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
4864200000008

第8章 崇尚文治,天泽书生——太宗、真宗朝(4)

此时,辽军的气势非常旺盛,辽国萧太后不顾年过半百,依然戎装上阵,亲自擂鼓助威。当宋真宗的车驾到达澶州时,辽大军已经抵达澶州北城。宋时黄河还没有改道,澶州被黄河拦腰分成南城和北城。宋真宗远远地看见黄河对岸烟尘滚滚,知道战事非常激烈,心中胆怯,不敢过河,就把大军驻扎在了澶州南城。寇准认为澶州北城的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如果皇帝能够亲临,必将极大地鼓舞士气,所以力请宋真宗渡河。但宋真宗却很不情愿,不过公然拒绝宰相的提议也就表示自己怕死,所以他只是默不作声。寇准又请来武将高琼,和他一起再去见宋真宗。宋真宗见寇准已走,刚刚缓了口气,谁知没多长时间,寇准又来了,立时头就大了。寇准说:“陛下如果认为我刚才的话不足为信,可以问问高琼。”宋真宗还没来得不及说话,高琼便说:“寇大人的话很有道理。陛下千万不要再考虑迁都江南,随军将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师,他们怎么可能抛弃家中老小随陛下只身逃往江南呢。”宋真宗仍然是一言不发。高琼当即命令士兵把宋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到了黄河渡口浮桥前,宋真宗又一次停下来。

高琼用铁锤击打宋真宗御车车夫的后背,迫使宋真宗渡过了黄河。

真宗待在车驾里心惊胆寒,但大宋皇帝的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出现时,城下宋军与百姓立即齐呼万岁,欢声雷动,声音传出几十里,宋军因而气势倍增。真宗在澶州北城只是象征性地巡视了一下,仍坚持回到了南城行宫。不过,宰相寇准就此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真宗回到南城后,仍然是放心不下,好几次派人前往北城探视寇准的举动,发现寇准竟然在北城城楼上与人喝酒下棋,十分镇定。看寇准如此胸有成竹,宋真宗才算放下心来,不再像前些天那样恐慌。

此时,辽军孤军深入中原腹地已经很长时间,由于供给线长,粮草难以为继。而宋军由于真宗御驾亲征,士气高涨,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军民,多达几十万人,局势明显对宋军有利。宋真宗却早在离开京师的时候,就暗中派出了使臣曹利用与辽议和,萧太后这时同样也有了议和之心。

虽然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但无奈真宗执意如此,致使宋臣中的议和派占据了上风。这些人联合起来,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

最终寇准也被迫放弃了战斗的主张。

双方开始在宋朝每年给辽国银绢的数量上讨价还价,曹利用就此请示真宗,真宗说:“如果实在迫不得已,一百万可以接受。”曹利用刚从宋 真宗的行宫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准拦住。寇准警告曹利用说:

“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如果你去交涉时答应所给银绢超过三十万,回来我一定会砍你的头!”最终,宋辽双方以三十万银绢订立了和约。

澶渊之盟达成以后,宋真宗向曹利用询问结果,曹伸出三个手指,真宗大吃一惊,误以为给了辽国三百万,说:“太多了!”但想了一想,认为以此换来和平,也还算值得,就说:“三百万就三百万吧。”最终弄清了只给辽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合计数才三十万时,真宗又大喜过望,重重奖赏了曹利用,甚至还写诗与群臣唱和,以此来庆祝。

澶渊之盟以后的一百二十年间,辽、宋之间都没有兵戎相见,长期保持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名家回眸

学者黄仁宇认为,澶渊之盟是一种********的产物,表示着两种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保持着一种力量的动态的平衡。北宋用一笔损失不大的买卖,换来长时间的和平共赢,在当时来说,似乎比较符合统治者的意愿,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用碎银换来的“和谐”社会,为北宋的休养生息和财富积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繁华盛世奠定了基础。或许,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些许借鉴意义。

水村渔市,初现繁华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北宋初现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商品经济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俨然一个“太平盛世”。在英国工业革命的700年前,在东方的这片土地上,一场东方的“工业革命”早已经悄然展开了。它没有血腥的“羊吃人”历史,也没有激烈的阶级矛盾,相反,它成了社会矛盾的释放阀,转而出现了欣欣向荣的社会气象。

词人王禹偁主要活跃在太宗年间,年轻时受到朝廷重臣毕士安的赏识,几度为官又被贬,往来仕途与凡路间,一生都心系着幼年居住的乡村。他被称为北宋最关心农村生活的词人,词作纯朴自然,充满了乡土的气息。他的《点绛唇》一词,江南农林渔市的秀美景色跃然纸上,品起来竟有甜甜的麦香、泥土的芬芳。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这个时期的宋朝是非常美好的,后人常愿能回到宋朝,并不是没有缘由。宋初国家为了积累财富,开始大兴农业,修水利,开发新农具,而拓荒成了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宋朝的农业拓荒不是靠人多,而是集约化开荒,这种方式竟与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如此的相似,但宋朝明显比英国早了数百年。

宋太祖赵匡胤曾向天下人诏曰:“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于是,商业大潮兴旺,商贸高速发展,钱庄业也在这时候格外流行。宋朝是世界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纸币和银行的国度。经过各种各样的措施,国家的经济一片繁荣。

在这样一个山水田园遍地现的国家,嘴里吃着江淮“黄籼米”,品着龙井碧螺茶,身着闽广绫罗衣,手把官窑瓷碗碟,耳听塞北胡琴曲,其间 再有中原梆子曲,这等闲适何处觅?

昼日移阴,揽衣起,春帷睡足。临宝鉴,绿支撩乱,未恢妆束。

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玉。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

重会面,犹未卜。无限事,萦心曲。想秦筝依旧,尚鸣金屋。

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薰被成孤宿。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心扑。

这女子春日初醒,掀帷而出,莲步轻移,一派慵懒,蝶燕飞来,竟也落入花丛,看得痴了。她幽幽叹气,不知是伤春,还是因自己的命运而心伤。周邦彦一曲《满江红》,把女人的神态和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周邦彦的一生,差不多都是在青楼里度过,他一生接触了无数妓女,写尽艳词,常能在女人们的一颦一笑间,把握住她们的心态。妓女们终归都是孤女,没有哪个好人家的女儿会出来卖艺卖身。然而,促成她们沦落风尘的,常常不是她们自己,而是那些贩卖女子的市侩。

“市侩”本用来骂人,其实它的原意是买卖中介,相当于现在的经纪人、交易所、代理商、公证人,通俗一点,好比民间那“二道贩子”。

“市侩”又叫牙侩、牙人,“牙”就是交互的意思。宋朝对待商人的态度很好,可是与商人几乎从事相同职业的市侩、牙人们,却被众多人所厌弃。民间的俗语常言:“大凡求利,莫难于商贾,莫易于牙侩。”就连王安石在《寄曾子固》的诗里也说:“思君挟奇璞,愿售无良侩。”他以奇璞与良侩比喻曾巩的怀才不遇,可见当时人们把“市侩”、“奇璞”当做是社会最下层的“无良”者。

为何“市侩”受人鄙视?就在于这些人什么都买,包括人在内。他们贩卖人口,包括苦力、长工或是女子。而所卖的女人常常是拐骗来的,有 的被卖去做仆女,但绝大多数都当了妓女。在宋代的名妓里,不知道有多少是被骗去失了自由身。

不过,市侩和奇璞虽然地位很低,却是宋朝经济命脉之一。他们与商贾从事的工作几乎一样。别人道商贾要四处奔波,以大资本赚小利,风险莫测;牙侩却稳坐一地,不管商贾是盈是亏,他都有佣金可取。这话其实是不对的,市侩也一样要奔波,不仅如此,他们奔波得比商贾还频繁,只要人们能想到的东西,都能从市侩那里淘到。

市侩是民间经济的交通道,倘使没有他们的存在,光凭商人往来于全国,宋朝的商品经济绝对不会取得这么大的发展。可以说,市侩在宋代从事的是最高级的经济活动之一,作为社会流通的润滑剂而存在着。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晏殊的词作向来充满闲情逸致,华丽精美。这《浣溪沙》中的女子昼梦方醒,晚妆初罢,有几分醺态的脸上一抹红霞,不胜娇美。一身罗纱飘飘,盈盈飞舞,独应暮霞。她那仿若神仙中人的姿态,即便不是登徒子,也想上前牵起其衣角,放到鼻尖轻嗅。

说起这女子的罗纱对襟衣,倒是有几分讲究。宋代的女式衣物跟唐代的衣服大不相同。唐朝的女式衣服多用绫,大红大紫,袍宽华丽,穿起来层数也多,很是麻烦。而宋代的女子衣服多为罗或纱,外衫常常是开襟,穿起来既方便又宽松,还很精美。两长条花边由领而下,自然而美丽,轻轻盈盈,飘飘洒洒,煞是美丽。

历朝历代衣服多以女式的最为讲究,因此从她们的衣服可以看出这个朝代的纺织业发展情况。北宋的丝织行业以浙东、浙西和四川最为发达,而南宋则范围扩大了。不仅如此,棉纺织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每年生产绫罗绸缎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前代,有些甚至还作为出口之用。宋时期,这些地方不但出口自己的纺织品,也从外地引进了很多丝绸产品。南宋在临安销售业绩极佳的外地纺织品诸如萧山的纱、诸暨的吴绢、婺州的罗、台州的樗蒲绫等,都是上等的货色。

整个宋代时期,女子的衣服秀美瑰丽、大方典雅,正得益于这个时代纺织业的发展。此外,好看的衣服不只局限于贵族所有,就连普通的艺妓也很有穿戴。南宋左司郎官张镃家的家妓,无论服饰还是修饰,都不亚于富贵人家的女子。张镃举行“牡丹宴会”,家妓们卷帘而入厅堂,手持酒肴丝竹,次第而至。头戴牡丹,衣领皆绣牡丹颜色,歌唱《牡丹词》,进酌而退。又有十数家妓,换装出来,大抵簪白花则穿紫衣,簪紫花则穿鹅黄衣,簪黄花则穿红衣。这场宴会喝了十轮酒,这群家妓的衣服与花也随着换了十次,争相斗艳,让宾客仿佛进了仙境。从这里足以看出,宋代的丝织业的确很发达,就连官家的家妓也非常讲究衣着。

大宋在当时的世界,是一个富裕奢华的天堂。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出现了大量的中产阶级,市民普遍过着富裕闲暇的生活。不仅如此,宋代也是最早出现城市化进程的国度。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都是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四十六个——“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而那汴梁城百万户家庭已经用煤生火、做饭、取暖,而非木材,要知这时候的西方都是用木头劈柴维持生计。

宋朝城市的夜生活也是不亚于现代的,它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里依然是灿烂的光明之城。在夜晚赶路游玩的人 们都拿着各种各样的灯笼,城市里四处灯火通明,叫卖声到天明。在“瓦子”、“勾栏”等固定娱乐场所百戏伎艺竞演,市民争相观看。夜间饮食店铺生意兴隆,直到太阳升起,街上一样挤满了人。桥道坊巷,亦有夜市卖果子糖等食物,至三更而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也有夜市盘卖。用一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来形容宋朝的城市,是再妙不过。

名家回眸

着名历史学家朱瑞熙认为,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再采用“封建社会中期”这个旧的表述,而代之以中国古代的“一个新的继续发展时期”。宋朝的百姓生活是非常富足的,从没有“路有冻死骨”的贫穷与“国破山河在”的悲观绝望,只有“西湖歌舞几时休”

醉生梦死和无限繁华。在这样富足而又安逸的国度里,叫人怎么样不为它的富丽堂皇而惊艳进而又沉沦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