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明天的早晨
4836500000007

第7章 挑战的困惑

周锦廷是个颇重感情的人。谈到横岗的兴业,他常常提到腐竹厂——第一间来料加工厂。

一九八一年,这间厂设在宝安村旧祠堂旁边,竹搭顶盖,简陋得很。只有两条灶,传统操作。黄豆从香港运进来,煮成腐竹又载出去。老板自己驾驶一辆人货车,朝来晚归。一下子就做完了进出货料的运转。即使在开放初期,市里出瞧不起这个行业的这样小的工厂。

唯独横岗愿意承受。当时的横岗,一无所有,除了一条泥尘滚滚的深惠公路在圩旁经过之外,再也没有什么惹人注目的了!腐竹厂用的是井水,烧柴油渣。况且只此一家,大可以放心了。不过,最吸引宝安村的,倒是一天剩下来的几百斤黄豆渣,足够养活上百头肉猪。这是看得见,摸得着,最实惠的东西。

这个厂一直经营到现在。足足有十个年头。生意兴隆。由两条灶发展到近二十条灶了。香港市场上的腐竹,六七成由该厂供应。以质优著称。近年来,还畅销东南亚和美洲市场。

至于宝安村,除了提供工人之外,年收入有12万元。还有数量可观的喂猪用的黄豆渣。

在香港,我见过该厂的老板。他是来酒店拜会周锦廷的。老板很年轻,架着副金丝近视眼镜,文质彬彬,看上去是个十足的学者。他很坦率,说自己是在横岗发财的。很感激横岗的真诚合作。他为人随和平易,我们间的交谈颇为投入。

他祖父在九龙元朗圩开了间腐竹厂。可说是祖传产业。后来由他父亲经营。父病殁后,他几兄弟没人去主管。这也难说,多是留英留美回来的留学生,那有心思侍弄这玩意儿。于是,一家人立意把厂拍卖掉。他是小弟,平日不敢多嘴。只是这个拍卖使他心里忐忑不安。一来此乃祖业,二来腐竹乃东方人的传统食品。他相信大有市场。独具的东方风味不至于被新潮的速食品所淹没。适逢我国开放,大有潜力。于是他便把厂算作自己那份遗产,承受下来,自己经营。他说走了许多地方才选上横岗,因为横岗有公路可达,但又地处偏僻,有发展的前景。

然而,当时从深圳到横岗这一段沙石公路,雨季一来,坑坑洼洼,到处积水,一片泥糊。香港报纸大字标题:最糟糕的公路。这确实难为这位年轻的老板了。

他凭借自己独到的眼光,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自己的位置,开拓了自己的市场。他发达了,在新加坡、美国、日本都有代销点。他借着横岗提供的廉价劳动力和厂租,加上进口的优质黄豆,发达起来了。他对我说,我走运,选中了横岗这样一个好的合作伙伴。

谈话要结束了,他一定要请周锦廷吃饭。再三推辞不了。老周才答应到楼下餐厅共进自助餐。我从他们坦率的言谈间,看到了这位年轻老板的感激之情。

这就是横岗第一间来料加工厂的始末简介。

赤土。枯黄。一片荒凉。他默默地忍住饥饿爬上山梁。气喘、惆怅,淡淡的悲怆。阳光下,影子在正午消失。历史枯黄的页终于翻过去了。横岗的春天呢?他凝望苍穹痛楚得脸色苍白。时代在呼唤着横岗。横岗在呼唤着时代。中国生命的新细胞在荒凉孤寂中躁动。山在呼啸,地在震动。谁在悄悄地催生着这一个生命的新细胞!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在叙述,大抵是基于一个原因。为啥当初这间腐竹厂的设立,没有在周锦廷的大脑里引起应有的反响呢?这毕竟也是一个来料加工厂啊!这是横岗引进来的第-只蚂蚁。而且是只吃了甜头的蚂蚁。可惜得很,第二、第三只并没有跟着过来。

这是为什么?

这里面大抵有一个农民开放意识的觉醒!

世间的路崎岖不平。

周锦廷还来不及喘过气来,匿名信又来到了。告发他违反政策,助长资本主义泛滥。这无非是指他点着了上面说过的几把火罢了!县上明白,只含蓄地提醒他注意政策。这一点,周锦廷自然心知肚明。他自问于心无愧,也就不当一回事了。不过,他不停地警告自己:你切记一分钱也不要往自己口袋里放。

祸不单行。一九八四年春,突然一场鸡瘟降临,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把好些鸡场给刮垮了。农民经营者的侥幸心理的愚昧,造成了这次惨痛的教训。大康村也不例外。谨慎的瘳惠仁也自认交了一次昂贵的学费。这个教训的一个非常积极的效果,就是人们自此相信养鸡公司规定的那套科学防治病饲养技术,而且得百分之百地按章办事。

然而,对周锦廷、李煌康来说,无疑是个忧虑。农村富裕的步子依然那样缓慢。水啊!蓄个水库要上百万元资金。这资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横岗的春天呢?

公社领导感到一阵心灵的痛苦。

他们在思考,在严肃地思考。他们觉察到,农村富裕不仅从农业里去找寻,而且更要从农业以外去找寻。世界农业的发展是在于农业以外。这就是说农业发展资金的积累,不能光靠农业本身积累所能解决的。在横岗,此时此地无疑是选择办来料加工这条路子。这里周围的地理形势,像长藤上结了三只瓜。横岗居中。南面的布吉来料加工厂不少;北面的龙岗也办起了加工区。虽说横岗比不上布吉靠特区边缘的地理交通优越,也比不上龙岗老镇有经济基础。然而,为什么不可以创造出个办厂的条件?无非是水、电、通讯。周锦廷想起了宝安村的腐竹厂。这确实是不具备典型性的项目。然而,双方赢利,土地增值,劳动力有出路,这才是最具本质性的。

他心动了。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要走的路子,好迎接这新的挑战。他,一个农民的儿子,粗壮结实得像一头公牛,心地却像母亲那样慈和透明。他热爱乡土,依恋土地,心中系着的永远是个翠绿的土地情结。然而,他开始意识到依恋土地,还要突破土地。这个突破意识无疑是经过了痛苦的挫折才催生出来的。他必须跨出这一步。

对了。腐竹厂——第一个来料加王厂进来了,为啥没跟着鱼贯地进来呢?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黄豆淹+养猪+租金=收入,这不是说明了由于开放土地增值了。

周锦廷,一个农民的忠诚的儿子,突破土地的依恋,跳出农业的局限吧!世界在关注着你,你得拥抱整个世界啊!你应该赋予历史些什么呢?

他焦急了,匆忙去找张立峰。每当遇上困惑时,他习惯地上老张的门去。老张是县领导又是老朋友。常常首先是老朋友。“好家伙,我等着你我上门来!”张立峰天生地谈笑风生。他在龙岗公社首创来料加工工业区,风风火火,有模有样。遗憾的是龙岗位置偏远了点儿,来的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小厂,还形成不了个气候。然而,路子是明摆着可行的了。

“我想过,也只有走这条路了。”周锦廷说,“该怎样走,我心里还不踏实。”

老张领他看了工业区一圈。他让周锦廷看个够,问个透。之后才对周锦廷说,“同你一起到布吉去。”一手拉着周锦廷上了辆北京吉普。

布吉镇是广深铁路线上的一个老镇。南面只隔着特区二线的一道不高的铁丝网。这个镇商业、手工业、运输业都有些基础,人们的商品意识也较浓烈。因此,宝安县第一个来料加工厂执照79001号,诞生在这里是不足为奇的。近几年,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香港好些工厂陆续迁到布吉来。当时,上层有些领导和理论家对“三来一补”不屑一顾。认为是低级的、原始的,甚至是城市发展的累赘。这当然给宝安县造成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试问像宝安这样一个无工业基础的县,不经由低级的去解决温饱,积累资金,改善环境,又那来高级的呢?他们在探讨理论时却又疏忽了宝安县的穷困和饥饿。中国人现实得要依着自己肚子的需要去思虑自己的去向。打肿脸装胖子,好高骛远的虚假,人们早已厌弃了。布吉镇走自己的路,尽管是有点胆怯地移步,但终究踏出了一条新的不平坦的小道。

周锦廷善于看着农民的腰包去考虑事情。当他知道布吉去年办来料加工获利达几百万元时,他惊愕了。值几十万担谷啊!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落后了。难道机遇真的在自己手里溜走了吗?他很快便又冷静下来,布吉条件好些,也该走在前面。

布吉镇委书记李文面容清癯,性情文静,一个沉思型的君子,他们是老相识了。他很高兴周锦廷的到来。横岗该起步了,尽管困难重重。可困难从来都没有难倒过眼前的壮实汉子啊!他沉思了好一会才问道:“你贷了多少款?”

“三十万元。”周锦廷答。

“我贷了六百万元,还准备多贷点。”

“六百万元?”周锦廷心里一惊。贷款是要归还的啊!还有利息。

“现在没有资本办不成事。”李文说,“钱可以生钱大钱生小钱,小钱也可生大钱。”

张立峰一反常态,坐在旁边抽烟,听着他俩谈话这时才插话道:

“这就看你有没有胆识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回来路上。周锦廷一直在默默地思索,好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他没感到疲倦,也没觉着兴奋,只感觉到心里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躁动。

“你去香港走一趟。”张立峰猛然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周锦廷正面临着挑战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