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女儿曾问马克思:“你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马克思毫不犹豫地回答:“啃书本。”在寓居伦敦期间,马克思每天九点准时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坐在他经常坐的椅子上,孜孜不倦地读书和写作,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去。为了写作《资本论》,他曾钻研过1500种书,并且都作了笔记。他有一个习惯,看书时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长年累月,把阅览室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板磨了一个坑,显出清晰的脚印,人们称它是马克思的光辉“足迹”。******同志在投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前半年,每当长沙图书馆一开馆就进去,闭馆才出来,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只在中午买几个包子或饼子充饥。他后来自己回忆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但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的半年。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十九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及至走进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真不知道从哪儿读起。原来每读一本书,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多读一些。我就贪婪地读,拚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新中国成立以后,据不完全统计,从进北京到1966年9月,******同志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阅的各种图书达2000余种5000余册。仅1974年一年,借阅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近600种,1100余册。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时说:“图书馆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中,图书给了他以帮助,给了他以知识,这些知识是他出色地掌握了的。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这些伟大的导师、聪明的巨人都和读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他们不是这样酷爱读书,他们的聪明才智是不会发挥得这样充分的。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读书对人的聪明才智有这样巨大的作用呢?我们知道,人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这是就人类的整体而言的。
对每一个人来说,知识和能力是从两方面而来的。一方面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一方面是间接经验得到的知识。正如******同志所说:“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没有直接经验的知识,你也无法接受。假如一个人连苦、辣、酸、甜的直接经验一点都没有,他人讲什么菜是辣的,什么菜是苦的,也是无法理解的。然而,就一个人的知识的全部而言,主要不是直接经验得到的,而是间接经验得到的。间接经验可以通过口授、电影、广播等多种途径得到,最主要的途径则是书籍。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人们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生产斗争的知识,社会斗争的知识,思维规律的知识等。这些知识经过人们的概括和总结,系统化、理论化,着于书中。因此,认真读书,是吸取前人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两个智力基础差不多的人,一个文化水平较高,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文化水平高的人,智力发展常常超过文化水平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水平高的人,能够利用文字等工具,去读书、看报、阅读文件,接受间接的知识。为什么那些不读书、不看报的人思想保守,心胸狭窄,眼光短浅,孤陋寡闻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接受间接知识。
读书,可以从多方面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1.认真读马列和******同志的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些伟大革命导师的书,是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在他们的着作里,有的是直接讲无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的虽然不是直接讲这些问题,但在整个文章里,都贯穿着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读他们的书,主要的还不是记住他们对个别问题所作的结论,而是学习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有些人认为学习马列和******同志的着作是政工人员、领导干部的事儿。
当然,政治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是非学习不可的,这是他们的基本功。如果一个政工人员或领导干部对马列主义、******思想学习没有兴趣,他就不能理解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就不具备政工人员和领导干部的起码条件。其他人要不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呢?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搞生物学的人同时必须学习物理学的书,也不要求搞数学的人同时必须学习文艺理论的书,但我们要求各行各业的人都要学习马列的书、******同志的书。斯大林说:“没有必要使一个医学专家同时又是一个物理学专家或植物学专家,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但是有一门科学知识却是一切科学部门中的布尔什维克都必须具备的,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以及共产主义胜利的科学。”马列的书和******同志的书是教给我们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指南。一个人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等于没有灵魂,就必然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认真读马列主义、******思想的书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个聪明人的起码条件。
2.读书可以广泛地汲取人类科学文化成果,增长广博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开阔思路,启发我们去发明创造。我们不妨举出李斯特发明石炭酸防腐剂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一百多年前外科手术十分落后,病人接受手术后大都逃不脱死亡的命运,原因是无法制止伤口化脓感染。英国的外科医生李斯特为此十分难过,他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都没有成功。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表了关于有机体腐败和发酵的研究成果,证明有机体的腐败是微生物的繁殖引起的。李斯特读到巴斯德的论文,很受启发。他想:既然有机体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病人伤口化脓不也是一种有机物腐败现象吗?看来,关键在于杀死微生物——病菌。他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找到了石炭酸这种有效的防腐剂。李斯特用石炭酸对病人手术部位的皮肤、医生的双手、手术器械以及包扎伤口的绷带,都进行严格消毒,果然保证了手术的成功。为了感谢巴斯德,他写了一封感谢信给这位学者,说:“请您允许我趁这个机会,恭恭敬敬地向您致敬。感谢您指出微生物的存在是腐败的真正原因……只有根据这唯一可靠的原理,才使我找出了防腐的办法。”
读书对于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作用有很多。谚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讲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读书多了,熟悉了各种写作技巧,写起文章来就会一挥而就。“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说的是读书与经验的关系。在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读书越多,得到的知识越多,经验也越丰富,也就越聪明。
读书益寿
清代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过:“惟好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除。”
专家发现,善于读书、勤于研究的人,其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脑神经得到充分的滋养,大脑不会早衰。据日本的医学研究报道,经常阅读思考的脑力劳动者,比阅读量少的同龄人的大脑萎缩得少,空洞也少。英国的神经学家也指出,阅读得少,大脑受的训练也就少,衰老就快。
读好书对人的情绪也是一个良好的调节。从生理学上看,情绪对人的衰老起着重要作用。情绪不好,可直接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发生紊乱,结果就促进了疾病的发生或衰老变化,因此,必须对这种不良情绪进行调节。而阅读好书正是一种比较好的调节方法。瑞典神经病理学家据此原理倡导了“读书疗法”。这种疗法首先在德国,继而在苏联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并被证实方法简便,效果良好。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足以变化气质,不仅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的各种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我国一位学者谈到自己的体验时说:“何以解忧,唯有学习。发愁的时候,孤独无助的时候,一头扎进学习中去,抑郁之情便荡然无存。能变不知为知的读书活动,实在是一种解忧养性的最好处方。”
中外历史上,读书益寿的例子屡见不鲜。墨子一生酷爱读书,修身养性,寿至92岁。蒲松龄一生博览群书,古稀之年仍身心健康。徐特立一生广泛阅读,也寿至92岁。九三学社名誉主席许德珩、石油专家孙越琦都把读书学习列为每日“必修课”,寿至百岁乃至超过百岁。有学者说:“读书对于养生是有较好功效的,似乎比营养品更胜一筹。”
读书疗法
在我国古代的传说及贤仁学子的诗文中,有读书治病的说法。宋代大诗人陆游《剑南诗稿·枕上作》中即有“病须书卷作良医”的诗句。民间传说《宝药》,说的是一位行医江湖的老先生,为人疗疾的拿手“宝药”竟是五花八门的书。
读书能治病,不少人对此不信,认为无科学根据,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精神刺激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读书治病并非虚妄之言。德国不少医院的病人开设了专门的图书馆,对病人实行“读书疗法”,收效甚佳。凡爱去图书馆的病人,一段时间后,大都减轻了病情。意大利、美国也在倡导“诗歌疗法”。在意大利的药店,人们可以买到像药品一样的药盒,上面注明可治何病,禁忌症和服用量,但里面装的不是药。而是印刷精美的诗篇,它的配方是由病理学家和文学家精心设计的。美国有“诗药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感情功能的诗集,供患有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对症选用,促进病人的身心康复。
读书可治生理、心理上的疾病,更可治思想、精神上的疾病。明人钱琦就认为“独有书可医胸中俗气”。近代学者章太炎曾对症下药,提出过“读书爱国”
的主张,用以疗治某些人的“不爱中华”之疾。近年来,思想上、精神上有这样那样“疾病”者不少,这些“患者”,只要不是病入膏肓者,都可读书治之。比如,相信“8”就是“发”,相信算命占卦,热衷于“神秘链”游戏等有“迷信病”者,只要多读读科学书和唯物主义理论方面的书,便可疗治。有的人患有“崇洋症”,只要读读历史书,了解一下祖国的历史文化,就可“祛病保健”。
有些青少年“追星”追出了“发烧症”,提起某些影星的身高、体重、血型、星座,如数家珍,提到钱学森、杨振宇、雷锋却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这些人们只要多读些介绍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专家学者的书,读些谈革命理想的书,也可“退烧”。
江****同志日前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全党要重视加强学习。要求大家“学习学习再学习”。笔者认为,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和形式便是读书。愿大家尤其是党员干部,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如此,不仅有利于工作,也有利于身体和思想,因为“读书能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