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761300000006

第6章 在家庭生活中最易犯的错误(2)

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集千万宠爱于一身,但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孩子却不懂得奉献自己的爱心。例如对身边的同伴没有同情心,对父母的苦心不体谅……凡事只为自己着想。

【引以为戒】

现象一:

良良病了,戴着大口罩来到幼儿园,老师对大家说:“小朋友们,良良今天感冒了,我们一起来好好关心他、照顾他,好不好?”小朋友们看着良良的大口罩,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午饭时间到了,良良小心翼翼地坐下,摘下口罩准备吃饭。同桌的元元一见良良摘下口罩。立刻尖叫起来:“不要坐在这里!你会传染给我们的!”其他小朋友也厌烦地看着良良,不让良良坐在自己身边。

现象二:

红红已经10岁了,平时怕耽误她学习,妈妈从过不让她干活。就连洗头洗脚、扫地铺床、洗衣服刷鞋都是妈妈帮她做。

假期里,妈妈想让红红学习独立,便让她分担一些家务,如拿牛奶、刷鞋子、打扫自己的卧室等。可是,才干了两三天,红红就不耐烦了,并且觉得很委屈,便向妈妈大声说出了“正当”的理由:“暑假是给我们学生休息的,不是让家长偷懒的”。

还有一次,妈妈感冒发烧,下班回家后没做饭就倒在床上了。红红放学回来,看到妈妈躺在床上,没有像往常一样做好了饭等着她。于是很生气,她不但没讲一句关心、体贴的话,反而对着妈妈大喊:“你肚子不饿,就不管我的死活了吗?要睡也要先给我做好饭菜再睡呀。要不,打电话叫爸爸回来给我做饭!”。

妈妈看着女儿这样,不由得感到心酸:自己平时那么疼孩子,为什么孩子舍不得对自己付出一点点爱。

【专家点评】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立身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但是生活中,像良良和红红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现在的孩子真的变得自私了、没有爱心了?

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

一岁前,婴儿就对别人的情感有反应。我们知道,如果旁边有孩子哭,婴儿会随之一起哭,者其实就是婴儿的情感反应。

二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

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

这些都是孩子善良、有爱心的表现。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小的时候,通过正确的方式,延续他的这种善良的天性,他就会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孝敬父母的人;但如果孩子的这种天性在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成为一个没有爱心,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事实证明,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家长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心,别让其逐渐消失。

【教子有方】

善良作为一种美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因此,父母必须重视从小培养孩子善良的品性,使其长大后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1.父母要做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第一效仿榜样。因此,要想培育孩子的善良之心,父母首先要做好善良的榜样。而在做好榜样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亲要尊重并爱护孩子的妈妈,妈妈要尊重并孝敬家里的老人。

2.教孩子爱护动植物

父母从小就要教育孩子不要攀摘花草、欺负小动物,并且要告诉孩子动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人类要和它们和谐相处。这将有利于培养孩子善良的个性。

3.教孩子学会同情别人

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孩子是很可怕的。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一位妈妈介绍了她是这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的:

孩子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同情心。当看到有比他小的小朋友摔倒时,我就启发孩子:“你看那个小朋友摔倒了,你摔倒的时候是不是很疼呀?小弟弟一定也很痛,我们快去把她扶起来吧”;“看,小妹妹哭得好伤心呀,快拿出你的小手绢帮她擦擦眼泪吧。”就这样,孩子的同情心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起来了。

4.表扬孩子善良的举动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父母要及时表扬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以后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

5.支持孩子的“献爱心”活动

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学校、社会经常举行为希望工程、为身边不幸的同龄人献爱心的活动,父母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

14、自己能做的事不做,老是让父母代劳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由他自己做,如果凡事自己懒得动手,由家长代劳,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责任感的培养,重要的是,孩子一旦形成依靠父母的习惯,长大后想改变是很困难的。

【引以为戒】

芝芝是家里的独生女,是爸妈的“掌上明珠”,在家里什么事也不用做,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她都上小学三年级了,还是什么事都让父母帮忙做,即使是自己能做的事也要爸妈代劳。

一天,飞飞和妈妈一起到阿姨家里去做客,阿姨家的芝芝十分高兴,拿出了自己刚买的画笔和飞飞一起玩。他们一会儿画树叶,一会儿画太阳,一会儿又画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

两个孩子玩得十分高兴,吃完饭后又玩到了一起。这时,妈妈有事要带飞飞走了。飞飞只好芝芝和再见了,在临走前飞飞说:“妈妈,你先等一等。”然后去收拾散了满地的画笔。

芝芝把飞飞拉起来,对飞飞说,“你别管这些画笔了,让我妈妈来收拾吧!”

“这是我们弄乱的,我还是把它们整理好再走吧!”飞飞看着芝芝认真地说。

“不用了,我平常从来不收拾的,都是妈妈帮我的。”芝芝得意地说。

飞飞听了芝芝的话,没有收拾画笔就和妈妈一起回家了。

【专家点评】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不做,常常依赖父母来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父母。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小,什么都干不了;有的嫌孩子做事太慢,不如自己快;有的认为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其他什么事都别做;还有的家长怕孩子弄坏东西等,于是家长们就大包大揽,越俎代庖。久而久之,孩子就懒得自己动手做事了,即便是自己能做的事也会依靠父母。这样不仅使孩子得不到动手实践的机会,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不利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因此,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那么各年龄段的孩子,究竟做哪些事更为合适?结合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成功家长的做法,有专家提出各年龄段孩子能做的事的内容。

2-3岁,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刷牙;拧开水龙头,往杯子里倒水;离开房间时,自动关灯;把玩具拾起来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把书和杂志摆在书架上;把餐具摆放在桌子上;清理吃剩的食物;擦干净不小心弄脏的物品;把洗好的衣服和袜子折叠好;自己选择自己要穿的衣服,并能自己穿上。

4岁:自己洗手并把手擦干净;摆放桌子,并摆好碗筷;把杂物倒掉;大人买东西时帮助拿些小物件;整理床铺,收拾房间;擦洗器具;准备简单的餐后水果给大家吃;和大人一起洗水果、青菜。

5岁:给自己倒喝的饮料;把各种食物盛入碗中;擦洗水槽、浴盆;擦干净镜子和窗子;接电话,并能自己拨电话;倒垃圾。

6-8岁:给花浇水;削水果皮;用微波炉热食物或做简单食物;把自己的衣服挂在壁橱里;清理干净橱柜。

9-10岁:换床单;会操作洗衣机;会做比较简单的饭菜;去邮局取邮品,能独自回信;能招待客人;自己筹划生日会或其他聚会;做邻里间的公务劳动;做些手工编织。

10-11岁:自己待在家里,支配一定数目的钱,一般不超过20元;自己乘公共汽车。

11-12岁:自己出门办事(短程);帮父母打扫房间;清理厨房;帮家里人去办一些外面的事。

【教子有方】

父母有责任帮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千万不要让孩子过于依赖大人,不要大包大揽孩子能做的事。作为家长,要从小就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让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1.从小事着手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处着手,从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比如孩子做完作业后让他自己整理书桌,吃完饭后帮着收拾一下碗筷,家里的地面脏了拿拖把去给擦干净,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孩子这些事情做的多了,他自觉做事的习惯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2.在让孩子做事时允许他出错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手或许很笨,他的动作或许很不麻利,他做事情时或许会经常出错,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要不然他就不是孩子了。家长在让孩子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沉得住气,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能够容忍孩子的不完美,决不能因为孩子床铺叠得不整齐、收拾书桌不够利落、袜子没有洗干净、清扫地面丢三落四而越俎代庖,或埋怨指责,这一方面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给孩子留下逃避责任的可乘之机,因为有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事情做得不够快不够好的时候,家长会及时出手,他就会故意表现得能力不足,以此来逃避本来自己能做的事。

另外,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好地坚持把一件事做完,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任务,如果一下子就把孩子给吓倒了,他就不会再有信心去努力了。交给孩子的任务可以经常换换花样,要给孩子一定的新鲜感,不要老让孩子总是重复地去做一件事,那样孩子迟早会失去兴趣的。

15、盲目追随“流行风”,认为父母老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代的孩子在不断的成长中,也不断的对自己的外貌有了更高的要求。许多的孩子衣着、学习生活用品开始跟流行,这不仅分散了对学习的注意力,而且还不能理解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因此父母要制止孩子的这种错误行为。

【引以为戒】

现象一:

一位中学生,在校园里常对同学炫耀说:“怎么样,我这身不错吧?‘以纯’外套、‘S&K’T恤、‘佐丹奴’裤子、‘Q-tom’鞋子、‘流行金典’耳环、‘积木鱼’袜子、 ‘班尼路’皮带、‘爱点’发卡、‘阿迪达斯’书包,还有刚染红的头发,帅吧!光这,我昨天拉着我妈花一整天把柳州给翻过来了。花了我妈3个月薪水!猜猜多少,3千多元呢!”

现象二:

有一个家长愁眉不展,说女儿大了,自己知道要漂亮,讲时髦了,自己拿着压岁钱会去买衣服,什么短裙、长靴、发卡一个接一个的买,衣服一件接一件的换,且不说大手大脚乱花钱,看看这一件件的衣服,不伦不类,并不漂亮,身上带得丁零桄榔的,不光影响学习,从小用钱用惯了以后可怎么是好。给她讲了好多次,小孩子不要太追随时尚,以学习为重。她不但不听,还说我还老土了,不懂得时尚。对于这样的孩子,作为家长怎么办呢?

现象三:

郑云和马强虽然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但彼此并不熟悉,最近因为孩子的问题,他们却有了很多共同语言。

郑云说,他女儿3个月前开始认真的减肥,从一个稍显肥胖的青春健康女孩减成了一个模特身材、又减成了一个很骨感身材的女孩,现在已是轻度营养不良,可她还不满意,仍在向着她的理想奋斗。他和妻子着急得劝说打骂都用过,无奈孩子就是听不进,还说和他们有“代沟”。

马强说,他女儿也很让他烦心,一年前她是赵薇的崇拜者,嚷着要做一个和赵薇一样的双眼皮,他拗不过让女儿做了,可近来她又成了张柏芝的fans,闹着要做和张柏芝一样的“葱管鼻”,并要把自己的国字脸削成“瓜子脸”。这次马强无论如何也不答应了,女儿就又哭又闹的,搞得一家人整日不得安宁。

【专家点评】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家长不必为此伤心绝望,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赶时髦、攀比高消费等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不但可能使所有追求流行的孩子步入歧途,而且还会给不追求流行的学生——尤其是家境贫困的孩子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自卑、嫉妒等变态心理。

因此,家长应当正确引导孩子,分散转移他们在关注流行方面的注意力。现在的中学生中,最普遍的赶时髦是唱流行歌曲、跳现代舞、疯狂崇拜各类明星等。对于这种还不算过分影响生活的追逐流行,家长应当持默许的态度。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有一定的自主空间,甚至会高呼“理解万岁”。

例如,许多初中生都流行跳劲舞。这是一种家长非常陌生的现代舞,对锻炼身体有好处,也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这种赶时髦,家长不但不能一味阻止,而且还可以参与其中。如果你向孩子“拜师学艺”,请他们教你,就会感觉到他们的认真劲。一个个动作分解得很细,一步步很有条理,这也是孩子天赋的一方面。

中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可是赶时髦的中学生也最容易步入攀比和高消费的误区。有些孩子学习不求上进,在生活消费方面的攀比劲头却很大,什么时髦追求什么,没完没了。尤其是在买文具、书包、自行车、电子辞典、手机等方面,根本不问价格和功能,就看流行不流行,不达目的不罢休,为此甚至以绝食、不做作业相威胁。有的学生一学期买3个新书包,不是原来的书包不能用了,而是不时髦了;有的为了买新手机,不惜一手导演手机失窃事件。

赶时髦、攀比高消费等现象,虽然只存在于一部分中学生中,可它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不良影响却不容忽视。对新事物敏感的天性,原本是中学生的一种优点,但仍需要来自各方面尤其是家长的正确引导。

【教子有方】

世界上任何人都有权利追求时尚,不过小孩子还没有什么鉴别能力,追求的话也是一味的盲目追求,做为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孩子学会欣赏和鉴别时尚。

1.引导孩子追求自然、纯朴的美

家长和老师应当引导孩子追求自然、纯朴的美,给人以一种朝气蓬勃、青春洋溢的感觉。而不是用流行粉饰自己,一味追求公子哥、歌星、模特之类的所谓“酷”和“前卫”,反而会破坏自身特有的“美”。

2.尽早教育孩子树立适度消费观

家长还要尽早教育孩子树立适度消费观。要使孩子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条件相称,与中学生正常需求相符,与社会文明要求相一致。如果一味赶时髦、跟着广告走,那只会走入消费误区。

3.尊重孩子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