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晨窗集
4608500000008

第8章 尘世杂俎(杂文卷)(7)

然而生活中还有些竞争和拼搏给人的感觉总像吞了苍蝇般的讴歌不起来。譬如为了那么一笔巨款而不惜性命跳高楼,其得奖者的形象与大河高峡漂流或攀登世界屋脊或峭崖陡壁者相比,未免要灰暗、苍白。记得儿时看过比赛吃猪肉的,上山下乡时见过“打食赌”——比赛吃饼干的,如今都成了生活的笑料。谁知,在人们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且日趋高尚的今天,竟然还有这种庸俗丑陋之事!有一则《3瓶啤酒+1分6秒9=9999元》的文章,说的是在某市首届啤酒饮酒大赛上,一选手以1分6秒9喝下了3瓶啤酒而荣膺金奖,拿走9999元奖金。然而与此相伴的镜头是,不少选手当着数千观众的面喝到一半就满口喷酒,有的当场呕吐,一片狼藉。更有多数选手痛苦不堪,丑态百出,有的挺着透湿、凸胀的肚子,两眸凝重望着瓶子发呆。而观众席上哄笑声、喝彩声不绝于耳,够刺激的了!

然而,能够光怪这些为拿9999元而拼老命喝,直喝得迷迷瞪瞪,凸腹呕吐,狼藉不堪者吗?追根溯源,使人很容易想到这玩艺儿的发明者和主办者。为了让自己的啤酒“走向××”,为了轰动效应,为了别开生面,为了寻求“够刺激的”,为了那可观的“门票收入”,哪管你凸腹呕吐、迷迷瞪瞪、狼藉出丑?倘若这“饮酒大赛”饮出了“呜呼哀哉”之类的事来,这主办者的责任恐怕是“吃不了,兜着走”的。如果说不法分子是“谋财害命”,而这等庸俗丑陋的恶作剧无疑是“耗财害命”。

说老实话,时至如今,“大赛”实在太多了。而在五花八门的“大赛”中,还有没有像“某市首届饮酒大赛”这样丢人现眼,俗不可耐,丑不可睹的呢?难说。

(1994.1)

妒嫉痛苦论

记得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里那位头颅和两眼都大得出奇的阿狗,当你的成绩下降或不如他时,他就兴高采烈地与你亲热、玩耍;相反,如果你的成绩优异或超过他,他就昂首板脸瞪眼不理你,还在你的背后叽叽喳喳说你这也不行,那也不是之类的坏话。过去,常为此莫名其妙,长大后才明白,这叫妒嫉。

妒嫉的感觉就好像吸鸦片,越吸越让你成瘾,嗜吸且一刻也离不开。倘若离开,“烟瘾”的痛苦会将你折磨得半死不活。

然而,我说妒嫉未必都轻松,都满足。而恰恰相反,它是一种痛苦——人家胜于他强于他,就心如刀割。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妒嫉是一种病,病人往往是“痛苦中枢”受到强烈刺激而出现胃口差,情绪低,胸闷郁,肌肉松弛,外周血管收缩乃至“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凶此应及时对病者付诸医治。不难设想一个人一生如果陷于妒嫉,一生就要受尽其“病魔”之折磨,“为妒消得人憔悴”,最后会落得个胃肠病,心血管疾患或什么病来的。

妒嫉不但“不得好活”,往往还“不得好死”。易卜生剧本《海达·高布乐》中的将门之女海达,因往日的浪荡情人劳夫博格的“浪子回头”变好了,重新振作奋发,写成许多文学作品而在心头燃起了熊熊妒火,于是设计相害,巧让劳夫博格自杀。无奈后来真相大白,其恶行被丈夫及世人所不齿,绝望之中掏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以自毁。《西阳杂俎》中载,晋人刘伯玉的妻子,因丈夫夸赞《洛神赋》中的洛神很美,便妒心大发,一怒之下,投水而死。临死前还恨恨然:“君何得以水神美而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妒嫉,会毁灭他人,然而却往往先毁灭自己。

妒嫉,是人的一种不幸。人家出类拔萃,不钦敬三分,奋力追赶也罢,偏要将自己身心折磨不得好活,不得好死,何苦呢?“好”归人家,痛苦和倒霉归自己。从事这种“痛苦的事业”者,恐怕未必如蠢猪吧!

(1991.4)

“缺陷”与“缺德”

人群中常出有生理缺陷者:瘸腿的、瞎眼的、塌鼻的、秃头的……“生理缺陷”虽是有之“不完”、“不足”,但也未必都为此自悲。法律并没有规定缺陷者为“劣等公民”,瘸腿者可以“立德”,瞎眼者可以“立功”,塌鼻者也可以“立言”。

然而世界上往往有这么一类人士养成这么一种癖好:将瘸腿、瞎眼式的生理缺陷者视为“劣等公民”,将人家的缺陷当做笑料谈资,以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阿Q正传》中那群“闲人”便是一例。记得小时,老家的阿七常常管南村四公叫“独眼龙”(四公天生一只眼睛);将面部经常性“抽筋”的三伯叫“歪嘴公”(抽筋时嘴歪口水流),那时觉得煞是有趣儿,也跟着叫。长大后才晓得这码事儿实在是一种缺德之举,要不得。

小孩子诮骂他人生理缺陷虽为“缺德”,然毕竟情有可原,小孩子总是“年幼不更事,打屁股才长大”的。而倘若知书识礼,满口“之乎者也”的君子也持之此道,那就不妙了。史书上确实也载有士子文人失之此道的。南北朝有个叫王伟的文人,投靠南梁叛将侯景。一次,为侯撰写讨伐湘东王萧绎的檄文,檄文中有这么两句:“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萧绎)一目(萧白幼瞎了一只眼),宁为赤县所归?”以优美的文笔来攻讦人家的生理缺陷,这在人类文明史上实属罕见。

不过,攻讦诮骂取笑他人缺陷,“过瘾”是“过瘾”了,然而其后果往往不妙。那阿七为四公的儿孙们痛打不说也罢,单表王伟这小子,后来却因侯景败而落入萧绎之手,萧本想饶恕他,但想那檄文之中的那两句,怒从中生,下令给此公下了如此酷刑:“使以钉钉其舌于柱,刿其肠。仇人脔其肉,倪而视之,至骨方刑之……”后人评说此事为“恶有恶报”。

人,当有这么一种品德,“以心比心”。自己觉得痛苦的勿加于人。世界上有哪一位瞎眼的愿意听到人呼之“独眼龙”?又有哪一位秃顶者喜欢人叫他“×秃头”?难怪那个满头癞疮疤而又好胜好强的阿Q一听到“光”呀,“灯”呀、“亮”呀的字眼便怒目圆睁。记得念大学时一位身高只有1.5米的同窗每当听到背后有吱吱喳喳说其矮时,手里操有什么就甩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向人家砸过去!

人出现“缺陷”,已是一痛苦事,对人的缺陷攻讦、诮骂和取笑,无异于在人家旧刀痕上添一道新伤,这对于他人之人格乃是一种莫大之辱。这种人虽然生理上没缺陷,然而心灵上是莫大的“缺德”,而“缺德”比起缺陷者来说还要可悲。那道理也简单不过:生理缺陷者,毕竟还是人;而心理缺陷者,则离“人”相去甚远了。

(1989.13)

阿Q阔了以后

阿Q真的阔了。除了镇长难当外,该有的都有了:彩电、雪柜、洗衣机、音响、空调、电话、冷暖健身浴池、米黄色小别墅、奔驰车……当然,老婆更早已有了,不过不是吴妈,而是脚比吴妈至少小三倍的摩登女郎。

沧海桑田。昔日衣衫褴褛睡土谷祠的阿Q,已是一位身着华衣,腰缠万贯、十万贯的个体专业户了。

阿Q之阔,得感谢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让他时来运转。刚承包时种二十亩地,便像先前那样“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赤着身子去干(注意:这回并非无衣穿,也不是睡土谷祠)终有好收成。有了人民币,便可“调整产业结构”去从工经商,于是乎搞运输做建筑,如今已是位前呼后拥的董事长。真是天时地利加人和,“运来了,山都挡不住”。

人一阔,脸就变。谁说的?鬼晓得,反正是永恒的真理。

阿Q阔了以后,首先想到的是要雪先前“不配姓赵”和被揪打磕响头的奇耻大辱。然赵太爷及闲人们早已作古,今时又不兴伍子胥式的鞭尸。在报纸、电视上声明恢复姓赵又太庸俗小气。于是想起了摆阔。摆阔胜于平反。于是给某个大作家五万十万什么的,要他好歹写部“阿Q奋斗记”什么的在报刊上吹吹;或设筵宴X席请本埠父母官及报社、电台、电视台记者们,开个“阿Q新闻发布会”,参加者还当有本埠之父老,赵太爷、丁举人的后裔们,还有小D、王胡的子孙们(可惜吴妈和小尼姑也已作古)通统都请来,让他们看看俺今日之阿Q。

阿Q阔了后的第二件事就是讲究美的享受。首先是食的考究。喝应是“千红一窟”,饮当是“万艳同杯”,吃要是“半江沉月”。其次是睡,今时的“席梦思”已不算高档,且来一张先前乾隆式的龙床过过瘾。再就是“精神文明”,并非要看《红楼梦》、《天鹅湖》,也不乐于鱼虫花鸟棋琴书画古玩,喜欢是黑灯下美人儿的细腰大腿以及与美人儿细腰大腿有关的风流声色。这还算俗的,与同行到酒家作乐,喝人头马不要杯,每人身后一个妙龄陪酒女郎,女郎的手心就是酒杯,那才棒哩!阿Q想,阔了就得像个阔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阿Q阔了后的第三件事便是以“阔”养“阔”,首先得更新观念,更新手法请“官”吃饭。有时可上山珍海味龙肝凤胆,有时干脆来别开生面的:或一大碗汤中漂浮着用大面额美元叠成的小船、或一盘菜中放着闪闪生辉的金戒指,吃不得而任你拿。其次还得学会“踏门”和“掉包”。“踏门”便是常踏主管的“爷们”之门,要“踏”得巧踏得顺理成章;“掉包”,就是善在爷们的门下“掉”下红“包”、黄“包”、大“包”、小“包”或什么“包”。如此这般,“投资项目”打足了“基础”,“阔人”也就做稳了。

“今天是我阿Q的世界。”阿Q得意洋洋。是的,今时是我阿Q,再也不是先前那个满头癞疮疤,赤膊抓虱子蜷睡于土谷祠的不配姓赵的阿Q,也不是被闲人们揪住辫乎猛碰响头便叫“打虫豸,好不好”,解痛后又到酒店买醉酣睡的阿Q,更不是见了吴妈就想“该有个女人”,捏小尼姑脸颊而聊以安慰的“断子绝孙”的阿Q!

阿Q阔了,阔得潇洒风光人皆刮目。鲁迅先生专为阿Q立的“正传”似又有了续篇。然而在九泉之下的先生若有知,怕又要扬起那冷峻的剑眉……

(1989.2)

看戏乎,看肉乎

记得十几年前,不少上了点年纪的人为电影电视上出现女人裸体袒露的“见肉的镜头”而大惊小怪。一位大伯面对脱得差不多光了的一对恋人在海里游泳嬉戏拥抱接吻的镜头,不由“哼”了一声赶紧闭上了眼睛。

现在,一切都坦然了。裸的禁区早被冲破,“肉镜头”不再简单地归入“秽”的一类。裸有裸的艺术,“肉”有“肉”的美观,这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明。前几年京华举办的********展览,轰动华夏,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裸”的禁区既然突破,于是乎这玩艺便也驰骋开来。少女在浴室中似裸非裸的朦胧的“肉镜头”,光脱脱的男士和“三点式”女士扭在一块的“肉镜头”便多了起来。盖因在电视高度发达,人们观念高度追新的今天,电影的卖座率往往降低,而场场爆满或卖座率达60%以上者,大多属于有袒胸露臂性感妩媚的女郎出现的爱情****或生活****。正是这些“看肉的戏”培养了一批“看肉迷”非性感不过瘾,非“肉戏”不入座,没有那么几个美人儿脱得半裸、****什么的劲镜头,干脆上舞厅玩卡拉OK或搓他几圈麻将。

“看肉”惯了难免要出现“看肉”之奇观。某话剧团在某一县城演出名剧《情人》,剧院门口卖剧情说明书的人差点被揍一顿。个中之原因在于,“说明书上明明印着裸体女人,为啥演出时没有?”“骗我们啊,不许卖,不许卖!”怒吼加拳头,卖说明书的只好落荒而逃。南海边上有一个小城,邀请方在《情人》大幅剧照的女主角丰满的胸膛上贴了一张白纸,上书曰:“儿童不宜”,令许多“肉迷”之士怀着热切心情前往观看。谁知事与愿违,有人便向台上扔香蕉皮饮料罐壳,还有人跑到台上去坐在剧场中那张床上不肯下来。这等“看戏”之意不在“戏”的大爆发顿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出现这等“看戏乎,看肉乎”之奇观,当然不是无缘无故。想来是咱们某些摩登文明透了顶的观戏先生,其审美情趣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偏斜和失衡,惟“裸”是乐,惟“肉”作美,非“裸”非“肉”不看,以满足那俗不可耐的性情需求和刺激;再就是咱们有些编电影、电视、戏剧什么的,为迎合某些先生的低级趣味,一味向“裸”化、“肉”化倾斜,不是突出“露蓬蓬”的性感,就是追求一览无余的吻戏之类的“劲镜头”;或以“肉”呀、“裸”呀作诱饵,只要观众来买票,哪管个中“裸”与“肉”兑不兑现。如此以“裸”招客,以“肉”取宠,能不挨一顿拳头和饮料罐砸乎?

其实,要消除这等俗得要笑掉牙的“看肉”奇观也并不难:咱们买票看戏的、做戏的、张贴广告的或卖戏情说明书的都要高尚一些。

(1993.4)

孝子·美名·丧财

有次回老家,但闻村南管弦阵阵鼓乐喧天,一问邻里,方知儿时好友今时的万元大户正在为其母治丧,其场面壮观,气派超人,光宴席开了七八十桌,亲朋好友男女老少直吃了三天,灵堂中置灵柩五天,请了道士数名,吹鼓手十多人,吹吹打打几昼夜,这“孝子”还在哀乐缭绕中披麻戴孝,送葬时,三辆面包车五辆小轿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招摇过市,一路上放鞭炮,燃黄烟,点冥币……

中国人素讲“孝道”,“孝悌乃忠义之本”,而咱们的国人又多是“孝子”。为父母治丧,寄托子女哀思,缅怀其德,以尽孝道,当然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传统美德。然而,像我友那样披麻戴孝,大杀三牲,广宴亲朋则未免有点滑稽。鼓乐喧天,管弦齐鸣,觥筹交错,分明喜气冲天,哪有半点儿“哀”味?更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平日里虐待父母者,往往办起丧事来最积极最煞有介事,气派超人,借此以获“孝子”之美名。

铺张排场,当然是受人“嘀咕”。然而更多的还是那“贴耳朵”的嘀咕声:“这回人家可要发丧财啦。你看,七八十桌酒就是七八百人,每人少说收五十,不就三四万了。还有厅堂内外置的那些糕饼挽联布料什么的呢……”

“发丧财”一语,听得心头震惊。常听人说发什么财,可“发丧财”还是头一回。世界上确有打着圣洁高尚的旗号捞名获利的,今时这“做孝子”的我友,不就实实在在地捞了一回“美名”,获了一场大利么?倘若九泉之下的老母得知这不肖之子用自己的亡灵来捞美名,大发“丧财”,该会如何感叹呀!

富了,发了,“物质文明”上去了,而“精神文明”却如何了呢?我不由为我友感到悲哀……

(1991.8)

另一种文盲

在电视还是稀物之年头,隔壁的孙二婆,常携孙儿过来看电视。一次,电视放出一部故事片,因未能看其片头,便敬问二婆是何名?答曰:“刚才电视上有一大群字,我不识得,反正是打日本鬼的哩。”电视虽看得“过瘾”,可孙二婆看不懂电视片名且乐也陶陶的样子,却引起我的遐想。

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命运是相当悲惨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百姓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斗大的字认不上两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文盲者众多并不足为怪,二婆这样的文盲,在旧社会又何止千万!二婆文盲,毕竟是旧社会所造。二婆在文盲的可悲之中毕竟倒还有劳动人民勤劳、俭仆、诚实的可敬一面;而真正值得怜悯的倒是另一种“文盲”。有些后生晚辈,也曾有过几年“寒窗”,字也识得几大箩筐,于是就成天价泡于“扑克”、“骨牌”、“麻将”、“迪斯科”中难以自己。又说“读书”罢,便觉新奇,往往是“济公”的故事背个滚瓜烂熟,琼瑶的书说得“滴水不漏”,可就不知道《阿Q正传》的作者;能道出传记中某影星的双眼皮有几毫米厚,却不晓得圆周率“兀”如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