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的发展
从古代战车到现代坦克,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岁月悠悠,车轮滚滚,历史的巨轮不断前进……从古代战车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当代坦克装甲车的风貌。
车子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类的祖先早在5000年前就发明了车子,车子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克服了人力和距离上的障碍。有了车子,人类可以运送用肩背人扛不能运送的物品;有了车子,人类可以将物品运送到远方;有了马拉车子,人类第一次获得了超过人体力的机动性。
早在公元前3500年,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人就使用了由牛拉的车子。公元前3000年前后,已经在战争中使用了由驴拉的4轮车或2轮车。这种车子的车轮很小,又是实心车轮,行驶速度很低。
公元前3000年前后,在古埃及出现了马拉战车。这种马拉战车的车轮为辐条式,比实心车轮轻便得多,再加上是用马拉,使得它的机动性大大提高,迎来了古代战车称雄战场的黄金时代。这可以从现存的古埃及壁画和浮雕中得到
印证。
古代战车已具有现代战车的雏形。手持弓箭、身着铠甲的武士乘坐在马拉战车上,取得了比对手更强大的打击力、更灵活的机动性和一定的防护力。
在中国,华夏的始祖黄帝最先使用了车子,据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黄帝,又名轩辕氏,和车有着密切的关系。到了夏代之初,黄帝的后代奚仲成为夏代的“车正”(管理车辆的官员)。他对原始的车子进行了改造,使车子的性能显著提高,更加轻便,跑得更快。后人认为他是车的鼻祖。
夏代的战车还没有出土文物和文献可资佐证。而商代战车则有出土文物可作证实。197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发掘出一处完整的车马坑,战马的遗骸和车子的轮廓清晰可见,为我们研究古代战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见证。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造的象形字中,许多有关战争的字都和“车”有关。如“军”字,在《说文·车部》中解释为“军,兵车也”。在《玉篇》和《广韵》中,则有“阵,旅也”,“阵,列也”之称。把战车按一定意图排列起来,叫军阵,足见古代战车和古代战争有多么密切的关系。
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就有许多关于车战的论述。“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形象地描述了车轮滚滚、战马嘶鸣、尘土飞扬的壮观的战争场面。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一次著名的车战,即牧野之战。当时正值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杀老臣比干,宠爱妃妲己,制炮烙施酷刑,建鹿台以淫乐,朝歌(商朝国都)内外怨声载道,商朝统治岌岌可危。周武王姬发在吕望(姜子牙)的辅佐下,趁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之际,亲率战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直向朝歌进发。周军和商军交战于牧野(今河南省境内)。周军的战车机动性强,势不可挡,再加上商军中的奴隶纷纷倒戈,商军迅速溃败。
纣王见大势已去,登鹿台****,商朝灭亡。
到了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已经拥有战车4000乘以上。柏举之战中,吴军和楚、秦军交战双方出动的战车在2000辆以上,足见车战规模之大。
将车辆用于战争,是战争史上的一大进步,是社会发展进入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必然结果,在战争史上竖起一座高大的里程碑。
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由兴到衰的发展历程一样,随着弓箭射程的增大,机动作战速度的提高,“人高马大”的古代战车显得极不适应,作战时成为主要的袭击对象。曾经驰骋疆场、如排山倒海之势的战车,遭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而适应性强、在各种地形上都能机动的步兵和骑兵则取而代之,它们主宰冷兵器时代的战场达几千年之久。成吉斯汗的骑兵,剽悍的沙俄哥萨克骑兵,在广袤的欧亚大陆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直到近代,步枪、机枪、火炮、坦克的出现,才使骑兵逐步退出了战争舞台。
从公元5世纪到19世纪初,是西方的中世纪和产业革命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到清代中叶。在这14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古代战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近代战车还没有问世。战车和车战,处于一个“休眠时期”。其间,仍不乏将各种战车用于战场的实例,也不乏构思奇特的战车方案。除中国古代使用的楼车、攻城车外,欧洲的一些发明家所设想的战车也很有特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于1484年构思的战车像个大草帽。而1588年意大利人拉·梅里所画的水陆两用战车,可算是两栖车辆的最初设想。1855年,英国人J.科恩所设计的战车,则像一个大头盔,具有全面的装甲防护,以蒸汽机为动力。
这些设想的战车,最终均未能用于实战。但它们对近代战车的出现,起到推动和启迪作用,预示着近代战车战场称王时代的来临已为期不远。
二、轮式装甲车的出现
历史的车轮进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战争早已进入热兵器时代。枪炮技术的发展,对交战双方武器的火力、机动、防护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枪炮的远距离杀伤作用,要求部队在战场上的机动速度大大提高,于是,一批机动作战车辆应运而生。
在坦克诞生之前,有一段轮式战斗车辆盛行时期。最先出现的是机动火力车,随后才出现了轮式装甲车。这些车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仍然活跃在欧洲战场上,其间经历了20多年。
19世纪末,在英国和美国出现了几种将机枪装在机动车辆上的机动火力车。它是在小型轮式车辆上装上机枪而成,有的还有简单的防护。尽管十分简陋,但它是在近代工业的基础上,将火力、机动、防护集于一身的初步尝试。
最早出现的机动火力车是美国人R.P.戴维德松于1889年发明的。这是一种4轮机动车辆,4名乘员背靠背坐在车上,但只在前部装一挺机枪,并有简单的护板起防护的作用。
1898年,英国人F.R.西姆斯发明的机动巡逻车只有一名机枪手,装一挺马克西姆机枪,由一台小型戴姆勒发动机驱动。机枪手的前方有一块防盾,起简单的防护作用。从侧面看,这种机动巡逻车很像自行车,甚至连辐条的数目也和当今的自行车接近。其自重肯定要比美国人的机动火力车轻得多。
这两种机动火力车是否用于实战,尚不清楚。但是,在摩托车上装上机枪的机动火力车,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应用。
20世纪初,一些国家研制成功轮式装甲车,有的已经用于实战。
轮式装甲车是汽车、内燃机、装甲、枪炮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轮式装甲车与机动火力车相比,在火力、机动、防护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下面几种典型的早期轮式装甲车就可窥见一斑。
(1)英国西姆斯装甲车
它是世界上第一种车体全面覆盖钢板装甲的重型装甲车,是英国人西姆斯于1902年研制成功的,由英国维克斯公司制造。它看上去像一只带轮子的船只,称为“战斗机动车”。这种装甲车装1台11.7千瓦的戴姆勒汽油机,前后各装一挺机枪,车速可达14千米/小时。
这种装甲车前后都可以发射火力,具有全面的装甲防护,但它形体较大,横向稳定性差,观察不便,行动部分采用链传动,可靠性差,因而最终未被采用。
(2)意大利比安奇装甲车
1913年意大利的都灵兵工厂利用菲亚特卡车底盘制成比安奇装甲车,全车质量3.1吨,乘员3~4人,装1~2挺机枪,1挺装在机枪塔内,有的车还在车后装1挺机枪。发动机功率为22千瓦。这种装甲车的生产数量相对较大。在此之前研制的菲亚特装甲车于1912年用于意土战争,这是装甲战车首次用于战争。
意大利的“兰西”1ZM轮式装甲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用也很广泛,其战斗总质量为4.2吨,有6名乘员,装2挺8毫米机枪,发动机功率为51.4千瓦,公路行驶速度达到67千米/时,它是一种机动性相当好的轮式装甲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