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年或者40年前曾经有个说法,假如教室是电影院,学生们一定很喜欢去念书。
假如听经像听趣味故事,像听笑话,就会感到欢喜、禅悦、法喜,我想这样一定就有许多人喜欢研究佛法。
遗憾的是,过去讲经的人,他认为一定要讲得让大家听不懂,才是讲得最好。
比方有人问:“你到哪里去?”“我去听某某人讲经。”“讲得好不好?”“好极了!”“怎么好法?”“听不懂。”
我讲经弘法近60年的时间,有一个想法:讲经讲得让人听不懂,没有意思,佛法要让人听得懂、觉得受用才最重要。
我继续讲般若对我们究竟有什么用处?
据我的体会,这个世间什么都是般若,什么也不是般若。
你把一句话、一件事,做得恰如其分、恰得巧妙,大家就说你很有般若。
你在做功德好事,或者你在诵经、念佛,起贪瞋愚痴,那就不是般若。
大家来听《般若心经》,不是来听哲学的,也不是来听知识的,要能把般若带到你们的生活里面,派上一点用处。
比方般若的思想,有的时候不是一般的,它有时候要逆向来思考,才能把般若找出来。
例如有信徒常常问我:“我们信佛教了,怎样才能改善生活,让我快乐一些?好过一点?”
我说:我告诉你几个方法给你参考。
第一个方法,你要有一个观念:跟人相处,要你大我小。
我们平时自觉自己很对、自己很大、自己很好,把人家看得差一些。这样都找不到好的朋友,做事也不方便。对人要尊重,所谓老二哲学,能这样就容易处事。
第二点,你乐我苦。我们都只希望自己快乐,你痛苦关我何事?可是他痛苦也不一定让我快乐呀。所以我们要祝福大家都快乐,大家都快乐了,当然我跟着就会欢喜快乐。
一千年前的中国哲学家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个很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也可以说这是般若的人生。
第三点,你有我无。平时我们只要我有了就好,你们没有关我何事?但是别人没有,我有也不一定很舒服。大家都有了,我不会没有的。所以让人家先获得,自己慢一点,反而会有所得。
《般若心经》后面的文字也有写到:“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就是以无所得,而圆满的全部所得,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要人生过得很快乐吗?
第四点,你对我错。
我们没有般若的想法,总是我对,你们都错了。
一个常常责怪别人错误的人,怎么会有人欢喜他呢?
有甲、乙两个人家,甲家的人老是吵架,乙家的人很和睦、很和谐相爱。
甲家就问乙家:“你们有什么妙计良法达到和谐?我们家怎么老是闹纠纷、吵个不停呢?”
乙先生说:“因为你们家里都是好人,所以容易吵架。我们家里都是坏人,所以不容易吵架。”
这是什么意思?例如你们家里有一个人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他认为不是自己的错,即刻就叫:“是谁把这个茶杯放在这里,我才打破了。”放茶杯的人说:“是我放的。谁叫你把它打坏呢?”你们两个都是好人,所以就容易吵架了。
在我们家,假如有人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立刻就说:“唉哟!对不起!对不起!我这么粗鲁,茶杯给我打坏啦!”马上就有人说:“这个不关你的事,是我不应该把它放在那个位置,是我不对。”由于我们大家都认错,自觉自己不是好人,所以我们家里就不容易吵架了。
所以般若的人生,是要有般若智慧的;有一些想法,不是一般世俗的。般若就好像一个人的气质一样,有般若的气质,般若的思想、般若的语言、般若的行动,表现出来,就是般若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人世间的快乐、不快乐,不一定是从外面来的,有时候是要靠自己制造快乐,靠自己的般若、自己的观念,苦的事情也可以把它转换成快乐。
举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都嫁人了,她一个人生活,应该蛮清净、蛮快乐的,但她每天都哭,所以大家叫她哭婆,爱哭的老太婆。
有人问她:“老太太,你为什么老是哭呢?”
她说:“我的大女儿嫁给了雨伞店的人家做媳妇。我每一次看到太阳,就为大女儿挂念,老是出太阳,雨伞卖不出去,这生活怎么过呢?我的二女儿嫁给了米粉店的人做媳妇,我看到下雨,又想为二女儿哭,哎呀,老是下雨,没有太阳晒米粉,米粉没得卖,生意怎么做呢?看太阳出来我为大女儿哭,下雨了我为二女儿哭,我怎么能不每天哭呢?”
一位有般若的师父就告诉她:“老太太,不要这样想,以后见到太阳,不要想大女儿,想二女儿。太阳出来了米粉晒了很多,可以赚钱。下雨再想大女儿,今天下雨啦,雨伞的生意一定很好!”
老太太反问:“这想法可以改变吗?”
“当然可以改变!”
老太太以后见到太阳就想二女儿:“哦!米粉生意好。”就欢喜地笑。看到下雨:“哦!大女儿雨伞的生意很好!”又在笑。她从此不哭了,她天天笑,从哭婆变成笑婆了。
各位想要有欢笑的人生吗?有般若就能达到目的。
有般若的人他的心胸比较清净,比较聪明慧巧。
他所想到的事情、看到的人间,都是真善美的,都是很美好的事情。他不会制造肮脏的语言、制造是非、制造垃圾。
想到父母、家人、朋友、亲戚都心怀感恩;想到国家、社会对我们很好,心怀感恩;想到学校或者机关团体、士、农、工、商,他们成就我们,供应给我的生活所需,我感恩他们。所想到的都是人家的恩惠,都是人家的好处,还有什么不欢喜呢?
但在世上,发现自己的般若,能运用自我般若的人,毕竟很少。
所以有另外一种幽默,也是般若的展现。
有一位赵州禅师很有修行,百岁高龄。
有人说:“师父,你这么有道德,这么有修行,将来会到哪个天堂,到哪个净土,到哪个极乐世界去啊?”
赵州禅师回答说:“你要知道我将来到哪里去?老实告诉你,我是到地狱里去。”
“哎哟!师父你这么有修行,怎么会到地狱里去呢?”
赵州禅师说:“假如我不到地狱,将来谁来度你呢?”
像这样说话,当然很不好听。
不过从般若的角度想,意义就不一样。
我们人生要有一种般若的性格,般若的能量。
世上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的本能。
例如这个麦克风,它的能量好不好?
假如能量很好,可能美元一万元、两万元;不好的,可能三百元、五百元就买得到。
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能量,价值价码多少呢?
有的人说:他能大、能小,能高、能低,能有、能无,能前、能后,能早、能晚,能饱、能饿,他无所不能。
我想这种人,他的价值就不一样。
有的人能忙不能闲,有的人能闲不能忙,能饱不能饿,这都是能量不够。
人生在世,要发挥自己的本能,要发挥自己般若的性格、般若的气质、般若的能源。
有一个人,过了六十岁,请一位出家的师父来诵经,替他祈福。
这位师父替他唱赞、诵经,替他祈福,替他念南无远方的菩萨,你们要赐福给这一位先生。
这人一听就说:“师父!师父!你怎么找远方的菩萨呢?近处的比较好吧?”
师父说:“近处的菩萨,我怕他知道你伪善不仁,没有道德、没有慈善,他们不肯来,所以我只有替你找远方的菩萨来。”
我们平时自己在信仰上,不能向外寻求别人的帮忙,只能靠自己的般若。
又有一个信徒找师父说:“请替我祈福祝寿。我六十岁了,请替我增加寿命。”
师父说:“你六十岁了还不够,要求寿,求多少呢?八十岁好吗?”
“能活到八十岁,很好!”
“够吗?一百岁好吗?”
“人生可以一百岁吗?”
“一百二十岁也可以呀。”
“好啦!求一百二十岁。”
最后师父说:“不过你要知道,你活到一百二十岁,你一百岁的儿子一定都死了。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你要有心理准备,不但一百岁的儿子死了,你八十岁的孙子可能也死了。”
所以没有般若的人生,只想要贪图、要求,而忽略了后面跟着来的损失,是很辛苦的。
人生要有般若智慧,把我们的生命回归自然。本来生命来去,就好像春夏秋冬,有春天就有冬天,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再来。
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到哪里去,它会再回来。
有了般若的人生,对有、无,好、不好,甚至生、死,都会看得很平淡,会增加对人生的希望,增加欢喜,增加快乐。
般若,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不过你可以把它运用在生活里。花瓶可以插个花,墙壁可以挂一幅画,做菜放一点盐、油,味道就不一样了。在生活中有一些般若,人生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日本有一个音乐家,带他的学生到外面去唱歌、表演。
他们住在一个村庄,隔壁邻居的一个妇人要生小孩遇到难产,非常的痛苦。
以前的音乐家穿的衣服像出家人,邻居急得没有办法,就去找这个音乐家,他说:“你赶快来念经消灾,让我们的夫人赶快生小孩吧。”
音乐家说:“我不会念经,怎么能替你们家里消灾呢?”
邻居说:“你们刚才的唱念很好听。”
这位音乐家于心不忍,这里没有医生也没有办法,姑且来为她祝福一下吧。
他就念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替她消灾免难,一时、二时已过。
说来也巧,快到三时,忽然婴孩“哇”地——哭出来了,村里人就把这个音乐家看成是神明、菩萨、佛祖,所以般若大概也有这个功用。
刚才说要为大家念一部《般若心经》,就是增长能量、智慧、般若、消灾、祝福的意思,也希望大家平安。
心经这个心,就是佛法的中心,是整个般若经的心要。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为了让大家对自己多一点认识,对自己的心多一些了解,在此先把这个心做个说明。
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不必怨叹别人不知道我们的心,我们自己何尝知道自己的心呢?
心是我们生命的本体,心就是般若,般若心。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研究心。
许多思想家、哲学家、神学家在研究心、命,研究人生的运转去来,他们都想知道心究竟是什么。
我们简单来比喻,心就好像是我们的工厂,所谓心生一切法。
我有心的工厂,能出产我的产品。
你有好心有好的工厂,出产的产品货真价实。
如果不是好的心,就不是好的工厂,产品不好,而且还出产乌烟、脏水,污染环境,不堪一用。
各位如何管理心的工厂?
要生产什么呢?
这个心,有人说像国王一样,它可以命令一切,就像眼睛替我看、耳朵替我听,全身都要听它的命令。
也有人比喻心像小偷、强盗一样,是个贼。
有名的王阳明先生说:擒山中之贼易,抓心中之贼难。
有时候心不规矩,要做坏事、有坏的想法,你要抓到它、处理它,还真不容易。
这一部经的题目叫《般若心经》,或者叫《心经》,全名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什么叫做波罗蜜多呢?
波罗蜜多就是从此到彼的意思。
从痛苦到快乐,从束缚到解脱,从烦恼到欢喜,从此岸到彼岸。
波罗蜜多,在印度梵文里面,就是完成的意思。
如问你“吃过饭没有啊?”“我们说吃饱啦!”
中国广东的客家人,不说吃饱了,而说“足了。”足的意思就是饱,不一定好吃,但很满足。
在印度问说吃过饭吗?吃过了,他们会回答“波罗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