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离开此地了。你是能够报杀父之仇的,我到楚都去受死。”伍尚巳经投案被捕,使者又追捕伍子胥。伍子胥张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往前走,伍子胥得以逃亡。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赶去投奔。伍奢听到伍子胥逃亡的消息说道:“楚国君臣上下要尝到战争的苦头啦!”伍尚被押到楚都,楚平王将伍‘奢、伍尚一起杀掉了。
伍奢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人才,楚平王不但不用,反而听信谗言,想尽办法将其杀掉,真是让人心寒,如此这样政权怎能巩固,事业怎能发展,国家怎能振兴,社会怎能进步?奸佞小人只能奴颜媚骨,取悦上司,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从政者必须清醒地掌握这一点,千万不能学那楚平王,做出仇快亲痛的事来。
春秋后期,在长江下游崛起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当时,吴国比较强盛,越国比较弱小。
吴王阖闾(前514前496年在位)在位时,曾与越王勾践战于携李,被越王勾践打败受重伤而死。夫差(吴王阖闾之子,春秋末吴国国君,前495-前472前在位,姓姬,名夫差,即太子夫差)即位后,不忘父仇,以报越为志。吴王夫差二年(前494),吴国与越国再次交战,吴王夫差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6——前465年在位)便派文种去吴国求和,并表示愿意接受称臣为奴的屈辱条件。这时,吴国大臣伍子胥(春秋末吴国大臣,姓伍,名员,楚国人,其家世为楚臣,他和他父亲伍奢、兄伍尚均仕于楚。楚平王杀了他的父兄,他逃到吴国,事吴王阖闾为行人,与谋国事)就向吴王夫差提出了要”乘胜灭越,以除后患”的建议,遂使夫差拒绝了文种议和的请求。过了不长时间,勾践又派文种以美女和金银珠宝贿赂吴国大臣伯嚭(吴王夫差时任太宰,故称太宰部,原为楚国人,为楚大夫伯州犁之孙。为人谄佞,巧于逢迎,极受夫差宠信),使伯嚭答应力劝吴王夫差应允勾践求和。伯嚭给吴王夫差出主意说越王求降,愿意做你的巨子,你饶恕了他,得到了他的珍宝,对我们国家是有利的。不然打起仗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对于伯嚭主张求和之事,伍子胥坚决予以反对,同时向夫差提出了一个相反的意见,他说:“俗话说得好,’治病要除根’,吴越两国,南北相邻,互相攻战,势不两立。勾践是个有深谋远虑的国君,范蠡文种都是精明强干的谋臣,他们一旦回到越国,就要准备报仇雪耻,现在不趁机灭掉它,将来是一定要后悔的!”吴王夫差最终采纳了嚭的谗言,便答应同越国议和,从而丧失了进攻的良机。对于伍子胥的忠告,吴王夫差不仅不听,反而怀疑他里通外国。所以,吴王夫差便赐给他属镂之剑要他自到而死。伍子胥临死之前告诉舍人,他死后要抉其眼悬于东城门,以观越军之人灭吴国。
吴国撤兵之后,勾践便到吴国履行投降后所接受的屈辱条件,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后,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艰苦奋斗,卧薪尝胆,最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此时,吴王夫差也派使者去向勾践求和,但被勾践所拒绝。吴王夫差后悔当初听信伯嚭谗言,而把伍子胥的逆耳忠言置之脑后,最终导致失败,非常羞愧,自杀身亡。
在《战国策·秦策五》中,记载了赵王信谗杀李牧的忠实。摘录如下: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李牧),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扞匕首,当死。”武安君曰:“(李牧)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撮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捆,缠之以布。“愿公人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过司马门。趣(趋)甚疾,出椒门也。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到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司空马离开赵国,从平原渡黄河。平原津令郭遗慰劳他,并向他问道:“秦军攻赵,尊客您从赵国来,赵国的情况怎么样了?’间空~马说:“赵王不用贤才,不纳忠言,我曾为赵王出谋划策却都不被采纳,因此必将亡国。”平原津令问:“依尊客您估计,赵国会在什么时候灭亡呢?”司空马说:“赵国如果任用武安君李牧为将,可以坚持一年,最终也要被灭掉。如果赵国现在杀了武安君,那连半年也挺不住。赵王的臣下有个叫韩仓的,以阿谀奉承迎合赵玉,与赵王关系极其亲密。而他的为人则是嫉妒那些贤能之人和有功之臣。现在国家危亡,赵王一定会听从韩仓的话,武安君一定会因此而丧命。”不出司空马所料,韩仓果然说武安君李牧的坏话,于是赵王听信了韩仓之言,派人去代替李牧为将。李牧回到赵国都城,赵王派韩仓去见李牧,并列举他的罪状说:“有一次将军您打了胜仗,国王亲自举杯向您敬酒。将军您上前向国王敬酒祝寿时身上还隐藏着短剑,依法这是死罪。”李牧说:“我患有拘挛病,身材虽然高大而手臂短缩,手够不着地,故礼仪不周而失敬。我恐怕因此获罪,所以让工匠做了木杖接在手上。国君如果不相信,请允许我以接手杖出示。”李牧把那假肢从袖中亮出来给韩仓看,那样子就象木杖、门撅之类,用布缠着。李牧又说:“希望您人宫到大王面前说明这一情况。”韩仓说:“我从国王那里接受命令,赐给将军您的只有一死,不得赦宥。我可不敢人宫对国王讲那些事。”李牧面对北方拜了又拜,感激国君“赐死”之恩,然后抽出剑来要自杀,又说:“为人臣子的不能在王宫中自杀。”李牧出司马门,脚步走得很急。出了敲门,右手举起剑来要自杀,因为手臂短,够不着。李牧就口衔利剑插人屋柱来刺伤自己。李牧死后,过了五个月赵国就被秦国灭亡了。
武安君李牧,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28年,是当时赵国的名将。长期驻守赵国北部,甚得军心,曾经大破匈奴,灭檐槛,破柬胡,降林胡。赵王迁三年又大败秦军,以功封武安君,是赵国难得的人才。有李牧在,外敌不敢人侵赵国,秦灭赵也将颇费周折。然而赵王迁却不信任他,则是听信谗言,中了秦军的反间之计,将他杀害。最后赵国终被秦灭,赵王迁也当了秦国的俘虏。赵王迁的做法实在令人可悲。
袁绍是东汉末年众多诸侯中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在前、中期的军事活动中,尚且能够礼贤下士,因而成为一个据地四州、拥兵数十万的强大诸侯:在当时动荡纷乱的年代,袁绍虽算不上一个旋乾转坤的英雄,但也是一个对当时政局发生过重大影响的风云人物。但是,到了后来,袁绍却在用人问题上良萎不分,任人唯亲,正如郭嘉所言,“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陈寿在《三国志》袁绍本传赞语中说:
“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喜而不能纳。”
在袁绍手下,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将领叫沮授。袁绍能在当年据地四州,拥兵数10万,在很大程度上是沮授的功劳。沮授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敢于据理直谏,一而再,再而三,甚至再三再四。开始,袁绍听从沮授的计策和劝谏,但是到了后来,袁绍对沮授逐渐产生了反感,不但对他的许多正确主张一概不听,并且还一次又一次地剥夺沮授的兵权。即使如此,沮授仍然非常忠诚于袁绍。据《三国志》记载,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交战,被曹操打败,曹军俘虏了沮授,将其押见曹操时大呼:“授不降也,为军所机耳!”“若蒙公灵,速死为福。”曹操见状感叹万分说:“孤早相见,天下不足虑。”曹操不杀沮授,反而厚待于他,但是沮授毫不动心,只想着回到袁绍身边,最后终于被曹操杀死。袁绍帐下,有一谋士田丰,其人才华出众,袁绍曾经按照田丰的计策消灭了公孙瓒。后来,当袁绍决定攻打曹操时,田丰极力反对。他指出,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常,虽然兵少,但却不可轻视,不如与其相持,这样不到两年,便可战胜曹操。如果放弃这一胜策,非要毕其功于一役,一旦失败,悔之晚矣。实践证明,田丰的分析与意见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袁绍不予理会,田丰又谏,袁绍非常愤怒,认为田丰是在动摇军心,便罚以械刑,并将其关押起来。官渡一战,袁绍果然被曹军打败。袁绍回来后,怕被田丰耻笑,便将其杀死。再知张,勇猛无比,又有计谋,才智过人。但是,袁绍非但不能重用他,而且听信郭图等人的谗言,不予信任,因此,被逼得投奔了曹操,成了曹操的得力战将,为曹魏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袁绍不用良才,必用奴才、蠢才。他对那些曲意奉承自己,实则又无真才实学的人言听计从,十分信任,授以大权。郭图、逢纪、审配等人几乎从来没有直言上谏过,只会阿谀奉迎,事实也多次证明他们的主张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但是,袁绍对于他们的过错不但不追究治罪,反而屡屡委以重任。这样一来,袁绍身边的人才,大多背离而去投靠他人。苟或本来慕名投奔袁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看出袁绍只是布衣之雄,于是便投奔曹操,被任为司马。郭嘉也是先投奔于袁绍帐下,后因袁绍不会用人,便弃袁而投奔于曹操,受到曹操的重用,任为司空府军师祭酒。
袁绍虽然也曾有过兵多将广、独占一方的辉煌时期,但终因不会用人,而导致最后被弱小于他的曹操所打败。所以曹操耻笑袁绍说:“此乃外强中干之辈,关键之时举棋不定,犹柔寡断,也不足一顾。”
袁绍这一历史人物,其所作所为,可为庸人之举,他的失败结局,为历史增添了笑柄。唐朝被推翻以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其中五代的第二个王朝——后唐是由唐庄宗李存勖创建的。李存勋,生于885年,卒于926年,他出生在一个西突厥内迁的沙陀贵族家中,因其父李克用曾经带兵帮助唐王朝打退过黄巢农民起义军,所以被唐政府赐予国姓。后梁开平二年(卯8)正月,李克用死,李存勖继承晋王王位(唐昭宗乾宁二年,即895年,李克用被唐朝封为晋王)。后来,李存勖在吞燕灭梁等一系列战争中前后驰骋达15年之久,堪称英雄将才,然而,不过三年时间,他却一变而成了内外叛离、置身无所的****民赋。
李存勖是靠军人的帮助登上皇帝宝座的,但是他掌权以后,却对帮助他夺取政权的功臣用而不信,忌杀无辜。因此,成了他败亡的直接原因。早在后梁贞明二年(916),李存勋和梁军在河北决战的时候,梁将率兵3万袭击晋阳城,想一举占有晋的后方。当时,晋阳守兵很少,留守张承业不得不征发城中所有的人来抵抗梁军,形势异常危急。已经退休的老将安金全自告奋勇,率本家及其退休将领家的子弟数百人出城奋战,将梁军打退,保住了晋王的根据地,而李存勖不仅不予奖赏,反而埋怨安金全出战不是奉自己的命令而擅自行动同光三年(925)李存勖为了摆脱国内财源枯竭的困境,发动了对前蜀的战争,以便据有富有的四川,掠夺更多的财富。当时,李存勖任长子李继发为西南行营都统,谋臣郭崇韬为都招讨使,派兵6万攻蜀。由于前蜀君臣昏庸,将帅怯弱,再加上郭崇韬指挥有方,后唐兵长驱直人,如人无人之境,前后不到70余天,就灭亡了前蜀,掳获兵土、财宝不可胜计。
郭崇韬在后唐的大臣中,是最忠直廉洁和有见识的一个。是他力排众议,再三建议李存勖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灭梁的战争,功勋卓着。因此,他看不惯李存勖身边为非作歹的宦官,在西征途中,他曾对皇子李继岌提出将来要把宦官清除出去的建议。因此,宦官对他恨之人骨。郭崇韬人蜀以后,为了安定人心,到处招抚兵将,出榜安民,于是前蜀降将们竞相称赞郭崇韬。李继岌年幼无知,他见郭崇韬很得人心,就听信宦官的话,怀疑郭崇韬存有企图。李存勖发蜀中财物,查看府库账本,认为所得财物太少,非常生气。在洛阳的宦官乘机造谣说:“那里的财宝都被郭宗韬霸占了,他招降纳叛,笼络人心,是想谋反啊!”李存勖半信半疑,宦官们就暗地里说服刘皇后,让她下了一道密诏,指示李继岌在成都杀死了郭崇韬父子。
郭崇韬冤死后,愚蠢的李存勖又听信伶人景进说的当正师进川之时,朱有谦以为讨己,有拒命之意,如不除掉他,必有后患”的谗言,杀了朱有谦的全家。朱友谦是素有威望的有功大臣,李存勖曾经亲自对他说过“成吾大业者,公之力也”的赞词。朱友谦被杀之后,功臣宿将莫不寒心,从此兵变接连发生。
同光四年(926)春,伐蜀有功的骁将康延孝首先起兵反叛李存勖。他以为郭崇韬复仇为号召,使战火蔓延两川。接着,邢州(今河北邢台)军将赵太也起兵反叛。继而贝州(今河北南宫县东南议及李嗣源率领的兵士都纷纷反叛李存勖。
李存勖闻变,惊恐万状。这时才想起收买军心,但为时巳晚,兵将士卒毫不感激。李存勖只得退回洛阳。当退到蒙阳时,将士已逃亡过半。刚到洛阳,就遭到了郭从谦率领的军队的袭击,李存勖在乱兵中被流矢射中身死。
后唐长兴四年(933)十一月,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驾崩,十二月一日,他的第三个儿子李从厚继承帝位,是为闵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