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
4864200000005

第5章 崇尚文治,天泽书生——太宗、真宗朝(1)

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匡义在“烛影斧声”中登上了皇位,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统一全国的政策,出兵攻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又三次北伐攻辽,但“一箭未施戎马遁,六军空恨阵云高”,虽败犹荣。到了真宗年间,辽国南侵的野心终于凸现,太祖的担心变为现实,但在寇准等人的主持下,此役最终取得胜利,签订澶渊之盟,这个“和平”之盟,让辽宋百年间无战事,只用一些“碎银”就换来了“和谐”社会,亦谓“双赢”。在此期间,宋朝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初现盛世景象;自太祖而始的“文治”之风,亦使宋朝成了书生之国,多儒雅之气,为“大宋文采”奠定了基础。

太宗登基“雾里看花”

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在平定各地战乱和治理国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也算是开国之勋。

他们的母亲杜太后是一个非常有政治眼光的女人。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后,他的部下快马加鞭,先行回到开封,向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报喜说:“您的儿子做皇帝了。”老太太对此并不惊讶,只是回答说:“我儿向来都有大志,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赵匡胤登基时,杜太后身体还好,经常以皇太后的身份参与国事。宋太祖为母亲在朝堂上举行庆贺大礼,群臣纷纷上前祝贺,杜太后却面有忧色,看起来一点都不高兴。有臣子纳闷地问她:“母以子贵,您现在已贵为皇太后,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

杜太后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做皇帝太难了,一个人位居万万人之上,国家治理的好,自然能够受到臣民的尊重,可要是治理不好,就会众叛亲离,到时再想做普通百姓,过太平日子也办不到了。”

赵匡胤一听,赶紧跪在地上:“母亲的教诲儿子当永记在心中。”

相传杜太后病重时,宋太祖一直在身旁侍奉汤药,一天,她突然问道:“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做天子吗?”宋太祖觉得母亲重病卧床,不是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嘴里只是支吾着并不回答。但杜太后仍然追问他,不得已他只好答道:“这都是靠祖上和太后的福气。”杜太后微微笑着说:

“怎么可能是这样呢,你之所以能做天子,全是因为周世宗死后继位的国君太过年幼。如果当时是一位成年人继位的话,你哪有机会当上天子啊。

如果将来你不行了,你应该传位于光义,光义再传位给小弟廷美,这样宋室的江山都会掌握在成年人的手里,赵氏子孙也就能长久富贵了。”太祖俯在地上,不住叩头:“儿子一定听从母亲教诲。”杜太后随后叫来赵普,要他把这一传位次序写成盟誓,并藏在一个金制的小箱内。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太祖皇帝与弟弟赵光义的感情十分深厚,当两人同在周世宗柴荣手下当差的时候,就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赵匡胤武艺超群,而赵光义则喜欢读书,两人一起纵论天下,英雄气概溢于言表。陈桥兵变时,赵光义出力不少。光义本人具有较高的政治才干,受到哥哥的重用也在情理之中。光义当过开封府尹,后被封为晋王,位在皇帝之下,宰相之上。宋太祖在亲征李筠、李重进时,把京城留守的重任就交给了光义,任命他为大内都点检。赵匡胤正是在这一官职上发动的兵变,难怪在大军出征时,京城内又有“点检做天子”的谣传。赵匡胤对此并不在意,足见他对光义的信任。

到了开宝九年(976年),南方的割据势力中只剩下了名存实亡的吴越。此时的赵匡胤踌躇满志,在寒冬十月仍然兴致勃勃地到校场上看部队练兵,以致众将以为太祖不久就要亲自前往太原征讨北汉了。宋太祖随后赶到晋王光义的府邸,兄弟两人宴饮甚欢,没想到回宫后,太祖突然旧病复发,自此就卧床不起。朝廷上的一切政务,都交给了赵光义料理。到了十月十九日夜,开封突然下起大雪。这一天太祖命人召晋王入宫。光义来后,太祖命左右内侍一齐退出,独留下光义,两人一起喝酒商讨国家大事。宫女和宦官远远地立在外面,只听得宋太祖和光义两人的话语若断若续,听不清楚谈话的内容。不大一会儿,只见室内烛影摇晃,远远地看 到光义的影子连连在窗上晃摇,好像在躲避什么,而宋太祖则手持玉斧戳地,发出很大的声响。接着,内侍们就听到宋太祖发出非常惨切的声音:

“你好自为之……”这一声过后,光义快步走出寝门,唤来内侍,让他们速请皇后、皇子等人到来。等这些人陆续赶到寝宫,发现太祖皇帝僵卧御榻,早就归天了。

有内侍捧出杜太后的遗诏,宣告传位晋王,皇子德昭等人知道争也无益,只有皇后向光义垂泪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官家了。”光义赶紧说:“当同倍富贵,请不要过虑。”于是,赵光义便在太祖灵前正式登上了皇位,史称宋太宗。

关于“烛影斧声”,在宋代时就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有人说赵光义很喜爱已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孟昶死后,花蕊夫人被太祖纳为自己的妃子,而且特别宠爱。当时赵匡胤因病卧床,深更半夜时赵光义胆大妄为,以为宋太祖已熟睡,便趁机调戏花蕊夫人,没想到太祖惊醒,要用玉斧砍他。很快,病重的赵匡胤就被气死了。

也有人说是兄弟两人在室内自酌自饮,喝到深夜时,两人突然起了争执,赵光义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用玉斧劈杀了太祖。

还有人说“金匮之盟”实际上并不是杜太后的旨意,只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因为太祖死得不明不白,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金匮之盟”,以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

太宗即位后,改年号为“太平兴国”。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相当于他即位前的位置。皇子德昭和德芳都封为节度使,廷美的子女也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也被封为公主。太祖的旧部也受到优待,就是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赵光义的这些举措有效地聚拢了人心,在短期内达到了巩固帝位的目 的。

随着帝位的稳固,太宗开始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原来晋王府的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地替换了宋太祖朝中的大臣。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等,也被太宗陆续罢免,并把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太宗还通过扩大科举取士人数的方式来改变政局,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这些士子被录取后,地位通常青云直上,在朝廷中出任各种职务,太祖朝中的老臣很快就被他们所取代。这些天子门生无疑对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为新皇帝效力。这样,整个朝廷逐渐变了样,朝廷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了太宗手里。

接着,太宗开始采取措施改变既定的皇位继承人。

太宗在征讨北汉的时候,按例任命齐王廷美留守东京。有谋士向齐王建议:“你作为皇室至亲,如果留守京城,必被怀疑,不如请求随皇上出征。”

皇子德昭也随太宗征伐北汉。当时宋军与辽军交战,在高梁河遭到惨败,赵光义在乱军中只带了些随从逃出了重围。宋军中传言太宗已经死了,有人建议拥立赵德昭为帝,来收拾残局。不过,赵光义很快就回到军中,这件事就没有了下文。但光义听说了此事后,心中对赵德昭起了深深的猜忌。当德昭向他建议赏赐此次北伐有功之臣时,他带着嘲讽的口气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奖赏他们也不迟啊!”德昭听了这话,立刻就变了脸色,十分愤怒,同时他也感到赵光义对他已经起了猜忌之心。回家之后,德昭便自刎而死。

就在赵德昭死后一年,他的弟弟,也就是赵匡胤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也接着死去了,年仅二十五岁。传说德芳是一个非常贪吃的人,是因为吃 了太多的肥猪肉而胀死的。史书上则只说他是因病而死,却没有具体说明是得了什么病。就这样,赵匡胤剩下的两个儿子在赵光义即位后六年中相继死去了。

又过了一年,有人向太宗告发齐王赵廷美阴谋加害皇上,于是太宗解除了他的官职,并将他送到西京闲住。接着又有人告发廷美在西京时常怨愤不已,太宗又废除了他的王位,将其迁往房州安置。不久,廷美即病死,而告发他的人也很快被太宗流放,死在了边远之地。

搞掉廷美之后,太宗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了廷美的位置,并立其为太子。至此,“金匮之盟”完全被废弃,而太宗的这些所作所为,也更加让人猜测“烛影斧声”的真正内容。

名家回眸

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虽然烛光斧影,使宋太宗赵匡义即位遂成了个千古之谜,其实,从常理可知,如果太祖赵匡胤想传立弟弟,在当时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公诸朝堂,没有任何阻碍,何必弄得这样鬼鬼崇崇。其次,若“金匮之盟”早已订好,何必要等赵匡义即位五六年后才弄出来。由此可见,赵匡义夺了哥哥的位子,即便不是蓄谋将其害死,也是趁他生病之时伺机篡位,只是没有搞得血淋淋地罢了。

为了抢占王位,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其实,中国历史上的“谜”本身就多,尤其是由帝王将相导演的发生在宫廷中的“谜”。

这些“谜”,与其说是谜,不如说是阴谋。这个阴谋,一个普通人是很难想象的。宫廷在社会的最上层,唯权是从,为了权力,人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三次北伐,虽败犹荣

宋太宗继位后,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曾经进行了三次北伐,前两次相当惨烈。高梁河之战是北宋与辽的初战,也成为了辽宋关系的重要转折点。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之久的宋辽战争。979年,太宗皇帝御驾亲征取得了消灭北汉,统一全国的胜利。此时的宋太宗便过低地估计了辽的力量,而又错误地高估了己方的实力,妄图想以得胜之兵一鼓作气将燕云地区收复。

刚灭掉了北汉,宋太宗便将军队调到了河北地区,准备进攻辽的南京(现在的北京)。手下将领说战争刚结束,应该有个休整准备的时间,而且粮草也很匮乏,难以支持长久作战,但宋太宗觉得辽刚吃了败仗,士气正在低落时期,应该乘胜追击,再扩大战果。所以不顾宋军经过数月的艰苦攻战,士卒疲乏;兵力消耗颇多,战胜后又未获得例行的赏赐;士气松懈,天气炎热的不利因素,强令转兵东进,企图乘战胜之威,立即攻取幽蓟。

979年五月二十九日,北宋军队到达镇州(今河北正定)集结待发,并遣使督调各地筹粮运赴北面行营。六月十三日,太宗亲率大军出镇州,日夜兼程北进,进入辽的境内并找当地居民作为向导,接连攻克金台顿(今河北易县东南)、东易州(即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涿州等地。当时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等戍守幽州,为阻止宋军 北进,率军南出堵截。宋太宗遣东西班指挥使傅潜、孔守正率前锋军出击,自率主力继后,在沙河(今河北涿州北拒马河)击败耶律奚底部,于二十三日推进至幽州城南。幽州城池墙高垒固,方圆三十余里,易守难攻。自石晋朝割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属辽后,幽州即为辽的军事重镇。

宋军兵临城下,权知南京留守韩德让率兵固守;为分宋军攻势,审院大王耶律斜轸命属下执耶律奚底部青色旗,佯作溃军北撤,示弱诱伏。宋军贸然进击,败于德胜口(今北京昌平北)。太宗随即分兵一部牵制耶律斜轸部于清沙河(今北京清河镇北),并亲自率领主力四面全力围攻幽州城。二十五日,下令让定国节度使宋渥、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彰倍节度使刘遇、定武节度使孟玄喆分率所部从四面猛攻,以石炮击城,战事进行得十分惨烈。辽铁林都指挥使李札卢存率领部下百余人出降,幽州城内陷于一片混乱。但正在这个时候,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率领大军从山后驰援幽州,挖地道进入幽州城,与城内守军合兵抵抗北宋的进攻,致使宋军攻城毫无结果。三十日,太宗再次集兵攻城,由于士兵长期作战非常疲劳,得不到适当的休整,对战事有抵触情绪,致使数次进攻都无功而返。在这种情况下,辽景宗耶律贤乘机派遣南府宰相耶律沙、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各率领部下的骑兵火速救援。

七月初六,耶律休哥将军队兵分两路,一路只有五千人,佯装主力去南京城下引诱宋军交战。耶律沙部与宋军交战不久,就诈败诱使宋军追击。而此时宋军久攻不下,求战心切,自然会乘胜尾追。当战至黄昏的时候,耶律休哥率大军,每人手持两个火炬从间道飞奔而至,宋军毫无准备,被迫停止追击,迅速在高梁河畔列阵。仅仅过了一会儿,耶律休哥部便在耶律斜轸部配合下,从左右两面夹攻,耶律学古部也从幽州城里杀 出,使得宋军三面受敌,全线溃败,死伤数万人。宋太宗仓皇中乘驴车南逃,辽军追至涿州(今河北涿县)而止,缴获兵器、粮秣不可胜计。

至此,宋军惨败。宋军失败的原因在于宋军进抵幽州前已经与北汉军队历经苦战,消耗颇多,又未得到充分的补充,部队的战斗力已有所削弱。辽军则兵强马壮,战斗力和士气并未因白马岭一战而大伤元气。宋太宗昧于知己,又不能知彼。在平定北汉后即忘乎所以,犯下了轻敌的错误,竟以为能轻而易举地一举扫平幽云诸州。在遇到辽军的坚决抵抗后,宋军既缺乏足够的攻城器械和攻城决心,又不部署充足的阻击敌援军的兵力,占据阻扼敌援的战略要地。当辽援军毫无阻挡地进至幽州城下后,宋军就只能抽调业已疲劳不堪、正在攻城的部队匆匆应战,反陷重围,全军溃败。辽军发挥骑兵优势,依托坚固城防,消耗疲惫宋军,适时以骑兵增援,挫败宋军攻势。高梁河一战影响深远,指挥辽军作战的大将耶律休哥功不可没。宋军的失利,对以后与辽作战造成了不利影响。

高梁河战役之后,宋辽之间又接连进行了数次战争,包括满城之战、雁门之战、瓦桥关之战和雍熙之战。在雍熙之战中,着名的北宋将领杨业被俘,宋军再次大败,致使北宋失去了对辽的战略进攻。高梁河和其后的岐沟关两次大战的胜利,使辽帝国巩固了对河北、河东北部的统治。而宋朝在两次北伐失利后,也放弃了武力收复燕云的方针。此后,宋对辽采取守势,而辽却不时伺机南下,掠夺宋河北州县,向南扩张境土。至辽圣宗巩固了统治地位以后,开始率大军大举南下,与宋争夺河北地区了。高梁河一役作为辽宋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直接造成了日后的北宋连战连败,到澶渊之盟,宋对辽已然完全处于下风,并直接对其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辽成为一个威压北宋,雄踞中国北方的庞大帝国,一直到被金所取代。

宋太宗在高梁河之战失败后,并未放弃收复燕云的愿望,一直积蓄力量,待势而动。雍熙三年(986年),宋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是为雍熙之役。三月,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东路以曹彬为主帅,出雄州(今河北雄县),直奔幽州(今北京);中路以田重进为主帅,由定州(今定县)出飞狐口(今涞源、蔚县间),夺取蔚州(今蔚县);西路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出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夺取云州(今大同),然后会师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