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建设真善美,破坏假恶丑
第五节时代需要“拜伦式的英雄”
——拜伦在英国议会的演讲
你们把这些人叫做贱民,放肆、无知而危险的贱民,你们认为似乎只有砍掉它的几个多余的脑袋才能制服这个“多头的妖魔”……
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在好多方面都有赖于这种贱民?这些贱民正是在你们的田地上耕作、在你们家里伺候,并且组成你们海军和陆军的人……但在这个时候,即成千成百陷入迷途而又惨遭不幸的同胞正在极端困苦与饥饿中挣扎的时候,你们那种远施于国外的仁慈,看来现在应该推及国内了。……抛开不谈新法案中显而易见的欠缺公道和完全不切实际,难道你们现有的法典中处死刑的条文还不够多么?……你们打算怎样实施这个新法案?你们能够把全郡都关到监狱里去么?你们是否要在每块土地上都装上绞刑架,像挂上稻草人那样绞死活人?既然你们一定要贯彻这项措施,你们是否准备十个人中必杀一个?是否要宣布该郡处于戒严状态,把周围各地都弄得人烟稀少、满目荒凉?这些措施,对饥饿待毙、走投无路的人民来说,又算得什么?难道那些快要饿死的,在你们的刺刀面前拼命的困苦到极点的人,会被你们的绞架吓退吗?当死成为一种解脱时,而看来这是你们所能给他们的唯一解脱,死能够迫使他们俯首听命吗?
【人物剪影】
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生于破落贵族家庭。1805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文学和历史,在剑桥大学期间,他很少去听课,却广泛地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1809年,拜伦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虽然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发言都和贵族针锋相对,鲜明地表示了他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1809~1911年,拜伦漫游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鼓舞,开始创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并刊登在《东方叙事诗》上,抨击英国当局,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1816年,由于英国贵族社会、教会、反动派等的恶毒攻击,拜伦永远地离开了英国。1817年拜伦发表诗剧《曼弗雷德》,表达他对知识界的愤恨和不满。此后拜伦旅居意大利,在此期间,他参加了意大利的激进组织烧炭党,并创作长诗《青铜时代》,鞭笞“神圣同盟”。意大利烧炭党的斗争被镇压后,拜伦于1823年亲赴希腊战场,并把变卖庄园所得款项和稿费积蓄全部拿出来支援了希腊的独立事业。在希腊解放战争期间,拜伦因操劳过度而受寒病倒,不幸去世。
拜伦是世界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和人生深深地影响了往后的时代,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言:“拜伦和许多其他著名人物一样,当做神话人物来看的他比真实的他重要。看做一个神话人物,特别在欧洲大陆上,他的重要性大极了。”
【读·品·悟】
本篇是拜伦在议会上的著名演说。他毫不掩饰地站在“机器破坏者”即饥寒交迫、奋起反抗的无产者一边,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虚伪与残暴,从中可以领略到“拜伦式英雄”的无穷魅力。
诚然,“拜伦式英雄”有他狭隘一面,他孤傲、狂热,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但熟悉拜伦诗歌的人定会为“拜伦式英雄”的激情而欢呼,为他那富有同情心、充满正义感的浪漫心魄所折服。所有被拜伦的诗歌和人生打动过的人,也禁不住扪心自问:“人间的正义究竟在哪里?”
当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个问题时,很多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正义在我的心里!”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曾说过:“既然正义满藏在我们心里!为什么不取出来呢?因为它没有优先权!在我们心里,第一个尖儿是自私,其余就是权威、势力、亲疏、情面,等等;等到这些角色一一演毕,才轮到我们可怜的正义。你想,时候已经晚了,它还有出台的机会么?没有!所以你要正义出台,你就得排除一切,让它做第一个尖儿。你得凭着它自己的名字叫它出台。你还得抖擞精神,准备一副好身手,因为它是初出台的角儿,捣乱的人必多,你得准备着打——不打不相识啊!打得站住了脚、携住了手,那时我们就能从容地瞻仰正义的面目了。”拜伦正是一位“瞻仰到正义面目”的人,他不仅激烈地为正义而战,而且从容地为正义而死。
“拜伦式英雄”放在这个时代或许有些过时,但他的影响却不减,因为每个地域,各个时代都在呼唤正义。只要有正义存在,这个世界就是精彩辉煌的。作为正义的维护者和支持者,我们要充满正义感,用行动去捍卫正义。
【链接】
真有血气的人,既不曲意求人重视,又不能忍受忽视。
——拜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