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剑桥历史课笔记
4833900000002

第2章 古代史(1)

公元476年之前,在世界历史中称为古代史。在这段时期中,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产,而且创造了原始的精神文明,这些成为了群星璀璨的早期文明中的主要内容《汉穆拉比法典》的颁布、文明古国埃及的统一、佛祖与佛教的诞生、亚历山大东征、秦始皇统一中国等,这些历史事件构成了人类漫长历史中的古代史。

《汉穆拉比法典》的颁布

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一支由摩尔根率领的法国考察队,在伊朗西部一个叫苏萨的古代遗址上发现了《汉穆拉比法典》碑,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现在,这件珍贵的文物被珍藏在巴黎卢浮宫内,它是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的见证。

这块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组成,高2.25米,底部周长1.9米,顶部周长1.65米。

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予汉穆拉比象征帝王权力的权杖的浮雕,下部用楔形文字刻着汉穆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这部法典就是世界着名的《汉穆拉比法典》,出自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之手。

古巴比伦王国是继阿卡德王国之后两河流域出现的有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两河流域),大致在今天伊拉克境内。

史书称之为“肥沃的新月地带”,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原意是“两河之间的土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即为两河所赐。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来自中亚深山的苏美尔人侵入这片沃土。在这里,他们学会了开沟渠、筑堤坝、修水库、种小麦,还发明了象形文字,并在历史上第一个学会使用轮子。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开始采用泥版刻字,即将文字刻在湿润状态的黏土制成的板状物上,然后用火或者阳光烤干。苏美尔人留在泥板上的文字,由于笔画像楔子,所以称为“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已在两河流域建立了12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奴隶制城邦。各城邦为了争雄称霸,相互征战不休,并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们臣服于从地中海迁来的闪米特人。闪米特人着名领袖的真实姓名已无从知晓,只知道他被冠以“萨尔贡”(真正的国王)的头衔。他以流域地区中部的阿卡德为基地,首先征服了整个苏美尔,然后向远地进犯,最后建立起一个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

阿卡德帝国在当时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但它的寿命短暂。来自伊朗的新入侵者库提人打败了萨尔贡一世的孙子,摧毁了只有140年历史的阿卡德帝国。

于是,苏美尔人的奴隶制城邦又一个个重新出现,并于公元前2113年建立起一个纯粹的苏美尔人的帝国——乌尔第三王朝。但这次复辟不过是段小插曲而已,此时周边的异族已开始向美索不达米亚渗透,在这些部落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阿摩利人(闪米特人的一支)。

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在苏姆阿布门的带领下来到了美索不达米亚。由于他们把幼发拉底河中游的巴比伦城定为首都,因此他们往往被称为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王国的真正缔造者是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公元前18世纪,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国王,他即位后,致力于巩固内部,发展经济,积蓄力量,并开始向外扩张。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先后征服打败了周围诸多的城邦小国,结束了小国林立、纷争不已的战乱局面,兵锋直抵地中海东南岸的腓尼基和叙利亚,使巴比伦王国达到极盛。他在铭文中称自己是“强大的王,巴比伦之王,阿穆鲁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他采用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其法典的制定就是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

两河流域地区一向有制定法典的传统。不算苏美尔时代拉格什的国王乌鲁卡基那(前2378-前2371年)的改革铭文,最早的法典当数乌尔第三王朝的建立者乌尔纳姆(前2113年-前2096年)制定的法典。该法典除序言外,共二十九条,这部法典是迄今所知的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超过了两河流域以往各小国的立法水平,这些创新对《汉穆拉比法典》也产生了影响,但可惜的是它只留下了一些片段。

汉穆拉比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经形成的习惯,编成一部法典刻在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马都克大神殿里,以显示法典是神授的,不可违背的。

这部法典一共有282条,刻在圆柱上共有52栏、4000行、约8000字。圆柱挖掘出来的时候,正面7栏(35条)已经损坏,其余的基本完整。好在后来在亚述国王亚述巴尼帕尔的王家图书馆里发现了法典的副本,对残缺的部分进行了补正。因此,现在的《汉穆拉比法典》内容保存是相当完整的。

《汉穆拉比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282条主要包括诉讼 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条文。《汉穆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法典注意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国内各阶层的阶级关系。处理的原则就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比如,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对方就要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补偿;被人打断了腿,也要把对方的腿打断;被人打掉牙齿,就要敲掉对方的牙齿。甚至还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房屋倒塌,压死了房主的儿子,那么,建造这所房屋的人就要以自己的儿子抵命。

但是法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它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了,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以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不用任何赔偿。奴隶如果不承认他的主人,只要主人拿出他是自己奴隶的证明,这个奴隶就要被割去双耳。

法典甚至规定奴隶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处以割耳的处罚;属于自由民的医生给奴隶主治病,也是心惊胆战的,因为如果奴隶主在开刀的时候死了,医生要被剁掉双手。

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法典还规定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破坏桥梁水利的人将受到严厉处罚直到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奴隶的,都要被处死。如果违法的人在酒店里进行密谋,店主如果不把这些人捉起来,卖酒的人也要被处死。这充分说明法典维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占有权。

要想使国家安定和拥有充足的兵源,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小私有者的利益。在法典中,有些条文禁止大奴隶主肆无忌惮地掠夺小私有者,规定债务奴隶劳动3年可以恢复自由。但这仅仅是给自由农民的一点小恩小惠。奴隶主逼迫还不起债的自由民成为债务奴隶,反过来又用这种规定笼络他们。

强大的军队是汉穆拉比统治的主要支柱。法典中有16条涉及士兵份地及其他物质利益问题。汉穆拉比从国有土地中授予每个士兵份地,少者一布耳,一般为二布耳,有时还要加上房屋、园圃和牲畜。这种财产不允许出卖、转让、抵债,也不能由妻子和女儿继承。法典详细规定了保证士兵拥有土地和生活资料的办法,同样严格规定士兵必须应征服役。

法典反映出古巴比伦社会和婚姻家庭关系,基本特征是家长制的明显存在。

父亲有权将子女用于抵债,甚至抵命。

对于发展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商业,法典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国家拥有庞大的专门从事商业的人员。

法典除了正文282条之外还有引言和结束语。

前言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神化王权,宣扬其权力来自神授和使命。第二,炫耀他自己的文治武功,伟大业绩。第三,表明他的立法目的,即“发扬正义于世”;“使我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

借助于神权和法典,汉穆拉比建立并巩固了庞大的奴隶制国家。但他不可能真正调整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矛盾,不可能真正调整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来未停止过,汉穆拉比死后,帝国日渐衰落,以后外族的入侵又中断了古巴比伦历史的发展。公元前12世纪,埃兰人攻占了巴比伦之后,将《汉穆拉比法典》作为战利品带回到苏萨。埃兰王国后来被波斯所灭,公元前6世纪时,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上台后,又把首都定在苏萨,这个石柱法典又落到波斯人手中。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流传至今最完备的成文法典,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它的颁布对后来许多国家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人们研究两河流域地区奴隶制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被誉为“东方文明之宝”。《汉穆拉比法典》体现出崇高的正义精神和伦理精神,开创了人类法制管理的先河,奠定了人类文明与法制生活的第一块基石。

文明古国埃及的统一

埃及是人类历史中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希腊着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历史证明了这位被西方学者推崇为“史学之父”的话。如果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古埃及的辉煌文明和灿烂文化。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中部的高原,从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它流经埃及的那一段只占全长的1/6。

就是这条世界着名的大河,这个生命的摇篮,不仅给古埃及的人们带来了充沛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也带来了生命的繁衍和历史文明的繁荣。

一般来说,河水泛滥不是件好事,但对于古埃及人来说,那却是尼罗河赐给他们的礼物。每年的7月,尼罗河的发源地就进入了雨季,暴雨使尼罗河的水位大涨。7月中旬的时候,水势最大,洪水漫过河堤,淹没了尼罗河两岸的沙漠。

11月底,洪水渐渐退去,给两岸的土地留下厚厚的肥沃的黑色淤泥,聪明的古埃及人就在这层淤泥上种植庄稼。虽然埃及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漠,干旱少雨,但是由于古埃及人靠着尼罗河,根本不用为农业灌溉发愁,所以古埃及人称尼罗河为“母亲河”,尼罗河两岸也成了古代着名的粮仓。

古埃及人是由北非的土着人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距今6000年左右,古埃及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尼罗河两岸出现了42个奴隶制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连同周围的农村构成的小国)。古埃及人称之为“塞普”,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国翻译成“州”。

经过长期的战争,这些奴隶制城邦逐渐形成两个王国。南部尼罗河上游的谷地一带的王国叫做上埃及王国,国徽是白色的百合花,保护神是鹰神,国王戴白色的王冠,由22个城邦组成。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一带的王国叫下埃及王国。

国徽是蜜蜂,保护神是蛇神,国王戴红色的王冠,由20个城邦组成。

两个王国为了争霸,经常发生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在国王美尼斯的统治下,逐渐强大起来。美尼斯亲率大军,征讨下埃及。下埃及迎战,两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展开激战。美尼斯率领军队与下埃及的军队厮杀了三天三夜,终于取得了胜利。下埃及国王和一群俘虏跪在美尼斯面前,双手捧着红色的王冠,毕恭毕敬地献给美尼斯,表示臣服。美尼斯接过王冠,戴在头上,上埃及的军队举起兵器,齐声呐喊,庆祝胜利。从此,埃及成为统一的国家。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并加强对下埃及的控制,美尼斯就在决战胜利的地点修 建了一座城市——白城,希腊人称之为孟菲斯,遗址在今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美尼斯还派奴隶在白城周围修建了一条堤坝以防止尼罗河泛滥时将城市淹没。埃及统一后,下埃及人从未停止反抗,直到400年后,统一大业才真正完成。

美尼斯是古埃及第一位国王,他自称“两国的统治者”、“上下埃及之王”,有时候戴白冠,有时候戴红冠,有时候两冠合戴,象征着上下埃及的统一。

在埃及历史上,美尼斯统治的王国被称为“第一王朝”,是古埃及文明兴起的标志。现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里有一块纳美尔(美尼斯的王衔名)记功石板,用浮雕记录了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统一王国的丰功伟绩,这是目前为止埃及发现的最古老的石刻历史记录。因为古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原意为宫殿,相当于称呼中国皇帝的“陛下”),所以此后长达3000年的时间被称为法老时代。第三代国王阿哈首次采用王冠、王衔双重体制,就是王冠为红白双冠,王衔是树、蜂双标,分别代表上下埃及,并定都于孟菲斯。从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到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法老时代的埃及一共经历了31个王朝。

古埃及人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在天文学、几何学、解剖学、建筑学、历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对西亚、希腊和欧洲有很大的影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美尼斯之后的2000年里,埃及无论在财富还是在文化方面,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古埃及统一王国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统一。国王是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诸权于一身,名字上常冠有各种尊号,并渐渐被尊称为法老。法老是全国土地的支配者,可随意赏赐土地。法老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其言论即是法律。法老死后享受种种荣耀,作为世界上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便是其威严的象征。法老之下设有各种官吏,地方行政事务由州长管理,州长由法老任命,替法老征收赋税,掌管司法,整修和维护本地区的灌溉系统。

古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文明时代。当欧洲大陆上的部落还在原始社会边缘徘徊的时候,当中国还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的时候,非洲尼罗河下游就兴起了这样一个强大的文明。作为人类人文的发祥地,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最辉煌的文明,古埃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代奥运会的起源

现今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简称,得名于雅典西南332公里处一个叫奥林匹亚的村庄。根据史料记载,公元776年曾在那里举行了第一届体育竞技大会。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组织的综合性竞赛会,自从1936年恢复火炬仪式以来,规定在每届奥运会举行之前,都要在传说的奥林匹亚村众神之王的庙宇——宙斯庙的遗址点燃火炬,然后进行接力传送,运动会开幕式时引进会场,点燃开幕式的火炬。运动会期间,火炬一直在那里熊熊燃烧,必须等到闭幕式时才能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