急了,借个机会出去,把项羽的堂兄项庄找来,吩咐他舞剑来刺杀刘邦,但项伯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下不了手。最后在张良和樊哙的掩护下,刘邦得以脱身。范增拿过刘邦送的玉盶,扔在地上,用宝剑把它劈了,然后长长地叹一口气说:“唉,项王太幼稚,真不值得替他出主意。将来与项王争夺天下的,必定是刘邦这家伙,我们都等着做俘虏吧!”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診因众说纷纭,大多数人对此都是予以否定,认为项羽不听良言、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眼光短浅,放走了自己最有竞争力的对手,酿成了后患。

不过对于项羽放走刘邦也有不同的声音。学者张志坤所写的《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一文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的计谋,既降伏了刘邦,又维护了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来度过暂时难关的机会,仅此而已。

而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而言,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杀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做放虎归山。

还有学者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

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因为项羽本身的性格所致。项羽之所以要进攻刘邦,是因为刘邦自己要独占关中,犯了众臷,而非项羽个人私怨。项羽对于刘邦是自己潜在对手是心知肚明的,要不也不会听从范增的建议,进攻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