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剑桥历史课笔记
4833900000003

第3章 古代史(2)

公元前766年,古希腊规定每隔4年在奥林匹亚举行一次运动竞技大会,这就是最初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亚竞赛会对参赛成员有严格限制:若是希腊人,不论成年人、少年和儿童,均可参加;若是非希腊人、奴隶或判过刑的人,则无权参加。妇女不仅不能参加比赛,也不能观看,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最早的竞赛项目只有200码(大约182米)短跑,后来逐渐增多,主要有摔跤、掷铁饼、投标枪、赛马和赛车等。除了那些犯叛国罪和对神不敬的人,每个有气力、身体灵活的希腊公民都可以参加。最受观众欢迎的是驾着马车赛跑的项目。比赛时,众马奔腾,车轮滚滚,尘土飞扬。观众的欢呼声伴着隆隆的车声、骏马的嘶鸣,方圆数十里都能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气氛。由于这种比赛需要自己有马,还要接受专门的训练,所以参赛的往往是贵族。

运动会结束后,戴着桂冠的优胜者受到国王和人们的崇敬和爱戴。有人甚至把他们当作神一样来崇拜。赛会的闭幕式上,还要举行“国宴”招待他们。最着名的诗人向他们奉献赞美诗,第一流的艺术家为他们在奥林匹亚建造纪念雕像。

他们的名字很快传遍整希腊,有的甚至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外传扬。优胜者的家乡把他们当作出征凯旋的英雄来欢迎。

奥林匹亚竞赛会是古代希腊人生活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件。运动会期间禁止打仗,交战的双方会暂停攻击,等5天运动会结束以后再继续开火。后来,休战期延长到一个月,最后延长到3个月。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即使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希腊人仍把运动会放在第一位。竞赛期间是希腊全国性的节日,每个希腊人都把能看到赛会当作一生幸福的大事。

奥林匹亚赛会对希腊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希腊的各个城邦,因为这一全国性的运动会而有了共同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彼此接近,也增进了各城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许多城邦之间的紧张关系。此外,运动会还促进了希腊文化艺术,特别是雕刻艺术的发展。希腊着名的雕塑《掷铁饼者》,运动员肌肉健壮,线条流畅,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青年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一刹那间的紧张状态,被誉为不朽的艺术珍品。希腊人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没有奥林匹亚赛会,就没有希腊雕刻。

古代的奥林匹亚赛会一共举行了293次。到公元394年,侵入希腊的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下令禁止举行比赛,奥林匹亚赛会从此中断了1500多年。后来,经过法国人顾拜旦的倡议和努力,国际性体育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决定恢复综合性的运动竞赛会,并定名为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以后仍然是4年一次,分别在不同的国家举行,而且参加者也不再限定为希腊人。如今,奥运会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瞩目的体育盛会。每隔4年,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聚集在运动场上,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竞争拼搏,传递着人类大家庭的和平与友谊,奥运会成为人类和平与友谊的盛会。

佛祖与佛教的诞生

今天世界上两亿多人信奉着的佛教就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乔达摩·悉达多就是我们常说的释迦牟尼——佛祖。释迦牟尼曾是个王子,他放弃了王位,离开了自己的妻儿和王宫,年复一年,整日都在思考摆脱人世各种痛苦的方法。

有一天他终于感悟,创建了影响深远的东方宗教——佛教。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什么?“释迦”是王族名,意思为“能仁”,“牟尼”意为“寂默”,合起来意为“能仁寂默”,就是释迦族的寂默贤人。他本来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南亚次大陆北部迦毗罗卫城(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国王净饭王的儿子,属于刹帝利种姓。

释迦牟尼的诞生具有神话的色彩按照佛教和传说,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45岁时才怀胎,而且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长有六根象牙的白象走进了她的肚子。她醒来后感到很奇怪,就告诉了国王,国王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请教了一个能释梦的智者。智者说:“白象象征着和平,这个梦是好梦,王后要生王子了。

将来,这个王子会出家,为人类谋求幸福。”国王听了很高兴。按照印度的风俗,妇女要回娘家分娩,王后在半途中的兰毗尼,生下了释迦牟尼。那天是印度的吠舍怯月十五日(中国农历四月八日)。

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他的母亲就去世了,由他姨母抚养长大。净饭王非常疼爱小王子,给小王子取名“悉达多”,意思是“一切都圆满成功”。净饭王的唯一希望就是儿子能够继承王位,血脉相承,但是想到以前释梦的智者所说的话,又半信半疑。他想只要让儿子高高兴兴地生活,让他远离世间一切可以导致他摈弃世上繁华与乐趣的东西,他就不会出家了。

所以王子的生活极尽荣华富贵,更是受到宫廷里的良好教育。到了16岁时,他和拘利城如花似玉的公主结婚,家庭生活也十分幸福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只见沿途清澈的河水泛着粼粼的波光,田野里稻浪滚滚,花香扑鼻,蝴蝶在空中飞舞,自然而清新的空气令王子神往,陶醉其间。

但是不久,他见到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头发已经花白,拄着一根拐杖,艰难地移动着步伐,随时都有跌倒的危险。一会儿,又见到一个脸色蜡黄的病人躺在路边,不时地大声呻吟,发出阵阵哀伤而无奈的哭声。王子的心情顿时黯淡下来,没有玩的情趣了,于是往回走,碰巧的是,他又见到一群乌鸦在啄食一具尸体。

王子回到宫中,默默无语,静坐思考:人为什么要生老病死?

王子决定还要到外面了解他所不知道的情况。这么多年来,拥有青春、美貌,享尽荣华富贵,在宫廷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渴望了解王宫外的世界。

第二天,王子出了城门,碰到一个信奉古婆罗门教的出家修行的人。那人衣冠不整,手里捧着一个瓦钵,却是一副轻松自在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急忙下车向修行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这样快乐。修道者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解脱。”

回宫后,王子思考:人生皆苦,怎么能摆脱这些痛苦呢?他从那位出家人那里找到了答案,决定出家修道,他临行前唯一的希望是有个儿子。就在他出家那天,他的妻子临产了,生下了一个儿子。这样,他决意斩断尘缘,在婆罗门教的几个僧侣的陪伴下,来到一座庙里闭门修行。

婆罗门教徒说,通过祈祷,奉献贡品和举行宗教仪式,灵魂可以得救。悉达多认为这样并不能超出生死,永远摆脱轮回。于是他到尼连禅河畔中的森林中苦修,去寻找通往尽善尽美的道路。在这六年的修行中,他经受了种种磨难,历尽了千辛万苦,不吃、不睡,几乎要死了,但是仍然一无所得。他下决心采取更加明智的方法来获得解脱。于是,他来到尼连禅河边,用河水洗净了身上多年的积垢,后来又接受一位牧女的乳粥供养,身体和精神慢慢地得到了恢复。

悉达多离开尼连禅河后继续前行,看见了一棵菩提树,他就在树下跏趺打坐,发誓要从中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彻悟了,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教义核心是“四谛”,意为四条真理。“苦谛”:即人从出生到死,人生皆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灭谛”:就是彻悟产生苦的原因,消除各种欲望,达到一种“涅盘”的境地。“道谛”:认为要达到“涅盘”境地,就要修道。

悉达多还为教徒制定戒律。无论出家或不出家的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出家的信徒组成社团,社团称为僧伽。参加社团的人不得拥有家产,而靠布施生活。社团并订有戒律,其中成员有游方传教的任务。

悉达多彻悟之后,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生活,他不分贵贱贫富,广收信徒。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后来信徒们又称他为佛祖,他创立的新宗教称佛教,“佛”即大彻大悟之意。

佛教之所以能迅速兴起,后来又被定为印度国教,是因为它顺应了当时印度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社会问题上,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这对维护婆罗门、刹帝利的统治的种姓制度是一个批判,对处于吠舍和首陀罗地位的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精神安慰。但是它又主张通过修行达到来世的众生平等,这只是一个虚幻的理想,并不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不平等的等级制度,不主张用暴力改变这种不平等现象,而主张以修行、五戒来达到“涅盘”境界,这又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引导人民放弃、逃避现实的阶级斗争,客观上充当了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所以,统治阶级也不反对佛教,甚至将佛教作为国教。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在传道的途中因病逝世。逝世前,他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死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把佛祖诞生的那天(中国农历四月八日)称为“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中国农历十二月八日)称“腊八节”。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寺塔里珍藏。

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众多弟子都秉承佛的嘱托,云游各地,专心传法。但是由于佛陀的指示都是由弟子口传,很难断定哪一段论述是原话。于是后世的弟子聚在一起进行“结集”,就是将释迦牟尼的种种教化、理论、思想,整理成书,便于流传。这样的“结集”共进行了三次。

佛教在众位弟子的努力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南亚次大陆上,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佛教,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也皈依了佛教,并使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很快由印度次大陆向周边地区传播,逐步影响到今天南亚、中亚细亚地区。

同时,佛教也在中国传播,并且传播的时间、途径互不相同:一条从古印度向北,穿过帕米尔高原,经大月氏,进入今天的新疆地区,沿着名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一条从古印度向南,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家传入中国的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条从古印度经今天的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中国的西藏地区。这三条传播途径,最终形成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佛教信仰和经典。

佛教对世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佛教在泰国、缅甸以及中国的西藏等地,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在世界历史中,它与政治相结合,诞生了很多佛教国家,它的流传也带动了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佛教现已在世界各地弘扬,与基督教、******教一起,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希腊哲学的诞生

古希腊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在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他们的思想还影响着我们。这些思想家中,最重要的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位伟大的哲学家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是古希腊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出生于雅典,父亲是位雕刻艺人,母亲是个助产士。少年时期他跟父亲学习雕刻,后来雅典卫城上的不少石雕据说就是出自苏格拉底之手。后来苏格拉底放弃了这个职业,在一个叫吉多的富人的资助下学习哲学,并有了较深的造诣。30多岁时苏格拉底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救过柏拉图及另一政治家亚尔西巴德,因此受到褒奖。苏格拉底的妻子珊妮珀是个有名的悍妇,常常借故寻衅,无事生非,邻人无不嫌恶,苏格拉底却耐心处之,以之作为衡量自己修养涵性的尺度。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困顿拮据,无论酷暑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然而他学问渊博,性格乐观豪爽,不拘细节,与其往来者甚多。苏格拉底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正是运用这种相互答问、争辩的“问答法”,他不仅启发了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也向听众和交谈者宣传了自己的观点;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亚里士多德称他为归纳法之父。现代教育学上所称述的启发式谈话法或问答法便是从苏格拉底的这一方法发展而来。

在哲学方面,苏格拉底根本改变了以前哲学关于万物形态的本原观,把事物的真正原因理解为个别背后的一般、具体事物的共同本性。这样,他就把人类对万物统一性的认识提高到了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的内涵上,反映了人类古代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

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后来,“三十僭主”的统治被推翻,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苏格拉底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结果,公元前399年6月,苏格拉底被判了死刑。

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着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古希腊最着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着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