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古代八大兵书:刘伯温兵书
4660900000030

第30章 三十知战

【原文】

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1),所守者固。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战国,魏与赵攻韩(2),韩告急于齐。齐用田忌(3)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4)闻之,去韩而归魏。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5)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6)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骑兵,倍道兼行(7)逐之。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砍木下。涓追至,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

【注释】

(1)所备者专:指有充分准备。

(2)魏与赵攻韩:公元前340年,魏与赵进攻韩国,韩向齐求救,齐派田忌和军师孙膑救援,为马陵之战的直接起因。

(3)田忌:一作“田期”、“田思期”,战国初齐将。曾率兵先后于桂陵、马陵大败魏军。

(4)庞涓:战国时魏将。早年与孙膑同学兵法。魏惠王时任将军,罗织孙膑罪行,施以膑刑(削掉膝盖骨)。后率兵攻韩,为孙膑所破,自杀而死。

(5)三晋:春秋末年,晋国的韩、魏、赵三家分晋,成为韩、魏、赵三国,故称三家为三晋。这里是指魏与赵。

(6)蹶:挫败。

(7)倍道兼行:兼程赶路。

【译文】

举兵攻伐敌人,必先得知战场的一切情况。在军队到达的那天,让敌人也如期到来,在这种情况下和敌人作战,一定会取得胜利。因为得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和时间,准备工作必定齐全,而防守必然坚固。兵书上说:“知道战斗的地点和时间,就可以在千里之外与敌人会战。”

战国时,魏国与赵国联合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国派大将田忌领兵前往救援,齐军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将庞涓得知,赶紧离开韩国,领兵回到魏国。田忌的军师孙膑建议:“三晋之兵向来强悍猛勇,看不起齐国,认为齐军很胆小。善于作战的将领应该因势利导夺取胜利。《孙子兵书》说:‘每天赶100里路去争利,可能令主将挫败;赶50里去争利,可能只有一半的部队到达。’按这个道理,让齐军进入魏国之后,第一天可设10万个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个灶,第三天减为2万个灶。”田忌采纳了这个建议。庞涓率领军队追赶齐军,一连走了三天,看到齐军的炊灶逐渐减少,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才进入我国三天,兵力就减少了一半多。”于是丢下步兵,只带精锐部队,加倍兼程追赶齐军。孙膑推算庞涓的行军路线及速度,料定庞涓当夜会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都是险阻之地,可以埋伏人马。于是派人砍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在上面写下:“庞涓死在这棵树下”。再命令齐军善于射箭的上万名弓弩手埋伏在路的两旁。当晚庞涓到达马陵,看见大树露白的地方写着字,便令人点上火把照看,还没等他看完上面的字,埋伏在两旁的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乱成一团。庞涓知道自己走投无路,便拔剑自杀而死。

【心得】

本篇强调掌握作战地点和作战时间的重要性。在出兵之前必须分析敌人的动向,预先知道作战地点,同时调动敌人按照我方预计的时间、地点前来作战,如此便可掌握战场的主控权,从而战胜敌人。

《孙子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使敌人按照我方预计的时间、地点行动,必须先摸清敌人的特点。孙膑之所以能计算出敌人的行军路线和时间,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对手有充分的了解。他非常清楚庞涓骄傲轻敌、急于求胜的弱点,于是采用减灶示弱、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把魏军引向了地形险阻、易于设伏的马陵道,精确地计算出敌军进入伏击圈的时间。经过这样精心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之后,齐军就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控权。也正因如此,孙膑才能在预计的时间和地点,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歼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