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它记述的都是上帝的启示,是基督教徒信仰的总纲和处世的规范,是永恒的真理。《圣经》分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耶稣对其中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犹太教的看法,并做出了解释说明,作为自己信仰的一个重要依据。《旧约全书》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历史书和杂集四类,共39卷,主要记录了天地起源、犹太人的来源和历史,以及古代犹太人的文学作品。《新约全书》包括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历史书、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类,共27卷,主要记述了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启示录》还记述了基督教对末日审判的预言。
基督教的教义比较复杂,各教派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信仰还是得到各教派公认的。基督教的教义可归纳为两个字——博爱。在耶稣眼里,博爱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帝。基督教是严格的——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缛节和哗众取宠。爱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它的要求是:人应该自我完善,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忍耐、宽恕,要爱仇敌,并从爱仇敌进而反对暴力反抗。
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达到博爱的最高境界——爱人如己。
基督教诞生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它对西方人的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建筑以及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人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欧洲、美洲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基督教被定为国教。希腊一罗马古典文化衰落后,基督教神学统治欧洲达1000年之久,直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基督教的权威才开始动摇。现在,基督教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教徒15亿,遍布世界各地。
日耳曼人大迁徙
公元1-2世纪,是罗马大帝国最强盛的时期,然而到了公元3世纪,罗马的奴隶制度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农业衰落,政局动荡,当初那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罗马大帝国的没落已经成了一种无可挽留之势。这时候,东方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向西迁徙,也开始冲击罗马帝国的城墙。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未开化的民族称为“野蛮人”或“蛮族”,它主要包括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凯尔特人聚居的高卢(今法国)、不列颠地区被罗马征服前,日耳曼人还处于原始状态,很少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日耳曼部落很早就居住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维斯瓦河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包括法兰克人、哥特人、撒克逊人、汪达尔人和伦巴第人等。他们一般具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使用相近的语言。其社会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最上层为世袭贵族,通常是大地主;大多数日耳曼人是自由民,一般拥有自己的小块土地,而没有土地的人只好当佃农,替贵族劳动;最底层是既非自由民又非奴隶的阶层,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但不能被单独出卖。这种奴役形式同罗马帝国的隶农制相似,是中世纪盛行于西欧的农奴制的先驱。
日耳曼人性情憨厚、质朴,身体强悍有力,作战非常勇敢,他们视死如归,很少有临阵脱逃者,连丢掉盾牌或是遗弃伤员都被认为是奇耻大辱。他们的主要武器,是一种又长又直的宽尖双刃剑,多用于砍杀,而不是刺杀。青年人要经过正式仪式,才能获得佩剑的权利。中世纪由扈从晋升为骑士的仪式就起源于此。
每位杰出的武士首领都有一支扈从队,他们战时守卫在首领身旁,效忠他,服从他。首领则向他们提供给养、武器及战利品。这种制度有助于后来封建制的形成,因为封建制正是建立在骑士对封建领主忠诚的基础上的。日耳曼人的首领或国王主要是根据勇猛程度和出身选举产生。作战英勇、贵族出身的部落成员更有希望成为首领或国王。打仗时首领和国王身先士卒、奋勇冲杀,至于权力则较为有限,许多事务都由部落会议决定。
早在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就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不过,当时罗马军团十分强大,稳守边境毫不费力。随着帝国的衰微,罗马对边境的控制也频频告急。公元1世纪,日耳曼人已经占据了东起维斯瓦河,西至莱茵河,南达多瑙河,北抵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罗马人把这片广袤的大地称为日耳曼尼亚。
公元4世纪后期,由于受到来自匈奴的攻击,日耳曼人开始像潮水般涌入罗马帝国境内,由此形成了日耳曼部落大迁徙的浪潮。最先进入帝国的是西哥特人,但罗马政府对他们特别残暴,强迫他们种地、服兵役,甚至将他们卖为奴隶。西哥特人不甘屈辱,发动起义,罗马的奴隶、隶农、矿工也纷纷加入了起义队伍。378年,西哥特人同罗马帝国在阿德里亚堡决战,罗马被击败,皇帝瓦林斯被打死。公元5世纪初,西哥特人再次对罗马发动进攻,汪达尔人也由北方入侵。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10年,罗马城被攻陷。西哥特人在洗劫罗马城和意大利半岛之后,又向西进军,最后定居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北部。
419年,建立西哥特王国,这是罗马帝国版图内的第一个日耳曼人国家。汪达尔人则进入北非,建立了独立的汪达尔王国,结束了罗马帝国在北非的统治。伦巴第人则占领了北部意大利的波河平原,建立了伦巴第王国。其他日耳曼部落也纷纷冲进西罗马帝国。另外,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则从原先居住的威悉河、易北河流域出发,登上不列颠岛,征服了原有居民凯尔特人,建立了自己的文明,盎格鲁-撒克逊人从此成为英格兰的主要民族。公元5世纪初,西罗马帝国的土地已大部丧失,帝国名存实亡。476年,日耳曼雇佣军的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在日耳曼部落大迁徙过程中,西欧的奴隶制走向瓦解,在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的相互影响和激荡的基础上,西欧逐渐产生了新的封建制度。
这种总体上介于封建性质的国家中,还存在着原始农村公社的残余,被称为“马尔克”。现在西南欧的格局,也是有当初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确定下来的。欧洲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
公元476年,本已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在强悍野蛮的日耳曼人的冲击之下终于灭亡了。西罗马覆灭了,但是,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依然存在,而且非常繁庶。特别是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海上贸易发达,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东罗马帝国国势日盛。在这种经济繁荣、国势昌盛的情况下,诞生了一部伟大的传世法典——《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483-565年),东罗马帝国皇帝,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侄儿,483年出生在托莱索(今南斯拉夫境内)的一个农民家庭。
查士丁尼从小就接受奴隶主阶级的教育。在他青年时期,东罗马动荡不安,奴隶、隶农不断起义,动摇了东罗马的奴隶制政权。查士丁尼跟随叔父血腥镇压了奴隶起义,并从中学到了许多励精图治的治国方针。
527年,查士丁尼接替他的叔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位期间,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局势动荡的帝国,并力图恢复和重建罗马奴隶制帝国。他收复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领土,获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查士丁尼更为卓越的政绩是编纂《查士丁尼法典》(又称《国法大全》)。这部法典是东罗马帝国立法创造性的杰作,世界上的任何法律都没有像《查士丁尼法典》那样受到普遍重视,也许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法典具有如此不朽的影响。
查士丁尼即位之初,由于他忙于战争和行政事务,无暇顾及法典的编纂事宜,就成立了以着名法学家特立波尼安为首的委员会,着手整理和编纂罗马法。529年,根据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编成《查士丁尼法典》10卷;533年,汇集历代罗马法学家的论文,编成《法学汇集》50卷,另编成《法理概要》4卷,作为学习罗马法的教材;最后,把534年以后查士丁尼颁布的法令汇集成册,称《新律》。上述4部书,统称《查士丁尼法典》。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
为了巩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法典鼓吹皇命受于天,权力无限,第一次明确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奴隶和隶农只有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命运,甘心于自己受压迫、受剥削的处境。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查士丁尼的统治,为了保证大地主有充足的劳动力,法典强调隶农必须固定在土地上。同时,由于奴隶劳动已经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法典允许释放奴隶。
法典中以罗马法的制定最完备,影响也最大。罗马法分为公法和私法(民法)两部分,但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罗马法往往专指私法。罗马法竭力维护私有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的形式”。罗马法对买卖、借贷、债务、契约以及继承涉及简单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法律关系,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是“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但是它也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西欧各国的立法,除英国外,大多都受到罗马法的深刻影响。19世纪初颁布的《拿破仑法典》,就是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查士丁尼法典》成为罗马法的权威解释,影响了东罗马帝国,影响了中世纪以后的欧洲,成为法律学习、训练和论述的基础。
查士丁尼还花了很大精力进行行政改革,如反对政府的腐败、鼓励发展贸易和工业,大兴土木。他领导兴建或修复了许多城堡、修道院和教堂,其中包括着名的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教堂。大兴土木和不断的战争,导致税赋加重,人民怨声载道,许多地方发生了叛乱,几乎推翻查士丁尼的统治。叛乱被平息后,查士丁尼的统治才稳固下来。直到565年查士丁尼去世,国民才感到如释重负。
查士丁尼制定的这部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它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所有的法律和法学着作,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它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发展到极其发达、完备的阶段,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比其他奴隶制法更为详尽。它所确定的概念和原则具有措词严格、确切和结论明晰的特点,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则,为后世法律奠定了基础。
即使到了今天,在法制建设上,罗马法可供借鉴之处也是有的。
******教的创立
******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它的创立,对东西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对世界仍发挥着作用。这一宗教于公元7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由穆罕默德(570-632年)创立。
公元570年,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名字的意思为“受到高度赞扬”。他生前丧父,6岁丧母,年轻时做过商人,接触到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穆罕默德40岁时,得到真主的启示,成为真主的使者,开始进行传教活动。
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反映了当时阿拉伯半岛要求实现和平统一和社会安宁的状况。
******在阿拉伯语中是“顺从”的意思,******教徒称为“******”,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服从先知的人。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播******教。
******教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逊尼派(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被认为是******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的90%。一是什叶派,“什叶”的意思是“党人”、“派别”。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的首领——伊玛目——为主要特征。目前什叶派******约8000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国。
******教义主要有五个基本信条:第一,信安拉。相信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唯一的主宰,是全知全能、大仁大慈、独一无二的,反对信仰多神、崇拜偶像。第二,信天使。相信天使是安拉创造的一种妙体,人眼无法看见。天使只接受安拉的命令。他们各司其职,但没有神性,只可承认他们的存在,不能膜拜。第三,信经典。相信《古兰经》是安拉的“圣言”,是******的经典和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第四,信先知。相信穆罕默德是最伟大的先知。第五,信后世。相信人都要经历今生和后世,终有一天,世界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清算,即世界末日的来临。届时所有的人都将复活,接受安拉的裁判,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下地狱。
除此之外,还有五功,即五项宗教功课,是******都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宗教义务,亦称五大天命。一为念功,就是要念诵清真言,这是******对自己信仰的表白。二为礼功,即做礼拜,这是接近真主的门路和阶梯。******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以及宗教节日的会礼。三为斋功,即斋戒。******教历的九月为斋月,在这期间要斋戒一月,每天从日出前到日落要禁止饮食,以清心寡欲,专事真主。四为课功,又称天课制度。******个人财产达到一定数量,就应交纳一种名为天课的宗教税。教义认为,穷人是真主的眷属,把资财施舍给穷人,就等于纳入真主之库,故名为天课。五为朝功,就是到麦加朝觐天房——清真寺。******教规定,每个******,只要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觐一次。凡去朝觐过的,即被尊称为哈吉。除麦加外,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是******教的圣地。
622年,穆罕默德及其信徒迁往雅兹里布,后改名为“麦地那”。在那里,穆罕默德的信徒越来越多,他也成为当地的法官、集团领袖和军事统帅,并且制定了“******教不仅是宗教权威”的法则。
630年,穆罕默德占领了宗教中心麦加城,捣毁了麦加的多神教偶像,确立了******教在阿拉伯半岛的统治地位。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已大体统一。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教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
******教的产生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的发展,对于阿拉伯地区的统一,抵御外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直到现在,******教仍然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