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明王朝
4863500000008

第8章 明成祖朱棣开创永乐盛世(1)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当时朱元璋的皇子都已经得到分封,而且手握重兵,一旦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允炆于1398年登基,年号“建文”。

1402年去位,在位四年。建文元年(1399年),他进行削藩,惹恼诸王,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诛齐黄”为名,举兵南下。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攻占京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皇朝霸业历来只有成王败寇,而没有什么对错。朱棣以臣子的身份谋篡了侄子的皇位,从中国古代道德观念上来看,应该受到历史的谴责。但是从政治角度来讲,朱棣在位期间功勋卓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派遣郑和下西洋,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经济政治中心北移到北京,对加强北方边塞的防守,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北京从此定都500多年,从而确立了在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这次政变,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叔侄争权

太子图谏

和历朝封建皇帝一样,明太祖朱元璋儿女众多,一生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在朱明王朝建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朱元璋开始考虑朱家如何世代统治天下的问题。他借鉴了元朝的历史经验,认定皇位继承是维持皇朝安全的根本制度,必须制定严密的法则,家族内部才不会引发争端,这个法则就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朱元璋长子是朱标,生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便把朱标立做了皇太子,他当时才13岁。

皇太子朱标由于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成年后被教养成了一个生性忠厚、温文儒雅的人物。这个时期,朱元璋开始让太子学习怎样当皇帝,进行政事实习,处理国家大事。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皇太子朱标刚满20岁,朱元璋即命诸司:“以后日常政务启奏皇太子处理,事关重大的军机才可奏闻。”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又令“自今大小政事皆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且当面告诫皇太子:“从古开基创业的君主,经历艰难,通达人情,明白世故,办事自然妥当。守成的君主,生长于富贵,锦衣肉食,要能顺利办事必须平时学习练达。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是要你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妄施****;二是明,洞明才不会被奸佞迷惑;三是勤,勤勤恳恳就不会沉溺于安逸的生活中;四是断,勇于决断就不会被文法牵制。这四个字的运用,决定于心,我从做皇帝以来,从未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早起晚宿地处理政务,这是你天天看见 的。你能够学我,照着办,才能保得住天下。”朱元璋的谆谆教诲,无非是想让太子朱标成为一个有道的接班人,使大明王朝的统治得以维持和巩固。

但是,由于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一个是从艰苦斗争中成长的,一个是在太平环境中成长的,所以两人的性格、思想、作风及所受的教育、生活实践的影响迥然不同。朱元璋主张以猛治国,刑用重典,运用法庭、监狱、特务和死刑来震慑官民,使人畏惧他却不知其端由。皇太子却主张周公、孔子之道,讲仁政,讲慈爱,务求治狱之平恕,杀人愈少愈好。为了加强皇权的统治,朱元璋绞尽脑汁杀戮功臣,诛除异己。皇太子却顾及将相先前的汗马功劳,照顾亲族兄弟、师生的情谊,宽大为怀。一个严酷,一个宽大,老皇帝命太子省决章奏,他更自作主张“于刑狱多所减省”。父子俩因此而产生分歧,有时甚至发生冲突。宋濂获罪时,皇太子朱标为他的老师哭救,向朱元璋求情:“臣愚憨,没有别的老师,请求陛下哀矜,免其一死。”朱元璋大怒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赦他。”皇太子惶惶不知所措,想要自杀,幸亏随从相劝才免于一死。朱元璋嗔怒道:“这个痴心儿子,我杀人关你什么事!”朱元璋一直都为马皇后的死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动辄杀人。皇太子朱标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劝谏道:“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听了没做声,第二天故意叫皇太子拿起一根放在地上的荆条。皇太子见荆条上都是刺,面有难色,不敢拿。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为了你能当好这个家,我才清除天下这些奸险之徒。”皇太子却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一听更为生气,举起椅子就朝太子砸过来,皇太子只好逃走。还有个传说讲朱元璋看皇太子过于仁慈,有一次在太子面前让人抬过一具尸骨,以刺激刺激太子,皇太子不胜悲蹙,连声哀叹不已。

朱元璋过了50岁以后,精力同以前相比差了很多,希望皇太子帮助处理政务,一来是分劳,二来可以使未来皇帝的办事能力得到训练,期望将来皇太子能成为像汉文帝之类的圣君。但是,就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陷入了极度的悲哀和痛苦之中,几乎丢了性命。当他身体复原之后,头发、胡须全都花白了。

皇太子死后,在刘三吾等人的建议下,朱元璋立年仅16岁的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皇太孙嗣位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其父为懿文太子朱标,母吕氏。“龙凤之资,天子之表”,“头骨方圆,燕领虎头”等是古人用来从相貌上描绘“真龙天子”的。朱允炆一生下来额颅就有缺陷,头盖骨又偏又歪。朱元璋一次摸着他的脑袋,叹气地说:“怎么像半边月亮呢?”但是天资聪颖的朱允炆学习刻苦,又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才识过人,因此皇祖父渐渐地开始喜欢上他,并立他为皇位继承人。

当时朱元璋的儿子除皇太子以外,都被封了王,安排在全国各要害之地,目的是屏藩皇室。这些亲王既享有优厚的待遇,又握有重兵,特别是在北方边境地区的亲王,在与北元军队作战时还可以节制诸军。这些手握兵权的亲王都是朱允炆的叔父,人人都做着皇帝梦。所以,他们根本看不上朱允炆,没把他当回事。

洪武末年,问题的严重性已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一天,朱元璋和朱允炆在一起聊天,朱元璋说:“备边抵御外侮,我交给你的皇叔们管,只要边境上没有战争,你就可以放心地做你的太子了。”不料朱允炆却说:“如果叔叔们有异心,谁来对付呢?”这出乎意料的一问竟让朱元璋沉默良久,最后才问:“你的意思怎样呢?”朱允炆回答:“以德争取他们的心,以礼约束他们的行,若无效就削弱他们的属地,再不行就只有更换他们的封地,兴兵讨伐是最后一条路。”朱元璋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觉得皇太孙更加成熟了。

为了使皇太孙得到锻炼,朱元璋常常让他学习法律,见习政务。朱允炆的才智在见习处理政事时得到了表现。当时朱元璋的统治十分严酷,而朱允炆处理政务则以宽大为本。他阅读《大明例律》,认为所订过于严苛,要求改订五条,这一建议受到了朱元璋的称赞。他说:“辅助教化才是申明刑法的目的,为了顺乎人情,应该修改涉及五伦的律例。”于是他便考《礼经》,参以历朝刑法,又改订了73条。朱允炆在参与处理一些刑狱中,更是表现出他机敏过人的地方。常州有子杀父一案,朱允炆认为是继母诬陷儿子,朱元璋不信,便拘拿了犯人的邻居、婢仆进行审问,果然朱允炆所断正确。原来,案中抱病多年的父亲死于庸医 的错诊,继母素恨儿子,便力证为其子所杀。朱元璋说:“竟会是这样!刑法不可不慎呀。太孙不但仁德,而且明断。我可以无忧虑了。”还有一次,朱允炆怀疑被巡逻的士卒捉到的7个强盗中一人与其他人不同,一审问,果然,这是一家田主的儿子,6个佃客为盗,劫其同行,他本想去自首却先已被擒。朱元璋对此事很是惊奇,问道:“你从何处看出他的不同?”朱允炆回答道:“《周礼》中就谈到‘色听’,《尚书》中也写到‘陛貌有稽’,这个双目炯炯、视听端详的人当然不是强盗。”朱元璋感叹地说:“断狱者不可不读书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十七日,朱元璋和大臣们议政之后,自觉十分疲倦,便躺在后宫的床上休息。没想到,他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过来,时年71岁。

朱元璋虽然死得很突然,却早已立下了遗嘱。遗嘱是这样写的:“我担当皇帝重任,乃上天意志。三十一年来,格外小心,不敢懈怠,希望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无奈我出身寒微,不具备圣人那博大的才智,虽然做了些事情,但还有许多没考虑周到。我担心精力日渐衰微,很怕一些事情没有办妥。现在我就要离开人世,想起经历过的,也没有什么感到遗憾的事了。皇太孙允炆,性情宽厚,处世聪敏,讲究孝道,众望所归,应当继承皇位,文武大臣要同心协力辅佐他。在封地的诸王,得到我去世的消息,不必来京城,应当管好各自的封地。各王所属的文臣武将,都要听朝廷安排。”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十八日,21岁的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改次年为建文元年,史称建文帝。

朱棣受封

史家常把历朝皇帝描写成非凡之人,那其实都是文人笔墨的渲染。出生在战火纷飞年代的成祖文皇帝朱棣,幼时其父朱元璋很少有精力去管教他。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才正式给儿子取了名字。

那一年的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应天城内的太庙大殿里供品丰盛,香火缭绕,吴王朱元璋为爱子举行的命名仪式即将开始。曾经横笛牛背的朱元璋,经过几番争战,消灭了所有对手,完全有条件做一个称孤道寡的皇帝了。所以,他要 在登基之前,光宗耀祖,给儿子取名字。朱元璋在太庙文中写道:“维子之生,父命以名。典礼所重,古今皆然。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令长子命名曰标,次曰樉、曰棡、曰棣、曰、曰桢、曰榑,从孙一人曰炜(后更名守谦),敢告知之。”从此时开始,8岁的朱棣和他的兄弟们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第二年(1368年),明朝在应天城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诞生。

戊申年(1368年)正月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改元洪武。刘基领命奉册室,马氏被立为皇后,世子标被立为皇太子。朱标同几个兄弟在登基和册封仪式完成之后一起去拜贺母后马氏,然后众兄弟再拜贺长兄太子朱标。在一片礼乐声中,由二哥朱樉代表大家致贺词:“小弟樉兹遇长兄皇太子荣膺宝册,不胜忻忭之至,谨率诸弟诣殿下称贺。”从这时起,朱标同他那些亲兄弟有了明确的身份之别,只是这种区别在当时还不明显。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分封诸王,朱标同其兄弟们的身份明显地有了不同。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三,朱元璋在奉天殿和华盖殿宴请群臣,商议分封诸子为王的事宜。朱元璋对群臣说道:“我亲率师旅,以靖大难,靠皇天眷佑,才得平定海内。然而天下之大,必树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现在诸子都已成年,应该封他们以爵号,镇守各地。这并非我私庇自己的儿子,而是遵循古代先哲王的榜样,为救国家长治久安。”“陛下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天下万世之公议。”群臣异口同声地响应。

但是,朱元璋感到于功臣之前先封诸子还是多说一说道理为好,于是接着说:

“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天子就是这样做的,所以行之久远。秦始皇很快便致亡国,就是因为废而不行。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有治有乱,那就要看他们各自做得如何了。”诸臣对这事仍然没有反对意见,便这么决定了封藩之事。

随后,封建诸王诏由当时的文章高手王讳拟制。诏书曰:“朕荷天地百神之灵,祖宗之福,起自布衣,艰难创业。惟时将帅用命,遂致十有六年,混一四海。

功成治定,以应正统。考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长者,必正位储贰。若其众子,则皆分茅胙土,封以正爵,使长幼分明,内外之势巩固。朕今有子十人,前岁已立长子为皇太子。爰以今岁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为秦王、第三子为晋王、第 四子为燕王、第五子为吴王、第六子为楚王、第七子为齐王、第八子为潭王、第九子为赵王、第十子为鲁王、侄孙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傅官属。凡诸礼典,已有定制。于戏!众建藩辅,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友之厚。

古今通谊,朕何敢私?尚赖中外臣邻,相与维持,弼成政化。故兹诏示,成使闻知。”

诏书下,准备举行分封仪式。四月初七,奉天大殿内,在晨钟响过三下之后全场一片庄严肃穆。仪式执事人各司其职,隆重的封藩仪式开始了。

身着九章冕服的朱棣,同即将受封的诸王一起,在引礼官带领下走进奉天门的东门,到奉天殿门前跪了下来。诸王在宣判官宣读完朱元璋封藩诏后,依次进入殿内接受金册和金宝。首先是朱樉,然后是朱棡,第三个便是朱棣了。

奉天殿内按照固定程式举行着庄严的仪式。朱棣在一阵礼乐声中走到御座前——上面是父皇,父皇身旁是长兄太子。读册官跪下来宣读金册上的文字:

“昔君天下者,必建屏翰。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并简在帝心。第四子棣,今封你燕王,永镇北平,绝非易事。朕起农民,与群雄并驱,艰苦百端,志在奉天地、享神只。张皇师旅,伐罪吊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如今你有封国,当恪守礼敬,仁政爱民。体朕训言,尚其慎之。”宣读完毕,左丞相李善长将金册、金宝一一捧到朱棣手中。他庄重地接过来,交给身旁的内侍,俯身下拜。

在一片礼乐声中,朱棣在引礼官带领下走出奉天门,开始了燕王的生涯。这时朱棣还不到10岁。

叔侄争权

朱元璋生性多疑,经常对功臣宿将加倍提防,不料在儿子身上出了问题。

洪武年间,朱元璋的24个儿子被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夹辅王室”镇守西北的9个藩王,还经常典兵出镇,参加明初对北元的防御与征讨。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宁、晋、燕三王。宁王带甲八万,晋、燕二王可以节制大将军冯胜、傅友德,燕王甚至可节制沿边士马。

明朝中央很早就有人认识到了分封藩王的弊端。洪武九年,翰林院训导叶 伯巨即以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历史教训提醒朱元璋,要他注意“分封逾制,祸患立生”的危险,建议他在诸王没有作乱之前先控制他们的疆域,裁减他们的兵力,但朱元璋没有采纳。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亡,朱元璋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太祖治国严酷,威撼中外,太孙则以宽大仁慈得到人们的爱戴,唯独诸王仗着叔父的身份,常常不遵从太子命令。朱元璋在晚年对诸王势力膨胀、形成的尾大不掉之势已有所察觉,所以,朱元璋死时,因恐诸王争权,遂在遗诏中禁止诸王至京奉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