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法家眼中的三十六计
4630200000035

第35章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外在现象与现实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类本身的观察能力,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产生感受与认知。现实世界包含现象与本质两部分,而我们对事物的了解程度跟自身能力有关,同时也与事物内在本质的隐藏层次有关。越是难以察觉,其实本质越是简单,只是中间环节过多。现象即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我们通常第一眼就可以看到的轮廓。由于外在现象与内部本质之间不一定一致,有一些变化的可能性存在,因此需要判断。在兵家思想里面存在虚实,即具体地点的兵力强弱。在注解的孙子兵法里面讲过兵家的一个概念“兵行诡道”,这句话不是说兵家奸诈,而是表示兵家充满变化。当我们人为控制一个事物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控制对外信息发布。当我们观察的事物不是自然环境,而是人为的军事力量的时候,这其中即增加了判断本质的难度。当我们的观察对象是具体的军事力量,就涉及到关于双方实力大小的了解。在战场获胜的首要因素是拥有相对优势,知己知彼是必须要完成的步骤。通常的做法是虚弱的部队假装强大,而实力强大的部队装作虚弱。前者的目的是震慑对手,后者的目的是引诱对方进攻。那么在虚弱的部队也表现出极端虚弱现象的时候,其即具备迷惑对手的条件。因为其外在现象代表故意引诱对方部队进攻,这反而引起对方部队将领的疑惑。

空城计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首先具有一个范围空间,可以隐藏兵力。并且该范围空间具备围困能力,即在边缘区域有可以阻隔的技术手段。因为这意味着攻击一方的部队在进攻的过程当中存在被围困、分割的风险。这也正是进攻一方将领有所顾虑之处。

同时空城计能够成功需要两个条件:对方部队兵力不是非常充足;虚实之间存在变化。因为对方部队兵力不是非常充足,所以无法承担部分兵力损失的结果。当我们转换角色,从进攻一方的位置来看待空城计的时候将面对一个怎样的局面?采取军事行动的命令已经被执行,部队进入到对方势力范围。面对对方一个军事据点,表面看来对方的防御等级非常之低,但是隐隐约约好像又有一些部队潜伏其中。此时此刻我们如何抉择?小股侦察部队的打探很可能被对方消灭,而无法返回有价值的信息。全部兵力投入,也许进入对方早已布置好的陷阱。大规模部队的优势在于数量,但是当大规模部队被围困的时候,数量优势将意味着损耗巨大。单凭这一点,对方不必强攻,只需围困一段时间,就足以使我方部队崩溃。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具备足够数量的兵力,可以派遣一支中等数量的部队进入对方区域一探虚实。对方采用空城计,则一举拿下城池。对方有伏兵在其中,我方后续部队有足够实力接应。但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支进攻部队的兵力有限。聚集在一起还是一支实力比较强悍的部队,可是无法承担分割的风险。兵家思想精华之一,即是敌分我一。使用策略将对方部队分割成为几支规模更小的兵力,同时我方部队聚集在一起获得具体战场的相对优势。然后逐步消灭对方各个小股部队,削弱对方实力。正因为我们通常无法分散兵力一探虚实,才造成空城计能够起到现实作用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点是虚实变化。虚与实之间存在互换,在某一处具体地点的虚实变化往往是一段时间内的某种持续状态。“虚”代表实力不足,“实”代表兵力充沛。一处兵力不足,但援军正在途中,那么“虚”就只是一段时间的状态,并且稍后会发生改变。“虚”这种现实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在对方将领犹豫不决的时刻,局部局势正在发生变化,一方正在由虚转实。那么“虚”时的空城计即为迷惑对手、拖延时间的一种手段。并且如果我方后续部队兵力强大,我们甚至可以诱敌进入城池,而后待大股部队到达后将其围困。

区域控制是由点位控制与辐射范围所构成,我们不需要在所有点位都部署兵力的一个基础条件是移动速度。如果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控制区域的任何位置,那么我们的应变能力即是威慑能力。“虚与实”是在区域范围内永远存在的现象,但是当“虚与实”之间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互换,那么“虚与实”之间就没有太大差别。对于我们的对手而言,所有位置都是“实”。但如果我们因此而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那么我们就忽视其中还存在的变化。区域控制的应变能力永远存在极限范畴,调动兵力是有数量极限。而各种数据的极限就是我们应变能力的范围极限。超出我们的极限范围,即是无法控制的盲区。既然存在极限范围,那么对手就会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扰乱我方部署,甚至迫使我们不断调动兵力,并因此在局势动态变化当中找到防御裂痕所在。

策略性博弈往往在实战之前就早已决定胜负,策划能力即是制定计策与后续行动展开的执行能力的结合。没有完美无缺的部署,静态不是战争,动态才为现实。虚实永远存在,部署决定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