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实用对联精选
4638400000002

第2章 对联知识

■ 对联的由来

最早的对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文学家刘孝绰与其妹刘令娴所做。刘孝绰罢官不出,在其门上题道:“闲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他的三妹刘令娴也做一联:“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

刘氏兄妹所作之联,声韵和谐,讲究对仗,而且题于门上,堪称是中国最早的对联。

我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与对联有着很大的关系。诗与对联乃“一体两用”,即整篇(首)称“诗”,摘出对偶句来单独使用称“联”。集诗句联,则是文人雅士平时交往的一种最简单的方式。

在唐代,对联被称为楹帖或对句。

对联,从最初的单一形式——春联,发展到现在,产生了数十种类型。它作为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手段,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 春联的由来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后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民间在春节悬挂春联已非常普遍。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就是对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但在宋代,桃符已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访,以观赏春联为乐,还亲自题写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

经明太祖提倡,书写、张贴春联成为人们的习俗。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把题写春联当成文雅之事,乐此不疲。

入清以后,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后来,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春联的风俗。

春联的种类很多,较特殊者,有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 对联的横批

横批,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又称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

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练(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比如“良缘喜结”、“花好月圆”、“佳偶天成”等,就是一些常用的婚联横批。

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

总之,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

■ 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对联(上下联)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

至于横批的书写方式是左起还是右起,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依传统,在与竖写的上下联相配时,应是右起;但由于现代汉语的横写格式是左起,因此,现在也有人用左起。

在张贴对联时,也要注意: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这个格式不能任意改变。

■ 对联的艺术技巧

嵌字。

该手法是把某些自成系统的字分别嵌入相关的成分里,使对联意中有意。如:

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大相左

藩臣独误国,进不敢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有何曾

这副对联乃曾国藩与左宗棠戏做,上联含左宗棠(字季高),下联含曾国藩。

再如悼秋瑾女侠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哉,瑾其可怀

谐音。

该手法是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

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

有幸不须媒

再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

怜子心中苦

离儿腹内酸

切意。

该手法是使内容与特定的事物或特别的规定相切合。

例如:

有客如擒虎

无钱请退之

这副对联系宋时一客人某年除夕为京口韩香所做。擒虎,指隋朝大将韩擒虎;退之,指唐朝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上下联均切韩姓。

再如: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回文。

该手法指对联的上下两句首尾循环,或单联的首尾循环。

例如:

情亲由得意

得意由情亲

再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两兼。

该手法是让一个字既属前词,又可同后面的字直接组词连讲。

例如: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这副对联中,“李东阳”是人名,用他的“阳”字同后面的“气”组成“阳气”(春光),则他的上联的意思是:李树东边春光暖。“柳下惠”也是人名,用他的“惠”字同后面的“风”字组成“惠风”(和风),下联的意思就变成了:柳树下面微风和。

顶针。

该手法让前一句末尾一字去做后一句的开头。例如:

天心阁,阁飞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流洲不流

这副对联中的“阁”、“鸽”、“洲”、“舟”就采取了顶针手法。

反复。

该手法是有层次地反复描写一事一物或强调一个论点,包括意思的反复和用字的反复。它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材料反复说明观点,因而不同于一般的重复。

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

这是间隔反复,还有一种叠字连珠,例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可以看出,凡是上联出现反复、叠字的地方,下联也必须在相应的地方对应,否则就要失对。

用典。

该手法是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

例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

《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容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得却自然、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人,理解起来也没有问题。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