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透视股市投机
4584600000008

第8章 股票市场价格的形成与变动(1)

§§§第一节股票市场价格的形成与变动机制

一、普通商品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我们知道,在普通商品市场,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我们可以按照下述思路来理解市场中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决定市场价格的机制。

(一)需求与需求曲线

经济学中所说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能够并愿意购买。也就是说,消费者要形成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仅仅有对这种商品的需要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支付能力和购买意愿。

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意愿取决于从该商品中所得到的欲望的满足程度与得到该商品必须支付的价格之比较,前者经济学称之为效用。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消费者才会有购买意愿。

随着消费者购买并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需要满足程度的增量是递减的,这叫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意味着,如果某消费者需要某种商品,那么他愿意为购买的不同排序的此商品而支付的价格也是递减的,比如,某消费者口渴需要喝饮料,第一杯饮料给他带来的满足程度最高,他愿意为此支付10元,第二杯,第三杯,第四杯给他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量逐渐下降,他愿意支付的价格分别为9元,6元,1元,以此类推。这样,在坐标上横坐标表示消费者从第一件开始他购买商品的次序,纵坐标表示不同购买排序的商品给他带来的边际效用的增加或者说他愿意为之支付的最高价格。我们将坐标图中的各点连接起来便形成了该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该曲线反映了:1.不同排序购买的商品给该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情况。2.该消费者愿意为不同排序购买的商品支付的价格的边际递减情况。3.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该消费者对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情况。

市场需求是由所有个人需求构成的,对某种商品的所有个人需求的总和就构成了该商品的市场需求。在坐标图上,将所有消费者对不同排序的该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加以排序,然后加以标注并用曲线连接起来,就成为市场需求曲线。如图3-1所示。该曲线反映了:1.不同价格水平下市场对该商品的需求量。2.对应不同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市场最终形成的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在图3-2中,我们假定供给量是固定的,则供给曲线为一跳垂直线,该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对应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结论是: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2.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结论是: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股票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是否与普通商品市场相同?是否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路来解释股价的形成呢?

二、股票持有意愿与股票需求曲线

与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用于消费不同,股市的参与者持有股票的动机比较复杂:有些是以投资为目的,是为了分享所投资企业的长期盈利或者长期发展成果;有些则是以投机为目的,是为了低买高卖以获取差价。不管持有股票的动机如何,我们用持有意愿这个概念表示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对某个股票愿意持有的程度,用他为购买(持有)这个股票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表示。市场参与者对某个股票的持有意愿取决于其对该股未来给他带来投资或者投机回报的预期,风险评估以及他对于回报预期和风险评估的心理效用评价。其中投资(投机)回报预期与持有意愿是正相关的;由于大多数人是具有回避风险心理倾向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风险评估与持有意愿是负相关的;对于回报预期和风险评估的心理效用评估指的是该回报预期和风险评估给个体带来的心理满足程度或者说满意度,在这方面是因人而异的,这取决于个体的期望回报率(这跟资金成本或者资金机会成本有关)以及个体对风险的心理偏好以及承受能力。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持有数量的增加,市场参与者对某只股票的持有意愿是边际递减的,也就是说他愿意为下一个股票支付的最高价格是逐渐下降的。原因在于:1.个人资金能力所限。随着持有规模的提高,资金成本是边际提高的。最初是他自有资金,然后是低息借来的,再然后就是高息借来的。2.随着持有规模的提高,整体风险的提高,他的风险承受能力是边际递减的。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最初规模的损失只是意味着生活质量的降低,再大规模的损失则意味着生活的困难,更大规模的损失则意味着倾家荡产。3.随着持有规模的提高,预期回报的边际效用会递减。尤其是当超过其理想的回报规模后,预期回报的边际效用递减会越发明显。

我们用某个体某一时刻为购买(持有)某个股票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来表示其对这个股票的持有意愿,这里面暗含着一个假设,即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对股票价格都是喜低厌高的,同普通商品市场一样,只有当对某个股票的持有意愿高于其价格的时候,人们才愿意购买或者持有。那事实是否如此呢?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该假设无疑是成立的,投资者购买股票就是购买了未来一定的预期投资回报和风险,对于同样的未来预期投资回报与风险评估,当然支付的价格越低对投资者越有利。而对于投机者而言,情况似乎有点复杂。很多人会想到一些反例,比如说很多投机者是喜欢追高的,某只股票涨势越猛他越倾向于购买和持有,这种现象似乎在说明投机者愿不愿意持有某只购票似乎与股价无关,或者说对某个股票的持有意愿不能用股价的高低来衡量。事实上,很多投机者的追高是由于基本面、技术面及心理面的某些变化导致其对投机回报预期提高以及风险预期降低,从而对该股的持有意愿上升。而在基本面、技术面及心理面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投机者同样也是喜低厌高的,喜低厌高其实同样也是所有投机者的“本性”。因为智商正常的投机者都知道高抛低吸是其获得收益的基本途径,只有吸的低,抛的高,才能赚到大钱。而且很多投机者都有过高位买入被套以及低位割肉错失行情的痛苦教训。总之,股市中投机行为的反复总结和强化,使得喜低厌高这个最基本最朴素的理念和心理倾向会深入到每个投机者的骨子里。而很多投机者之所以会在实践中产生相反的行为,不是由于该理念和心理倾向失效,而是因为其通过对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观察和思考,最终产生的判断和预期远远抵消该理念和心理倾向所致。

这样,同普通商品市场一样,股票市场的个人需求指的是某市场参与者对某只股票能够而且愿意购买,或者说其对一定数量的某只股票有支付能力,而且每个股票的持有意愿均大于股票价格。在坐标图上,将个人对同一只股票不同排序的股票按照持有意愿的高低,分别加以标注并且连成曲线,就形成了个人对该只股票的个人需求曲线。股票市场的对某只股票的市场需求是由所有市场参与者的个人需求加总而成,或者重复个人需求曲线的制作过程:将股市中所有参与者对某只股票不同排序的股票的持有意愿统一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加以排序,然后分别标注在坐标上,再用曲线加以连接,便形成了市场对该只股票的市场需求曲线,如图3-3所示。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斜率为负,同样符合普通商品市场的需求定理:在某一时刻不考虑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变动的情况下,股票的需求量随着股价的下降而增加,随着股价的上升而减少。

考虑到交易费用以及某些操作策略(比如全进全出)的存在,对于具体某位投机者而言,其个人需求曲线可能不是平滑的,而是阶梯状,如图3-4所示。而对于汇总了大量市场参与者的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则会比较规则和平滑,市场参与者越多,个人需求曲线的偶然性和不规则对市场需求曲线的平滑度和规则性影响越小。

市场需求曲线除了向右下方倾斜之外,还会表现出下凹的特征,或者说曲线切线斜率绝对值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而下降。对此可以这么来解释:对某只股票的需求中既有投资需求,又有投机需求,在横坐标上越是靠左的需求越倾向于投机需求,越是靠右的需求越倾向于投资需求,而一般说来投资需求比投机需求对价格更加敏感,因此越是靠右的需求对价格越是敏感,单位价格的下降导致的需求量的增加越多,曲线切线斜率绝对值越小。

三、股票价格的形成

股票的供给量即市场中可以流通的股票的数量,或者说流通股的存量。就短期而言,股票的供给量是固定的常数,因此对应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就中长期而言,由于新股上市,增发配股等原因,供给量是可以变动的,这种变动一般不是连续的,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一次性移动(左移或者右移)。

就某一时刻而言,股票的供给曲线是既定的,为图3-5中的曲线S,需求曲线也是既定的,为曲线D,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价格即此刻股票的市场价格。此价格既是股票的均衡价格,又是股票的实际价格,因为现代电子交易系统使得所有的交易者几乎每一时刻都面临着共同的买单和卖单显示,面对着共同的价格显示,股票交易信息的公开和高效率使得股票的每一时刻的均衡价格就是市场公开显示的实际价格。

股票与普通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是相通的,都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这种价格形成机制所暗含的另一特点就是:价格的形成过程类似于一个拍卖的过程,即将总供给量中的每一个股票(每一件商品)逐一进行拍卖,出价最高者得之。在这个过程中拍卖价格会逐渐降低,等到最后的那个股票(商品)的拍卖价格即是该股票(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实际上就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与拍卖过程不同的是每只股票的某一时刻只有一个市场价格(没有前面的高于均衡价格的拍卖高价)。我们将市场价格形成过程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由此进一步理解市场交易的另一层含义:市场交易的结果会使得股票(普通商品也同样)总是被持有意愿最高的那些需求所拥有,是总量等于总供给量的持有意愿最高的那些需求中的最低持有意愿决定了股票的价格。当有只股票被炒到了你很难相信的天价的时候,你应该知道:有与该股流通盘相等数量的对该股的需求所对应的持有意愿是大于等于股价的,不管股价涨得多么离谱,总是有人愿意持有的,否则股价也不会涨上来。同时你也应该相信:有更多人跟你同样在关注着该股,却望而却步。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股票的价格,二者的移动都会导致股价的变化,如图3-6所示。在需求曲线不动的情况下,由于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向倾斜的,所以随着供给量的增加(供给曲线右移),股价会下跌,随着供给量的减少(供给曲线左移),股价会上升。由于需求曲线切线斜率的绝对值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而减小,所以原本供给量越小的情况下股价对供给量的增加越敏感,原本供给量越大的情况下股价对供给量的增加越不敏感。

股票的供给量短期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股价的短期变动主要是来自于需求曲线的变动。

四、需求曲线的变动与股价的变动

股票市场的需求不同于普通商品市场的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随着股市参与者心理活动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变动,包括形状的变动和位置的移动。在普通商品市场,需求和需求曲线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动,比如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商品未来的预期价格、其他相关产品未来的预期价格,等等。而在股市,需求的变动幅度更大,速度更快,尤其是在投机盛行的股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动作为技术面的因素会引起需求和需求曲线的变动,而需求曲线的变动同时又会引起价格的变动。

当我们看到盘面上股价在不断地变动的时候,应该想到,股价变动的背后实际上是对股票需求(需求曲线)的变动,而对股票需求的变动则来自于市场参与者心理的变动,比如对后市的预期和判断时而乐观时而悲观的变动。市场参与者心理的变动则是由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相关信息对其心理影响的结果,而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信息对市场参与者心理的影响方式和结果则取决于市场参与者以往形成的有关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市场变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经验,表现为头脑中的模式、定势、思维定势等。

以上所述股价变动背后的形成逻辑可以用以下模型加以概括:

通过过去的学习不断形成模式和定势——通过感知和思维形成对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知觉和判断——运用定势和思维定势进行思维形成对后市的判断——形成投机策略——股票持有意愿的变动——需求曲线的变动——市场价格的变化。

该模型中前四个阶段在上一章中已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投机者对后市的判断和预期影响其对操作策略的选择,二者共同决定其对股票的持有意愿的变动,进而导致市场需求(需求曲线)的变动和价格的变动。对于某市场个体而言,这种变动有时候不是连续的而是突变的,表现为需求曲线非连续性的变化,例如突然的升高或降低,或者形状的变化。而对于整个市场而言,这种变动则大多数情况下是连续性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逐渐地移动或者形状变化。在供给曲线固定不动的情况下,需求曲线的上移会导致股价上升,下移则导致股价的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