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聊出来的企鹅帝国:马化腾与腾讯管理模式
4759600000008

第8章 互联网寒冬:腾讯一路高歌(3)

贵刊2001年8月20日C1版数字周刊上一篇《腾讯上演东施效颦》的报道,文章内容多有失实、歪曲、猜想之处,给腾讯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有见及此,腾讯对此篇报道尤其是报道中一系列失实之处表示高度关注。

此篇报道的作者在没有充分调查清楚相关业务的情况下妄加推测,未经求证,对腾讯相关人员采访后断章取义,曲解了腾讯公司的本意,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对读者造成了不小的误导。有见及此,腾讯公司本着对广大用户负责的态度,认为有必要澄清一些事实,将不实报道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腾讯公司也希望这篇报道不代表贵刊的最终态度,不会影响到腾讯公司和《精品购物指南》杂志社双方日后广阔的合作前景。

首先,必须对腾讯控制号码注册的行为有所理解,这一点腾讯工作人员曾经在电话采访中反复强调,但是很可惜作者没有本着对广大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曲解了腾讯公司的本意。腾讯公司本身是一家民营企业,公司的运营情况对腾讯而言必然是放在一家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每日超过八十万的新注册用户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重复、无效乃至恶意注册。参考过国外其他互联网即时通讯服务商的新注册用户数量指标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注册用户增长过快,是对免费资源的极大浪费。有见及此,腾讯才开始对注册用户的数量有所限制,把每日的放号量控制在二三十万左右。这个数字是经过充分的求证和比较之后的结果,是一个相当科学的数字,也是用户良性增长的一个指标。试想,在CNNIC报告中中国网民数量仅为2650万人的情况下,QQ每天新注册的用户超过80万,本身就难以让人置信。腾讯公司开辟诸如手机注册和拨打声讯台注册的服务,是为了给真正有需要的用户提供一个可行的渠道。可惜的是,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腾讯公司的苦衷,而把这种行为单纯地解释为腾讯公司为追求收入而做出的极端措施,从而做出了错误的理解和评价。腾讯公司对作者的这种行为表示深切遗憾。

其次,在涉及公司运营情况的敏感数据上,作者仅凭猜测和流言,对腾讯公司的实际收入数字做出了盲目预测和错误估计,对腾讯公司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造成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由于作者的臆测和偏见给腾讯公司以及合作伙伴造成的损失,是腾讯公司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再次,作者根据网上流传的一些不负责任的流言,对腾讯QQ的功能做出了诸如“好友个数限制在200个以内”的不实报道。对于这种明显不实的文字,腾讯公司不愿置评。

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目前的情况,负面宣传、不实报道不但不会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任何益处,相反,这样的举措会严重影响用户的心态,挑起对立,对中国互联网行业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建立带来根本上的损害。这种情况,对任何人都没有益处。相信贵刊能够本着客观负责的态度,从大局出发,认识到失实报道给广大读者和腾讯公司造成的损害;也相信贵刊能够充分理解腾讯公司的立场,化干戈为玉帛,从而给双方日后的合作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前景。腾讯公司非常希望和包括贵刊在内的广大媒体建立互信、互利的良好关系,利用腾讯公司的优势和资源,给合作双方创造一个共赢的合作局面,而不是像目前的情况,由于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衷心祝愿贵刊越办越好!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二零零一年八月二十日腾讯的反驳还是有理有据的,腾讯限制注册是因为有的网友一个人注册多个QQ号,确实占用了太多的资源,是对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并且腾讯也很克制,提出双方不要抱有成见,求得一个合作双赢的局面。腾讯的声明发表后,媒体方面也保持了克制,认识到有些地方确实是误解腾讯的初衷了。

至于腾讯与《精品购物指南》的关系也并没有因此恶化,2005年腾讯自己的门户网站做起来后,还曾经邀请《精品购物指南》的总编辑张书新来腾讯访谈。这也是一段佳话吧。

三、走出互联网寒冬:QQ的新起点

2001年算得上是腾讯公司的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一年开始腾讯已经盈利。互联网寒冬没有击垮腾讯,反而让腾讯成为市场的宠儿。

移动QQ:中国互联网第一桶金

在互联网寒冬中,各个互联网公司都在苦日子中煎熬,腾讯也是“灾难深重”。所以马化腾想尽办法给腾讯寻找收入,连QQ注册要收费这样的“馊主意”都尝试了。马化腾那个急啊!不过世界上的事总是很奇怪,有句古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马化腾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发财”机会的时候,机会却已经降临到他头上,并把腾讯和中国互联网砸了个措手不及。

2000年底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服务。所谓“移动梦网”就是中国移动向客户提供的移动数据业务的统一品牌,英文叫做Monternet,意思是“Mobile+I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多元化信息服务。

最初在推出“移动梦网”服务时,中国移动压根就没想过,这一创新性的手机互联网服务会挽救一批互联网公司,到2001年年底,已有500多家的无线应用服务提供商加入。为争夺这块仅短信领域每年就有10亿元人民币业务额的无线互联市场,新浪与搜狐捉对厮杀,腾讯QQ、华动的神通助理、掌门网、英斯克、灵通网等逐鹿中原。

而腾讯就是在这场逐鹿之战中崛起的,当然部分原因是腾讯对此早有准备,下手比别人快。2000年8月,许多门户网站还未从网络股泡沫破灭的灾难中清醒过来,腾讯公司就和广东移动草签了合作协议,使QQ用户能和广东地区的移动用户通过移动QQ和手机短信,随时随地实现信息互通。这就是现在流行的移动QQ,移动QQ是一种与手机绑定在一起的上网方式,可以让用户与网友聊QQ,做到了随时随地无线上网。

随着“移动梦网计划”的启动,移动QQ在众多的StreamProlessinyUnits即流处理器中脱颖而出。由于申请此项服务的手机用户不需上网即可随时随地与互联网上的QQ用户自由沟通,因而极大地延展了手机用户和QQ用户的沟通空间。移动QQ合理的设计、良好的易用性、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使这项服务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广大QQ用户和手机用户的青睐。在许多大城市“手机QQ”迅速成为一种新的沟通时尚,迅速引领国内通讯领域的新潮流。

在发现移动QQ迅速流行的征兆后,腾讯公司凭借其6500万的强大互联网注册用户群,大力拓展其移动QQ业务。从2001年开始,腾讯先后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十余个省市都相继推出了移动QQ业务。由此业务所带来的短信息量,其中仅广东一省每天即有50万条。移动QQ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移动梦网计划”中业务量最大的增值服务业务,一跃成为移动梦网的排头兵。

一时间,腾讯成了移动梦网的骨干。根据腾讯公司的运营报告,腾讯移动QQ仅2001年3月手机短信息发送总量就达3000万条,占整个“移动梦网计划”实施以来业务量的一半以上。而截至2001年7月上旬,腾讯移动QQ的用户数已达160万,在此前几个月通过腾讯移动QQ发出的短信数量约占了整个“移动梦网”短信数量的70%,7月上旬的移动QQ短信总数量超过了4000万条,以每条0.1元计,就是400万元人民币!因此仅到2001年7月,腾讯就实现了正现金流,到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

所以,在2001年8月一场由广东移动发起的“‘移动梦网’共同发展策略研讨会”上,在100多家活跃在“移动梦网”台前幕后的公司中,腾讯QQ的总经理马化腾和副总曾李青成了主角。

腾讯在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波淘金热中的的确确淘到了金,这让腾讯广受关注。在其他的互联网公司还在互联网寒冬中苦苦抵御寒冷的时候,腾讯已经有了上千万元的盈利。这是马化腾始料未及的,也是搜狐、新浪等其他中国互联网大公司所始料未及的。业内人士都相信,做互联网能发财,但是谁也没想到,互联网给大家带来第一桶金的竟然是小小的短信。

发财的机会居然蕴藏在“某男:今天忙啥了?某女:没忙什么,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点逛了一天的街。”“同学甲:快来上课,这节课老师要点名。同学乙:好,马上到。”之类的日常短信聊天中。

这让中国互联网人士大受刺激,大家再一次相信,真正的盈利就在前方,互联网寒冬一定会过去。马化腾与其他人一样,对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信心百倍!

及时醒悟:重开QQ免费注册

QQ注册要收费,始于2001年的互联网寒冬之中,那时候马化腾真是想尽一切办法赚钱过冬。哪知就是在2001年腾讯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的“移动QQ”业务,让腾讯赚到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桶金。2001年底,腾讯依靠“移动QQ”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

于是QQ号注册申请收费项目逐渐在腾讯的收入体系中变得可有可无了,腾讯在2002年依然实行申请QQ号要交两元的服务费的政策。这主要是想控制住随意申请QQ号的风气,因为往往一个网友有四五个QQ号,而且很少登录,这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资源,让腾讯感觉到不堪重负。

然而在这收费的两年中,有一个让腾讯始料未及的现象出现了。就是众多即时通讯领域的竞争对手,依靠腾讯注册QQ号收费的大好时机,开始攻城略地,蚕食腾讯的市场份额。形势虽然不算严重,但是趋势很可怕。众所周知,在互联网领域,谁采取免费的形式,谁就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将竞争对手挤垮。

例如同是IDG投资,与QQ有着亲属关系的朗玛UC,依靠领先的娱乐通讯平台概念,时尚个性的功能异军突起。从2002年9月UC正式推出,仅仅过了一年时间,朗玛UC就以15万人在线的业绩,高峰期每周一万人在线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张。

更让马化腾担忧的是,UC在发展方向上对QQ构成了直接的威胁。UC的用户群以年轻人和学生为主,这和QQ当年的发展道路是相似的。UC针对学生群体,推出了与IM结合的校友录,推出了好玩的场景聊天,又推出了公众聊天室。曾经到各大学聊天室亲自拉人的马化腾相当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随后QQ模仿UC推出了场景聊天,显然表示腾讯已经注意到朗玛UC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面对MSN、UC等即时通讯软件大潮汹涌的攻势,马化腾再也不能坐守QQ号收费的“蝇头小利”了。于是腾讯公司终于“觉醒”,高调宣布重新开放QQ号免费注册。

2003年8月底,腾讯重新开放了普通QQ号码免费注册。通过腾讯网站“免费注册普通QQ号码”入口进行注册的用户可以快速申请到新号码,不过,为了控制单个用户注册QQ号过多占用资源,腾讯也制定了相应的处置办法。

腾讯公布了一些比较苛刻的注册条款:为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免费注册的普通QQ号码,需遵守一些相应条款,如:用户申请QQ号码后,如果没有在3天内登录QQ客户端,或者前7天内登录次数少于3次的,或者60天内登录次数少于15次的,或者60天内连续15天没有登录的,或者该号码在60天内无好友的,系统将有权回收该号码。

对于腾讯的重新开放免费注册QQ号,广大用户非常拥护,但是对腾讯苛刻的注册条款,有些不满的声音。有人抱怨说:“这是我所见过的最苛刻、最不合理的注册条款。”也有人说:“放开申请本来是好事,可是腾讯以这种方式要挟用户,就太过分了。”面对用户的抱怨,腾讯公司表示,附加条款可能确实有不合适的地方,腾讯尊重用户的要求。经过研究,腾讯对条款做出适当的修改,去掉了这些苛刻的要求。

从此以后,腾讯QQ号注册就再也没有收过费。当然时不时还会有收费的谣言传播,但是马化腾已经再也不愿尝试QQ号注册收费这一“自杀性”的政策了。在注册收费的两年里,腾讯丢失了小部分市场,幸亏及时调整策略,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对于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而且随着QQ号免费注册的再次开放,从前那种愈演愈烈的QQ盗号的风气也得到了平息。既然QQ号可以随意注册,QQ号也不再是奇货可居的“贵重商品”了,黑客们也就没有了偷盗普通QQ号的激情(不过偷盗贵宾级QQ号的事情依然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