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761300000005

第5章 在家庭生活中最易犯的错误(1)

家是每个人的心灵港湾,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但这并不是说,孩子在家里就可以放任自在,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然而,很多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经常作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在家不讲卫生,穿着邋遢;以学习为借口,逃避做家务;和父母做对,做父母喜欢的事等。对于孩子的这些不恰当的行为,家长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10、不讲卫生,经常一副邋遢的样子

很多孩子都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例如饭前不洗手、不爱刷牙和洗澡、水果拿起来就啃等,不讲卫生的孩子不但看起来衣冠不整、浑身脏兮兮的,并且还容易生病。例如肚子疼、长蛀牙、易感冒……

【引以为戒】

现象一:

上小学二年级的小林长得很可爱,很讨人喜欢,但就是不讲卫生。

每天放学回来,脱了鞋也不知道放到阳台上去,结果弄得争个客厅的气味都很难闻。妈妈刚给他换的新衣服,他放学回家就会搞得脏兮兮;妈妈要他去洗澡,他总会找各种理由躲避;好不容易进了浴室,但头发还没有完全湿透便匆匆跑出来,说是洗完了。对此,妈妈给他讲过道理、分析过不讲卫生的害处,还惩罚过他,但他还是我行我素。

所以,妈妈对此很烦恼:“我们家孩子什么都好,爱学习,又懂事,就是不爱干净,吃饭前让她去洗手,她就冲两下,有时连手背都没湿;让她刷牙,她也懒得刷。因为不讲卫生,他常闹肚子,还长了蛀牙,长期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呀?”

现象二:

妈妈:放学了,累吗?今天在学校表现如何?

小帅:今天上体育课,跑步比赛我是全班跑得最快的。

妈妈:我们小帅这么厉害呀?不过刚跑完步,出了一身汗,放下书包后,快点去洗澡。

小帅:妈妈,我肚子饿了。能不能我先吃点东西,然后再洗澡?

妈妈:那吃过东西后,要赶快去洗澡呀。

(吃过茶点后……)

妈妈:小帅,你快给我起来,刚才不是说吃完东西就去洗澡吗?怎么又到床上睡觉了?嗯!你身上都有臭汗味了。

小帅:妈妈,我很累呀!让我小睡片刻,吃饭前我一定去洗澡。

妈妈:你爸爸回来了,我也弄好晚饭了,你什么时候才去洗澡?

小帅:我很饿了,吃完晚饭一定去洗澡。

(吃完饭后……)

妈妈:吃完饭还不肯去洗澡吗?

小帅:都这么晚了,妈妈,我还有功课没做完,我一定要先把功课做完了才行,总之睡觉前我一定会洗澡的。

【专家点评】

很多孩子都不爱讲卫生,常常在妈妈的再三要求下,才肯去洗澡;刚换的衣服,放学回来一身脏,说什么也不肯脱下来洗;妈妈帮他收拾的房间,不到半天就被他搞成乱糟糟的“猪窝”;有时候甚至懒得去洗脸、刷牙……

对于不讲卫生的孩子,家长们试过很多方法,讲道理、批评、责打等,但他仍然是无动于衷,仍然是你觉得我的衣服该换了,我就去换;你觉得我该洗澡了,在你的三催四推下,我就去冲两下……

个人清洁卫生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孩子不管的相貌如何,如果干净整洁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都会喜欢他,愿意接近他,父母会感到很骄傲;但如果一个孩子拉里邋遢,身上还散发着异味,那么肯定是谁见了谁躲,父母也会觉得没面子。

此外,讲不讲卫生还关系到孩子的健康问题,我们都知道不讲卫生的孩子更容易生病,肚子疼、长蛀牙、易感冒……

更重要的是,当孩子长大以后,他往往需要有一个成功的个人形象。当孩子习惯于不讲卫生、衣着邋遢,那么长大以后的他,也势必不会有一个好的形象,进而得不到周围人的欢迎。

【教子有方】

干净整洁的仪表不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还会让人对自己充满自信。因此,妈妈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讲卫生、仪表不整洁,是没有出息的表现。

如果孩子还是不为道理所动、不为批评所动、不为惩罚所动,家长就要放弃这些老套的方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了。

1.订立规则

如果你的孩子有不讲卫生的坏毛病,你可以找孩子心情好的一天,为孩子订立一个规则,如不洗手就不能吃饭、不刷牙也不能吃饭、不洗澡就不能上床睡觉等。

在订立这个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当然,在规则执行的前期,孩子肯定会摆出反对意见和进行反抗,妈妈这时一定要坚定立场,否则这个规则很容易对这些不听话的小家伙失去作用。

2.借助医生的手和口

孩子不讲卫生,爱拉肚子,爱生蛀牙,如果多次提醒、批评,孩子就是不改的话,这时,妈妈可以借助医生来教育孩子。

女儿不爱讲卫生,拉肚子是常事。当我带她从医生那里回来,我发现她饭前竟然去主动洗手了,于是我试着问她:“宝贝,今天怎么不用妈妈提醒就去洗手了?”

“医生说了,饭前不洗手就爱拉肚子,我不想拉肚子了,打针好痛呀!”女儿认真地对我说。

因此,家长带孩子去看医生时,不妨提前跟医生沟通,一定要告诉那个小家伙要讲卫生,让他勤洗手、每天都要刷牙,还要让他勤洗澡。

3.请别的孩子来帮忙

孩子不讲卫生,不爱洗澡,父母不要着急。不洗澡的结果是味道难闻,也许父母提醒他没有用,但是别人闻了必定会远离他。当他身边的朋友、同学都因为他身上的气味不愿与他接近时,他自然会寻找原因、反省自己,这时父母再告诉他原因,他就会更加重视了。

另外,父母还可以让他周围的朋友、同学做不爱干净的孩子的工作。因为每个孩子都会重视他的“圈子”里的人对他的看法。

11、推一下动一下,父母不说从不动手做家务

现在,孩子主动做家务劳动的可以说少得可怜,大部分的孩子表现懒惰,父母不说从来不动手做家务。要知道,懒惰会吞噬一个人的心灵,就像蒙尘可以使铁生锈一样,懒惰可以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人。

【引以为戒】

开心是家里的独生子,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的事从来都不做的。于是,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现在已经上四年级了,开心还是和以前一样懒,父母不说从来不做家务事。即使做,也是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很不情愿地去做。

妈妈:开心,你已经两天没有扫地了,昨天你说累想休息一天,爸爸替你代劳了。今天是星期天,是不是应该帮忙做些家务了呢?

开心:妈妈,我今天……

妈妈:你别来这一套,你知道我是不会听你这一套的。

开心:爸爸,我今天……

爸爸:昨天我已帮了你的忙,今天还想让我帮吗?不行了,爸爸今天也很累呢。

开心:我和小朋友说好了,今天……

妈妈:你别找理由了,你看爸妈今天很忙,做做家务是应该的……

开心仔仔:知道了。我现在去打扫就是了。

【专家点评】

《家庭教育》曾经报道,美国哈佛大学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比后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

专家们分析说,让孩子从小做家务,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事实证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至少存在以下弊端:一是不知道珍惜劳动成果;二是动手能力弱,眼高手低;三是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四是缺乏同情心,不知道感激父母,认为他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

不爱劳动的孩子,是懒惰的表现。而懒惰是一种精神腐蚀剂,因为懒惰,孩子不愿意学习求知;因为懒惰,孩子不愿意去战胜那些完全可以战胜的困难。因此,那些生性懒惰的孩子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个成功者,他们永远是失败者。

懒惰是一种恶劣而卑鄙的精神重负,孩子一旦背上了懒惰这个包袱,就只会整天怨天尤人、精神沮丧、无所事事,这种人完全是对社会无用的可怜虫。

可见,孩子的劳动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缺乏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而这种失败会在孩子今后的社会生活中给以某种惩罚性的报复。

因此父母应该经常教育孩子,“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美好的东西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

【教子有方】

要孩子帮忙做家务,并不全是因为要减轻父母的工作,真正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让他们明白有权利也有义务的道理——父母给孩子一个美满幸福和舒适的家,孩子在享受的同时,也应该为这个家付出努力。

1.训练孩子做家务

现代父母大都十分疼爱孩子,但千万别宠坏他们。当孩子有能力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时,父母就应分配一些工作给他们。事实上,那么一点点简单的家务活并不会对子女造成压力或使他们太劳累。而且,从小训练孩子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

2.认清家庭角色

有时候孩子会因懒隋而不肯做家务,所以父母应早早分配好哪些家务由孩子负责,要他明白做好那一份家务是自己的责任。一旦分配了工作,除非有特殊理由,如孩子生病了、要应付考试等,孩子都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孩子不肯做,父母也不能心软。比如孩子是负责扫地的,如果他不去扫,地板就是脏的,正如妈妈不煮饭,一家人便会没有饭吃一样,从而让孩子明白,任何一个人在家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渐渐地可以让孩子明白,家中每一个成员都是重要的。

3.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长要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正确认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不是为了减轻成人的劳动,而是为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信心等良好品质。

4.要让孩子有参与家事的机会

孩子参与家事可以让他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分子,以身为一分子为责任与义务,增加对家庭的归属感,家长要让孩子有参与家事的机会,并多给予鼓励、赞美,使孩子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并从做家事中培养责任感及积极的人格。

12、以学习作借口,躲避父母让做的家务事

很多孩子身上有懒惰的毛病,父母一让他做家务,他就以学习等各种借口推托。对此,父母不应该纵容,应纠正孩子身上懒惰的恶习,培养孩子勤奋、热爱劳动的美德。

【引以为戒】

莹莹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学习成绩很好,在学校里,同学老师都很喜欢她。就是一个这样优秀的学生,在家里却是出奇地懒。放学回家后,什么事情也不做,吃完饭把碗一推,就到自己的屋里去了;换下来的衣服往水池旁一堆,从来不自己动手洗,有时连头发都是妈妈帮她梳。妈妈每次都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嘴上说:“知道了,知道了。”可依然我行我素。

又是一个周末,爸妈工作忙要加班。妈妈对莹莹说:“今天是星期天,你睡到很晚才起来,昨天说累不想扫地,现在精力充沛了吧?是不是帮忙做些家务呢?”

“妈妈,今天……我先吃完早餐吧。”莹莹晃着小脑袋说。

吃完了早餐,妈妈看她还没有要做家务的意思,就说:“莹莹,你不是吃完早餐要帮妈妈做点家务吗?”

“我这周作业很多,我要学习,这些事你们帮我做了吧。”莹莹振振有辞地说。妈妈真拿她没办法,因为她总拿学习做借口,躲避劳动。

【专家点评】

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而他们往往被长辈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由于从小在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和过分溺爱中长大,孩子从小便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于是便会有很多可笑的事情发生,孩子上学需要住校了,这时妈妈才发现,孩子自己连头发都不会梳,甚至连被子都不会叠。

其实,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就有懒惰的坏毛病。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会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总是跃跃欲试,例如扫地、洗碗等。可是在他们有参与劳动或有干新鲜事情的积极性时,往往是家长的某些想法和行为扼杀了孩子勤劳的特质。

一是家长们认为孩子还小,家务让孩子做不但会做不好,而且还会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于是,不但家务他们全部承包,甚至连梳头、洗衣服之类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他们也会一手代劳。

二是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这些家长们认为,今天的孩子是应该享福的一代,有些事情能代替孩子做就应尽量帮他做,等他长大了,这些事情就自然而然会做了。

就这样,孩子想劳动的积极性,一次次被有这样心理的父母打消,于是他们便会心安理得地认为,家务就是父母应该做的,父母伺候自己是应该的。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慢慢明白,父母不让自己做家务是出于对自己的爱,但懒惰的习惯已经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掉的事情。

【教子有方】

懒惰的孩子确实很让家长头疼,但要知道,懒孩子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寒,懒孩子的转变也非一时之功,要让孩子热爱劳动,家长要讲究方法方式。

1.要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要想让孩子热爱劳动,首先要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不要溺爱孩子,应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同时以社会生活实际、家庭生活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

2.任何时候都不要打击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当孩子表现出劳动的主动性时,做家长的切不可以泼冷水,而应以极高的热情鼓励孩子:“亮亮是个大孩子了,知道帮妈妈干活了。”、“小华真能干,洗的手绢真干净!”也许,由于孩子刚刚接触家务,手脚还不够灵活。常常会出麻烦。如桌子越擦越脏、地扫得乱七八糟等等。这时候,家长千万不可对孩子失去耐心和发脾气,如果那样,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很容易被打消。另外,家长还要耐心地教给孩子做事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3.多鼓励少指责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你自己想办法吧!”或者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或者严厉地责怪孩子无能,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本事,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在孩子的劳动过程中给予指导、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是比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父母也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3.学会“逼”孩子去劳动

当孩子不愿意劳动时,妈妈绝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参加劳动。如果孩子不愿听父母的话,就是不愿干活,怎么办呢?做家长的都必须学会“逼”孩子去劳动。因为一个不会劳动的孩子,会不断自我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幸福的。

实践证明,父母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让孩子做,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天20~40分钟,中学生每天30~50分钟为宜,具体可根据孩子的功课情况来调节。

另外,父母还要教育孩子,使其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不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彻底地对懒惰说“Bey—Bey”,再让他做家务时,他就不会找借口推脱了。

13、缺乏爱心,凡事只想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