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拉马克的代表作《动物学哲学》问世了,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提出了被后人称为“拉马克学说”的动物进化学说。他大胆地提出:人类起源于高级猿类,以后环境的变化,使猿直立行走,才变成了人类现在的“两手类”。他提出了动物器官在没有达到发育限度前,使用得越是频繁,越能得到加强、发展,并增大起来;反之,某一器官不常使用,就会削弱和衰退,其能力亦逐渐减弱,甚至器官完全退化,这就是著名的“用进废退”法则。拉马克的第二法则是“获得性遗传”,即在自然环境影响下,这种“用进废退”的变异能通过繁殖而遗传给下一代个体。在著名的长颈鹿例子中,拉马克是这么解释长颈鹿的长颈由来的:长颈鹿的祖先经常伸长了脖子去吃树高处的叶子,脖子受到了锻炼,变长了(用进废退),而这一点可以遗传并得到加强,因此其后代就要比父母的脖子长一些(获得性遗传),经过一代又一代,长颈鹿脖子就越来越长。除了长颈鹿的例子外,拉马克认为鲸和鸟类没有牙齿,是它们吃东西时不加咀嚼就咽下去的结果。
由于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说与宗教的教义相违背,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对。在学术界,一些保守势力贬低拉马克的研究成果,对他进行围攻。以居维叶为首的物种不变论者与拉马克展开了一场生物史上的大争论。居维叶提出:按照拉马克的理论,各种类型的动物之间应该有些过渡类型,才能说明生物逐渐变化的过程。但在拉马克那个时代,古生物化石的研究还很零散,拿不出多少证据来证实生物变化这个学说。而且由于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拉马克在说明进化原因时,把环境对于生物体的直接作用以及获得性状遗传给后代的过程过于简单化了,成为缺乏科学依据的一种推论,并错误地认为生物天生具有向上发展的趋向,以及动物的意志和欲望也在进化中发生作用。所以争论的最后结果是当时的人们没有接受拉马克的思想,居维叶的物种不变理论继续统治生物界。
面对这些反对声,拉马克没有被压倒,依旧顽强地进行着研究和写作。由于长期使用显微镜,用眼过度,他的双眼终于什么也看不到了,病魔也缠上了这位老人。他把女儿叫来,开始口述他那超越时代的生物学思想,让她一字一句记录下来。他的又一部伟大著作——《无脊椎动物自然史》的第6卷后半部分和整个第7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
1829年12月18日,拉马克逝世了,终年85岁。80年后,在纪念拉马克的名著《动物学哲学》出版100周年之际,巴黎植物园为拉马克建立了纪念碑,让人们永远缅怀这位伟大的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
1859年,也就是拉马克去世整整30年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人们公认,拉马克为达尔文的科学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他的《动物学哲学》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被认为是现代进化论思想的两大源泉。
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英国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上市当天就全部卖完了。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的作者是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查理·达尔文。
达尔文1809年2月生于英国希罗普郡。当达尔文还是一名似乎很平庸的中学生的时候,他更像一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他的父亲有一次指责他说:“你除了打猎、玩狗、抓老鼠,别的什么都不管,你将会是你自己和整个家庭的耻辱。”为了让达尔文尽快走上正轨,在达尔文16岁那年,他父亲让他提前两年从寄宿学校退学,和哥哥一起去了爱丁堡大学学医。爱丁堡大学有当时英国最好的医学院,达尔文的祖父、父亲都曾在那里学习,后来也都成了名医。达尔文父亲指望达尔文能延续家族传统。可惜,达尔文对医学毫无兴趣,他更喜欢帮助大学博物馆采集植物标本,跟随动物学教授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两年之后,达尔文的父亲终于明白无法让儿子继承衣钵,于是就让达尔文进了剑桥大学学神学。但达尔文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自学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上。热心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并梦想能有机会到热带地区做博物学研究。没想到这个机会很快来了。这一年的8月,他从威尔士考察回来,收到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亨斯楼给他的一封信,让他赶快申请当“贝格尔号”的博物学家。当时英国海军计划派“贝格尔号”到南美海域考察,制作海图。“贝格尔号”船长担心旅途寂寞因此他希望旅途中能有一名博物学家做伴。就是凭着这个偶然的机会,达尔文自费搭船,开始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事业之旅。
“贝格尔号”于1831年12月27日扬帆起航,绕地球一圈。在这次历时5年的旅程中,达尔文沿途考察地质、植物和动物,采集了无数标本运回英国,还未回国就已在科学界出了名。一次,在阿根廷中部东海岸附近的一个小平原的断层中,达尔文发现了许多古代陆生动物的化石,经过3小时的挖掘,他终于挖出了一块巨大的动物头骨。一年后,达尔文再度来到这里,又发掘出更多的巨大的动物化石。他初步鉴定后又将化石寄回英国。经英国动物学家欧文甄别,化石中有4件是距今约3000万年的树獭科动物化石,与现在仍然生活在南美的树獭相似,是一种贫齿目的四足兽。从化石看,这种动物的骨质外壳像现代动物犰狳的背甲。还有一种巨大的箭齿兽化石,身体各部分与现代几种动物极为相似,它有象的躯干,兔的牙齿,海牛的眼、鼻、耳。达尔文对此十分惊诧:“现代的几个彼此分得很清楚的目。竟能在箭齿兽的身体构造的各个不同部位上互相混合在一起,这是一件多么使人奇怪的事情。”于是,达尔文对《圣经》上说的一切生物都是由上帝一次创造出来的说法有了怀疑。他开始探究地球上新的生物第一次出现和演化的问题,这是一个一切秘密当中的秘密。此时,达尔文头脑中已归纳了许多问题,他在南美的大量调查和观察逐渐奠定了进化论的基础。
1836年10月2日,达尔文结束旅行回到了家乡。这5年的见识,让达尔文从一名正统的基督徒变成了无神论者。此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思考生物的起源问题,一面又深入实践,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生命只有一个祖先,因为生命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细胞的开端;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而来的,生物在进化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进行着自然选择;人类的悠久家史并不比猪、狗“高贵”多少,人类也是起源于“某些原始细胞”,后来逐渐进化,变成了鱼、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再经过进化才变成了类人猿和今天的人类。后来,达尔文又完成了第二部巨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和严谨的科学论断,进一步阐述他的进化论观点,提出物种的变异和遗传、生物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重要论点。
《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成为了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由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如今,《物种起源》所提及的许多观点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有句名言:“如果你没有决心把一件事做到底,那你一开始就不应该做它。”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用22年时间完成《物种起源》这部伟大著作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是无法轻易获得的,在做每一件事之前,你都应该深刻地问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
华莱士对进化论的贡献
我们知道,《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经典著作,这是他根据自己在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编著的。其实,就在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的时候,一位比他小14岁的年轻人也曾走过了和达尔文相似的科学考察之路并提出了同样的结论,他就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华莱士。
华莱士1823年生于英国的威尔士蒙默斯郡乌斯克,由于家境贫困,华莱士没有进过大学,中学毕业即跟随哥哥从事土地测量和建筑工作,这使他较早较多地直接涉足自然界。1848年4月,华莱士和昆虫学家贝茨乘船去南美亚马逊河和里奥·内格罗河流域一带进行科学考察,研究热带地区的自然史。在为期4年的考察中,华莱士历尽艰险搜集了很多标本和资料。但在归来途中,所乘轮船不幸起火,沉没于大西洋中,华莱士险些丧命,资料、标本丧失殆尽。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华莱士于1853年写成了《亚马逊河和里奥·内格罗河流域巡礼》一书,详尽地记录描述了亚马逊河、里奥·内格罗河流域的气候、地理风貌以及生物的物种、形态和生活。
1854年华莱士又去马来西亚群岛进行第二次长期的科学考察,进行动植物标本的采集,探究火山、浅海、岛屿的成因及彼此间的关系,钻研各个岛上特有物种的来源和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为了研究物种是怎样变化的,在这次长达3年的考察中,华莱士前后共行走两万多公里,收集了12万多件标本。1855年,华莱士写成了《控制新种出现的规律》一文,提出了解释物种灭绝、产生、更替和进化的见解。
在考察期间,华莱士不幸患了间歇热,但他仍然没有放松对所研究问题的思考。在一次发病时,华莱士忽然受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曾经讲到的战争、疾病、饥荒、灾难是使人口数目保持大致不变的因素的启发,悟出了生物自然选择可以作为其进化机制,于是华莱士立即带病整理资料写作,于1858年2月完成了《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一文,总结出了生物“适应”、“变异”、“生存竞争”等重要规律。
华莱士读过达尔文的《一个植物学家的航行日记》,也和达尔文有过几次通信,讨论交流研究心得,不过两人都没有提及他们各自的独立研究并正在写作的著作的具体内容。《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一文完成后,华莱士把它寄给了达尔文,以征求达尔文的意见。当时,达尔文通过科学考察研究生物进化已有20多年,正在着手整理堆积如山的资料。达尔文惊奇地发现,在华莱士寄来的论文中,关于物种进化的观点竟和他不谋而合,惊人的相同。后来,华莱士的这篇论文与达尔文在1844年起草的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论文摘要在1858年7月1日的林奈学会上宣读,并于同年发表于《林奈学会报》上。这就是著名的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联合论文”,它奠定了科学进化论的基础。此后,达尔文加快了工作步伐,经过13个多月的紧张整理写作,终于完成了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
在有关人类起源的问题上,华莱士持有与达尔文不同的观点。华莱士认为,人类大脑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进化的性质;随着智力及文化的进步,器质性器官的形态特化和变异就不再发生了。华莱士还认识到,人与类人猿在智能方面的差距比达尔文所承认的要大得多;被达尔文看做是人与类人猿之间过渡的原始部落里的野蛮人,其固有的意识能力与文明人实际上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上,华莱士完全是正确的。
华莱士是位谦逊质朴的科学家。《物种起源》问世后,华莱士认真阅读了这本著作,认为达尔文的见解深刻透彻,于是他积极地帮助达尔文宣传生物进化理论,还创造出了“达尔文主义”这一名词。
除了提出进化论思想之外,华莱士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对动物的地理分布的研究和修正。从1854年到1862年的几年间,华莱士在马来群岛研究岛屿上的动物时,发现在龙目海峡两侧的龙目岛和巴厘岛,望加锡海峡两侧的苏拉威西岛和加里曼丹岛的动物区系有很大差异,海峡以西的巴厘岛和加里曼丹岛上的动物是典型的东洋界动物,海峡以东则出现一些西边无法见到的袋貂、葵花鹦鹉等澳洲界物种,同时物种也比西边贫乏。这条分界线后来被命名为华莱士线,代表澳洲界动物的最西界。由于创立了物种的产生和变化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关联而一致的理论,华莱士被推崇为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只求付出,不图回报,一切从利人出发,能设身处地地谅解、忍让他人,只有这样的博大和包容,才能在人世间架起友谊的桥梁。达尔文和华莱士的友谊固然可贵,而他们宽广的胸怀和谦虚的品格更让人崇敬。
哈根贝克和他的动物园
德国汉堡有一个欧洲最大的私人动物园——哈根贝克动物园。来自世界各地的360个种类共2500种动物生活在54个自由活动的饲养区内。这里是汉堡市重要的观光景点及儿童天堂,其原因是园里的动物不是待在栅栏里面,而是与游人之间只隔着一条壕沟。设计这种壕沟的正是这个动物园的创始人——德国驯兽师卡尔·哈根贝克。
哈根贝克是一位动物商人的儿子,1866年他继承父业,为动物园和马戏团搜集动物。哈根贝克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他后来成了驯兽师,为马戏表演训练动物并组建了自己的马戏团。他把动物原生地的不同的人文背景一起融合到动物表演当中,让拉普兰人和驯鹿一起表演,让因纽特人和北极熊共同演出。19世纪晚期,哈根贝克带着他的野生动物在欧洲巡回展出。1878年,仅在柏林就有62000多人次观看了他在当地动物园举办的巡回马戏表演。1904年,哈根贝克的马戏团还参加了世界博览会。
成功并未让哈根贝克满足,他仍在不断摸索展示动物的新方法,为了训好动物,他在世界各地的巡回表演过程中,对动物行为学作了认真研究。1907年,哈根贝克着手在德国汉堡附近建立一个动物园。当时,动物园已经出现了几十年时间,为了让人们更近距离地观察,动物被分门别类地单独关在狭小的笼子里,当时流行的户外兽栏和兽笼给动物一种身陷重围的感觉,也让它们暴露于雨雪风霜之下,但能方便让更多人在任何角度欣赏它们。饲养员对动物的照顾非常简单。那时的动物笼舍就像一间洗手间,非常方便用水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