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蓉城未眠
4767200000002

第2章 蓉城未眠·序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徐希平教授

这是一部大学在校女生的散文小说作品集,是有关青春时期生活的琐记与实录,也有90后年轻人对生命和人生哲理思考的火花,还有真情的自然流露。

三月的一个周末,春光明媚,沏上一杯清香的绿茶,在西南民大新校区校园的一角,我开始细细地品味这部书稿。作者李洛洛,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对外汉语09级学生,来自广西的一个娇小柔弱的女孩。一周前,特地来请我为她即将结集出版的创作集作序。她聪慧的眼睛告诉我,她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她的同学给我介绍说,平时喜欢读她有关校园生活与身边情景的文字。《蓉城未眠》的书名,也让我怦然心动。我很想看看异地来蓉大学生的成都记忆、民大印象,也以此了解最新的大学生心理活动与创作水平。在收到稿件一个星期之后,忙完各种紧张冗烦的杂务,终于得以挤出时间浏览翻阅……

于是,我欲罢不能,不忍终卷,由此进入一个年轻学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一窥其看似尘封紧闭、清高孤傲而实则单纯善良、渴望交流沟通的赤子心扉。让我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真实的感动,让我感慨良多,产生卷首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透过行云流水般细腻晓畅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这位富有才华、多愁善感的女孩那纯真美好的心灵和诚挚热烈的情感,这是作品让我感动的主要原因,我分明可以感受到文章中的字句都是从她的心灵流出,她是用真情在写作。新世纪市场经济大潮下,如此严肃认真地对待文学,吐露真情者实不多见,所表达出的年轻一辈积极进取、执着坚持的人生态度更是令人慨叹!作为一个初入文坛的学生,作者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没有经历什么了不起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因而所写多为一般普通学生学习生活琐事。诸如高考后的解脱,大学军训中的酸甜、在一个新环境的磨练与适应,以及学习读书和成长历程中的一些感悟与体会,如此等等,题材多样,司空见惯,难于求新,但作者却能够以小见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精心结撰,发现生活的美,体现人间真情。这里的亲情、友情,还有同学情、师生情,浓浓的深情,淡淡的流出,那样自然却又是那样的醇厚。开水房一声不经意的谢谢,对伤害者的忘却和宽容,对文学名著描摹苦难与生活真谛的感悟,甚至在废园中所发现动物的爱情,都展现出这个平凡女孩内心的高洁雅致,爱心包容,刚柔相济。因为怀抱理想,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才会积极的面对人间,敏锐地觉察社会,勇敢坚强地正视世态炎凉,细致入微地发现美好真情。伤春悲秋,诉诸笔端,捕捉美的瞬间,化为美的永恒,让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伙伴们感到惊喜,柳暗花明。原来生活并不乏味,青春年华五彩缤纷,需要我们珍惜发掘,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喜闻乐见,而催人奋进,促人反思,这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也可能是其受到同辈人欢迎的原因吧!

通览全稿,还可以看到其坚实的文字功底和踏实的文风,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她是“一个拥有敏锐直觉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钟爱文字的人。仅此而已。”她将文字视为有灵性之物,认真供奉,不敢亵玩,不敢慢待。没有当前流行的某些网络和写手游戏文字,油腔滑调,遣词造语却也并无老套呆板,富于时代感。尤为可喜的是无论是散文还是选入的短篇小说,似乎已经开始形成一种自有的风格,行文清丽自然,柔美隽永,似可与其才情秉性相当,古人“清丽其词,端庄其品”,此之谓也。

毋庸讳言,文中偶尔还有纤毫稚嫩,但却无妨,因为作者正当年轻,还处在发展之中,更重要的是,作者保持着一种对于文学的执着与追求。同样可以作者的自述为证:

我不属于自己,我的文学命运也不属于我个人的文学命运。我将会一直以勇气为写作的源泉,以信仰为生命的支柱,坚持让我的生命在文字的世界里放光异彩。

外表柔弱,内心细腻之外,还有一种坚韧与大气,以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对待文学,这应该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会是一帆风顺,有春日阳光和绚烂的野菊花,还会有秋日阴雨连绵和冬日的泥泞险滩,必须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才能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只有辛勤耕耘,努力创造,永不言弃,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生活就是文学,创作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我真心的祝贺,也满怀信心地期待。

2011年3月13日晚21时于西南民族大学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