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轮式装甲车在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越野行驶性能较差,面对纵横交错的堑壕,显得无能为力。然而,轮式装甲车的发展,对于坦克的问世起到了直接而巨大的推动作用,吹响了坦克诞生的前奏曲。这些轮式装甲车现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履带的革命
1770年,英国人埃奇沃思发明了一种“可让任何马车行驶并跟马车一起移动的铁道或人工道路”,而且在英国获得了专利。他的办法是把若干木制板条连接成一根环状的链条,按一定的方式连续地移动,使一块板条或几块板条始终跟地面接触,他的目的是把马车重量在使用狭窄的车轮时能分散到更宽的地面上,使马车能在崎岖的或松软的地面上行驶。不过遗憾的是埃奇沃思的设计只停留在了图纸上。
一、履带的发明
美国发明家巴特尔于1888年获得一项履带的专利。1904年,霍尔特也获得一项非常实用的履带发明专利,并于1906年投入批量生产,用履带替换了原来的蒸汽拖拉机的后轮,于是出现了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这就是最早改制成坦克的那种拖拉机。
履带的发明,终于使大型的战车在松软和坑洼不平的地形中移动和作战成为了可能,解决了坦克诞生所需要的重要条件,为人们心中的陆战——“移动的堡垒”的诞生在技术上铺平了道路。
二、来自战场的灵感
1914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英国远征军在法国战场上向德国军队发动进攻。战场上堑壕纵横,碉堡林立,使得阵地防御战术日臻完善。德国军队凭借堑壕、铁丝网,用机枪向英国士兵疯狂扫射,英军和法军士兵成排成排地倒在血泊之中。
英国随军记者贝斯特·斯文顿目睹这一惨景,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位战地记者,他要求自己实事求是地报道自己看到的一切,可是连他自己都不敢多看他自己拍下的血腥与残酷的战场真实场面。10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现代战争的理念还没有成熟,步兵在数量上的优势至关重要的观念深入人心,各国都大规模地开始征兵,普遍的兵役制和改进了的铁路网,使大部分交战国能迅速动员职业军队身后的后备军。但是由于机枪和大炮的使用,使得步兵的伤亡极其巨大,而且士兵的训练很不科学,对战场的认识不足。士兵大部分是由社会底层劳动者构成的,“大都是文盲的部队,虽由勇敢的士兵组成,但他们由贵族和有钱人组成的军官团所受到的训练很差,那些人的战争知识,还局限于使用军刀和剑。”一位军事家曾感慨说。
在1915年英国历史学家伯纳德·佩尔斯访问前线时,一位士兵忧愁地说:“先生,你知道,我们除了士兵的胸膛外,没有武器。”对此,另一个士兵补充说:“先生,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法国的一位军官曾在回忆录中描写法军冲锋时的情景,他写道:“每当法国步兵前进,整个战线就立即完全被弹片所覆盖,倒霉的士兵像野兔般地被打倒。他们都很勇敢,不断冒着可怕的炮火冲锋前进,但毫无用处。没有一人能在向他们集中射击的炮火中活下来。军官们都是杰出的。他们走在部队前面大约18米,就像阅兵行进那样安详,但是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见一个人能前进46米以上而不被打倒的。”
斯文顿目睹英军士兵的巨大伤亡,心中非常痛苦,他曾经写信给一位朋友抒发这样的感情,从朋友的回信中,他偶然看到的一句话,激发了他的灵感,这位朋友在信中把我们前面讲到过的美国的“霍尔特”农用拖拉机描述为“能够像魔鬼一样爬行的美国机器”。这时,斯文顿突然想起科幻小说中关于“陆地战舰”的描写,于是突发奇想,能不能把牵引火炮的拖拉机改装成不怕枪弹、能够越野的“陆地战舰”,来对付德国人的堑壕、铁丝网和机枪呢?他决心把科幻小说中的假想变为现实。
于是,斯文顿火速赶回英国,向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郑重提出造“陆地战舰”的建议。
三、陆地战舰
但是,斯文顿的“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的建议一开始却遭到冷遇。当时英国陆军大臣齐吉纳认为斯文顿的建议是不可取的“戏言”,即使按照这个建议把“陆地战舰”造出来,也是“敌人炮兵绝好的靶子”。并且说它是“一个美妙的机械化玩具,但价值非常
有限”。
斯文顿的建议正面临着被扼杀在襁褓之中的危险,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却慧眼识珠。当时,英国海军航空队中活跃着一支装甲车部队。丘吉尔非常清楚装甲车在陆地作战中的作用。适逢当时英国海军正在独立研制装甲车。丘吉尔看到斯文顿的建议,如获至宝,随即向英国首相阿斯齐兹建议,为了打破战场上的胶着状态,必须研制一种周身包裹铠甲、不怕敌弹攻击、能驰骋于荒野地带的新武器。11
阿斯齐兹首相迅速批准了这一报告,开始责成陆军实施研制,而陆军研制却以失败告终。就在陆军试验失败的两天之后,海军就开始了“陆地战舰计划”,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斯文顿也参加了“陆地战舰”的秘密研制工作。
究竟把这个“陆地战舰”制造成什么样子?斯文顿和同事们颇费了一番心思。他们当时认为,这种新的陆地武器,也应该像海上巡洋舰那样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防护和良好的机动性能。委员们竟然依照海上巡洋舰的模样,设计出一种新式武器的蓝图。它长30米,宽24米,有四层楼那么高,装着三个直径达12米的支援并掩护进攻的步兵。
现在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时候了,在实践中检验坦克在集中使用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英国人选择的地点是坎布雷。1915年11月20日,在5个步兵师的支援下,埃雷斯率领378辆坦克作为进攻的先锋,以密集队形对绵延9.6公里坚固的兴登堡防线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坦克很快连续突破了四道壕沟障碍,推进纵深达6.5公里。英军在推进过程中缴获了100门火炮并俘虏了4000名敌军。更令人激动的是,取得如此的战果仅仅损失了1500人,按传统的作战方法,达到同样的推进速度将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并会付出将近40万士兵生命的惨重代价。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英国缺乏后备部队,无法继续扩大战果。11月30日,战役再度陷入僵局。尽管如此,由于坦克发挥了全部的潜能,从而确立了其在战场中的地位,避免了重蹈覆辙的命运,福乐与其坦克拥护者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承认。
法国装甲部队坎布雷战役激活了法国已经衰落的发展装甲部队的努力。1915年12月,受到灵感启发的少校埃斯帝恩,敦促法国陆军的高层指挥机构生产一种主要装备机枪或火炮的机动攻击车辆。他这一灵感也是从英国利用“霍尔特”拖拉机牵引重型火炮中得来的。1916年初,新组建的法国军需部采纳了埃斯帝恩的建议,向法国施耐德军火公司订购了400辆攻击战车,同年埃斯帝恩被提升为将军并担任火炮攻击战车部队的指挥官。然而,法国却依然忽视了英国所取得的成就,直到在战场上英国部队充分展示了其进攻能力时才有所改观。埃斯帝恩前往英国参观时,英国在坦克方面的成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建议生产较轻型的坦克,无论是施耐德型坦克还是稍后出现的圣·茶蒙德型坦克,都显得太过笨拙。在当时的实战条件下对它们进行的测试中,其表现非常令人失望,于是法国政府又向雷诺汽车公司购买了较轻型的坦克。
1917年4月16日,法国派遣了8个配有施耐德坦克的坦克连,为第五军在戴姆河畔的进攻行动提供支援。虽然敌军火炮与机枪给法军造成了严重伤亡,但是法国两个坦克连还是突破了德国的三条防线,10月23日在马尔麦松支援第六军进攻的施耐德型坦克表现得也相当出色,但是这种坦克因其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在随后的一年中被逐步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更轻型更具有机动性的雷诺FT-17型坦克。在1918年德国的夏季攻势中,100多辆雷诺FT-17型坦克都被用来阻止德军进攻巴黎,这一切都证明了此种坦克的价值。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