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4783700000008

第8章 须眉鉴附录(4)

李从厚,小名菩萨奴,出生于915年,卒于934年。后唐长兴四年(933)一月,明宗李嗣源临死前,派人将李从厚从天雄召回(当时任天雄节度使,封来王)继承了帝位。他即位后,一直把潞王李从珂和石敬瑭当成眼中钉。因为李从珂是明宗李嗣源的养子,但是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因此被明宗封为潞王,任凤翔节度使。闵帝李从厚一直对潞王李从珂放心不下,担心他起来造反,夺取皇位。因此,他把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从朝中调到毫州任团练使,把李从珂一个巳经削发出家当尼姑的女儿召进宫中做人质。就是这样,李从厚还是不放心,又将李从珂改镇河东,将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改镇成德,将成德节度使范延光改镇天雄,让自己的堂兄弟李从库调任凤翔,接替李从珂的节度使职务。对此,李从珂心里非常恼怒,在部下的鼓动下,于是便拒绝朝廷命令,起兵造反。闵帝李从厚急忙派兵前去镇压。后唐长兴五年(934)三月,朝廷军队兵临凤翔城下,潞王情况危急,正在这时,朝廷军中羽林指挥使、偏将杨思权突然反戈,率众投降潞王李从珂。李从珂于是便重整旗鼓,率领兵马直接攻打洛阳。不久,李从珂率军攻打并夺取了陕州。闵帝听说陕州失守,便打算逃到魏州,召见孟汉琼,让其去魏州安置。但是,盂汉琼不应召命,闵帝只好只身匹马逃出洛阳,奔向魏州。四月一日,闵帝到达卫州(今河南极县)时,遇见石敬瑭,认为得救,于是没有再去魏州。石敬瑭原来也和潞王李从珂一样,是被闵帝不相信的将领之一,现在看见闵帝单身逃来,便把他安置在驿馆之中,自己却率军向洛阳进发,与李从珂会合。四月四日,李从珂进人洛阳,六日即皇帝位,是为末帝。末帝废闵帝李从厚为鄂王,派王弘蛰将驿馆迁至卫州州署。九日,末帝派王弘蛰的儿子王峦用药酒去杀闵帝。闵帝知是药酒不肯喝,王峦就用绳子将闵帝活活地勒死了。闵帝死时年仅对岁,在位仅有4个月。

后唐末帝李从珂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出生于886年,卒于936年,他本姓王,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出身微贱,后为明宗为将时所掠,收为养子。

李从珂在即位前,与明宗女婿石敬塘一起受到闵帝李从厚的怀疑、猜忌和排挤,因此,当时两人还有共同语言,互相拉拢和利用李从珂夺取皇位后,又同闵帝一样,又对石敬瑭也不放心了。李从珂称帝,加封大臣,满朝文武大臣都升了官,唯独石敬塘却没得到加封。后来,经过石敬塘的岳母曹大后的再三劝说下,末帝李从珂才勉强同意让石敬塘仍然担任河东节度使,加封中书令。清泰三年(936)正月十三日,末帝李从珂生日祝寿,石敬瑭的夫人、长公主为末帝上寿祝贺完毕,告辞想回晋阳。这个时候,末帝巳有醉意,便对长公主戏耍道:“为什么不多住些日子?莫非急着回去想帮助石郎造反吗?”长公主回去后向石敬塘一说,石敬塘心里非常害怕,知道末帝把他当成企图篡权的危险分子,所以末帝决不会放过自己。四月,为了试探末帝的意图,石敬塘上表陈述自己身体虚弱多病,请求解除他的兵权。末帝一见大喜,当即同意他的请求,并让他到郓州任职。五月六日,末帝派其心腹张敬达去接替石敬塘的职务,并督促石敬塘速到郓州赴任。面对这种情况,石敬塘更加恐慌,便对他的左、右幕僚说:“我等二次来河东时,主上当面答应我不再派人来接替我,现在又有了这样的命令,说明主上巳经十分不相信我们了,如此,我们如果不造反,朝廷就要先发制人。我们怎么能够束手待毙呢?”遂后,就决定起兵造反。末帝闻讯后,便免去石敬塘的官爵,派兵前去镇压。石敬塘担心抵挡不住,便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和尊契丹为父、岁纳贡赋为条件,请求契丹出兵相助抵抗末帝李从珂的军队。契丹主耶律德光满口答应,立即出兵帮助石敬塘解了晋阳之围。石敬塘在契丹的扶持下,于十一月十三曰在晋阳即皇帝位。随后,石敬塘率军南下,直逼洛阳。十一月二十六日,后唐末帝李从珂见大势巳去,便与曹大后、刘皇后、雍王李重美等携带传国玉玺登上宣武楼****。末帝李从珂时年52岁。至此,后唐灭亡。

五代后汉皇帝刘承佑,是高祖刘和远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923年,卒于950年。高祖在位时,曾受封周王。乾隆元年(948)正月,高祖刘知远去世,时年18岁的刘承即皇帝位,是为隐帝。

隐帝刘承即位后,用枢密使、右仆射、同平章事杨邠总理机要政务;枢密使兼侍中郭威主持征战;归德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史弘肇典领京城警卫;三司、同平章事王章掌管财政。所起用的这四位大臣各尽职守,忠于朝廷,使得国家基本安定,富有生机。然而,隐帝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认为这四位大臣对他约束太多,十分不自由,便逐渐产生不满情绪。隐帝非常轻挑荒淫,不理朝政,他每次听完音乐之后,便赏赐给乐官们锦袍、玉带。史弘肇听说后,非常气愤地对隐帝说:“将士们守卫边疆,殊死苦战,尚且没有赏赐这些东西,乐官这此人有何功劳?竟然得到锦袍玉带!”随后全部没收归人官府。

另外,隐帝想立他所宠爱的耿夫人为后,杨邠认为立后太早;后来,耿夫人去世,隐帝又想用皇后之礼安葬,杨邠认为不可;隐帝想把自己左右的宠臣都加重用,太后的亲戚也想参与政事,杨邠一一都加以裁减抑制。所有这些,都使隐帝感到十分不愉快,因此便产生诛杀诸臣之意。加上隐帝左右宠臣对这四位顾命大臣十分憎恨,经常向隐帝进谗诬告,说道:“杨邠等人专横跋扈,肆无忌惮,经常挟制陛下,这样下去,最终定会犯上作乱。”奸臣谗言正中隐帝下怀,于是隐帝便与宠臣李业、聂文进、石匡赞、郭允明谋划诛杀杨邠等人的计策。

乾隆三年(950)十一月十一日早晨,杨邠等毫无防备,照例上朝。几十名武士突然从广政殿冲出,将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位大臣杀死。尔后,聂文进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宣布隐帝旨意说:“杨邠等人密谋造反,现已伏罪处决,特与诸位共同庆贺。”随后,隐帝又派人去杀死郭威的亲属。这时,郭威任天雄节度使,听到朝中变故,知道已无生路,只好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反叛,南下攻打汴京。隐帝不甘示弱,亲自督军出城与郭威决战。然而刚一交手,隐帝将士便四散奔逃。隐帝一见不妙,急忙逃回汴京城下,但是守城的开封府尹刘铢却拒不开城。隐帝无奈,只好向西北方向逃窜。此时,跟随他一起逃亡的宠臣郭久明,见隐帝大势已去,想以杀死隐帝的功劳投顺郭威,便趁隐帝不备,上去一刀将隐帝捅死,时隐帝年21岁,在位仅3年。

在《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书中,记载了明末抗金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袁崇焕不被信任惨遭迫害的事件。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人,生于15S4年,卒于1630年。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明神宗、光宗先后去世,幼子朱由校即位。当时,大明帝国犹如残阳西下,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官僚之间的党派之争愈演愈烈。文武群臣口头上讲的是忠心为国,实际上关心的是一己之利。人人都高谈阔论,看起来才华横溢,但谁也不做实际工作。懈怠、麻痹、自私、虚伪。昏庸、愚昧、贪婪、勾心斗角成了这群官僚的共性。庞大的帝国像一个垂死的老人四肢麻痹,行动不便,指挥失灵,尾大不掉。吏治腐败到了极点,贿赂公行,行政效率低下,整个官僚机器基本陷于瘫痪。

国家的财政经过魏忠贤时期的破坏已经濒临绝境。另外,后金努尔哈赤趁机发动攻势,明朝守将或死或逃,关外沦陷。

这个时期,袁崇焕正在京城接受政绩考核,他的成绩列为优等。御史侯恂慧眼识才,发现袁崇焕具有“英风伟略”,因而提出了破格提拔的建议,让其保卫山海关。于是,袁崇焕被授兵部职分司主事,天启二年(1622)升任山东按察司金事、山海关金事,命其出关抗击敌人。

袁崇焕在出关前,首先拜访了曾经镇守辽东的熊廷弼,两人长时间地交谈,非常投机,行阵计策不谋而和。袁崇焕出关以后,看见难民背井离乡,妻离子散,生活苦不堪言。防御工事破坏殆尽,将士灰心丧气。于是,袁崇焕便尽力安抚难民,给戍边将士安慰鼓励;同时亲临前线考察,加紧修筑防御工事;撤换不得力的将领,擢拔冒死无畏之士委以重任。他号令严明,赏罚不殆,即使是自己的女婿犯法也与庶民同罪,自己无毫厘之差,因此深得军民信赖。所以士气非常高昂。

袁崇焕所以能够授命出关御敌,原是由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孙承宗力加推荐。当时,孙承宗亲督辽西军务,开创了辽西抗金的大好局面。但是,由于宦官魏忠贤在皇帝面前百般低毁,几进谗言,使孙承宗失宠丢职。魏忠贤保荐他的同党高第到辽西督战,高第贪生怕死,一到辽西,就命令袁崇焕向后撤退。袁崇焕在辽西修葺城池,演练兵马,筹划屯田,为表明战斗到底的决心,他将他的老母和妻子接到前沿。对于高第如此误国误军的行径,袁崇焕十分恼怒,他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况是你高第!我G立下军令状,死也死在疆场上,后撤是不可能的。”

高第一看明着来不能使袁崇焕就范,于是就在暗中操纵他的爪牙命令明军向后撤退,只留给袁崇焕一座宁远孤城和1000人马。袁崇焕一看大势已去,十分痛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他誓死守城、保卫大明江山的决心。手下将士也发誓血战到底。袁崇焕一面命令军民囤积粮食,修筑城池;一面烧毁城外房屋,使敌人失去粮草基地,找不到掩体;另外,他肃整内部,惩办叛徒和敌人侦探。袁崇焕站在燎(liao)望台上,密切注视着敌人的动向。敌众我寡,他诱敌深人,待敌人逼近城墙时全力展开反攻,多次重创敌人,并使敌人主帅努尔哈赤受了重伤,被迫败退。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续攻打宁远。由于袁崇焕巧妙指挥,不但保住了宁远城,而且援助了其他明军。正当袁崇焕不断取胜,敌人惊恐万状的时候,昏庸无能的朝廷又撤换了他,把大片领土贡让给了后金。袁崇焕无奈只好请求解甲归田,回了广东老家。

崇祯元年(1628)七月,袁崇焕受召回到北京,十四日,崇侦帝朱由检在建极殿东面的高台上(俗称平台)召见了他。朱由检对袁崇焕抱着很大的期望,便把复辽任务交给了他。袁崇焕求胜心切,全力正面对付敌人,然而,却不料敌人乘虚而人逼近北京。皇太极使用反间之计,使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产生疑心,魏忠贤死党也乘机诬陷袁崇焕企图叛明投金。对此,崇祯帝没有细査便信以为真。于是,将袁崇焕以卖国罪名打人天牢,不久就被处斩。就义那天,不明真相的市民竟雨点似的向他投以砖头石块。

袁崇焕在战场上力挫强敌,屡建奇功。然而崇侦帝却轻意听信敌人反间计,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使其含冤于九泉之下。这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军,有一名重要的将领和统帅,就是忠王李秀成。李秀成,广西藤县人,生于1823年,卒于1864年,早年参加拜上帝教,太平军金田起义后,举家人伍。李秀成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为洪秀全的天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杨秀清发现李秀成是一个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才,便把他举为右四军师,不久升为后四监军,继而升为殿右二十指挥。二十二检点、地官副丞相、地官正丞相、合天侯。

石达开离京出走后,李秀成被封为副掌率、合天义,与英王陈玉成共掌军政。后又升为后军主将。李秀成在执掌军政大权期间,与捻军相呼应,多次与清兵交战,解除了清兵对天京的围攻。1858年,李秀成与陈玉成部会师,进占浦口,再破清军江北大营。

1860年5月,调集数路人马,又破清军江南大营,乘胜攻克丹阳、常州、无锡、苏州等地,直逼上海。

后奉命西征,转战湖北,不久又回江浙一带,与清军及西方几国组织的”常胜军”作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屡挫敌人,建立了奇功。

清廷湘军首领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他率领湘军屡犯天京,李秀成率部英勇抵抗湘军的侵犯,多次将其击败,并且直捣湘军老巢祁门。曾国藩一向坐镇指挥,从不上前线,在李秀成的强大攻势面前,不得不认真对待,亲自到阵前指挥。有一次,曾国藩认为祁门固守无望,便给妻子留下遗书,准备一死了之。

李秀成治军严格,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在他率部攻打苏州时,老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店铺民房门首都帖上红字标语。洪氏家族对于李秀成的威严十分惧怕,只要李秀成在京,洪氏家族便“不敢逼人,不敢强欺城中百姓,不敢欺逼官兵”。李秀成一旦离开京都,洪氏就“逢屋查过米银等物,任其挥霍”,使全城上下不得安宁。由于李秀成公正廉洁,秉公办事,奸佞之臣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洪氏家族的老幼千方百计在天王洪秀全面前诽谤中伤李秀成。洪秀全明知李秀成有治国治民安下天的卓越才能,但却对他猜忌嫉妒,不予信任,怕他拥权自重产生逆心,因此,对其百般限制,处处防范。

1862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在美、英、法组成的”常胜军”的支持下,率领湘军倾巢而出,围攻南京。这时,李秀成正在奉贤、南江、川沙中外反动派交战。因为天京形势吃紧,洪秀全便严诏催促李秀成率部回援天京。李秀成率部30万众,返京进攻围困天京的湘军。他的军队没带御冬寒衣,粮草供应断绝,但将士奋勇杀敌。洪秀全一方面命令李秀成冒雪前进,从长江上游解救南京,另一方面又从李秀成部调走部将,削弱他的力量。李秀成奉命前进,江浙留守部队却无人调度,陷于混乱状态。李秀成孤军奋战江北,竭尽全力攻敌石垒,坚持40余天,洪秀全不位不予支援,接济粮草,而是又将李秀成诏令回京,将其军队再行瓜分。致使李秀成部将士战死、病死、饿死及掉队者达10余万人。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的建议,这在当时是一条求生之路,洪秀全却严厉拒绝,死也不放李秀成等冲出南京,使其只能固守危城,坐以待毙。

1864年7月天京陷落,李秀成护送幼主洪天贵福以数百骑乘夜色从太平门断墙缺口处突围向南逃走,途中被追兵冲散,幼主逃往湖州,李秀成藏匿民间。因奸人告密,被曾国荃捕获。曾国藩亲自审问李秀成,李秀成谈吐从容,毫无惧色。他要敌人给他纸笔,要写一份自述。自述分析了太平天国兴亡成败的原因,直陈天王及其主要决策者的过错。李秀成写完自述的当天夜里,即被“凌迟处死”。断了他复燃天国烟火的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