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方面,党项人在内迁前尚处于原始宗教信仰的自然崇拜阶段。内迁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生活日趋复杂化,认为万物皆有神灵主宰,又笃信鬼神。对鬼神的崇拜反映了党项社会的进步与对自然界认识的逐步深化。党项内迁后居住的河西地区,佛教的流传已有深厚的基础,当地的汉、藏、回鹘、契丹等民族也多是佛教信徒。党项族人民历尽迁徙、战乱之苦,饱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之害,因此很容易接受佛教的教义作为精神寄托。党项贵族也正好利用佛教作为统治和麻痹人民的工具。佛教是西夏时党项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国家专设有管理佛教与僧人的机构。
女真部落:人人擅长骑射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女真这一名称出现于10世纪初,至公元1635年(清天聪九年)清太宗皇太极以“满洲”族称诏告中外,女真部落在历史舞台上的活动长达700余年。大体说来,其间经历了发展(辽代)、兴盛(金朝)、衰弱(元至明初)和再度兴起(明中叶以后)四个时期。在这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女真人经过艰难奋斗和顽强拼搏,使一个被契丹贵族分而治之的部落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金王朝的建立,既大大推动了女真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在巩固祖国北部统一、发展北方社会经济、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形成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于女真部落的族源,主源是黑水靺鞨,但也与先秦时的肃慎、汉至晋时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至唐初的靺鞨也有渊源关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女真部落融合或同化了不少他族人,形成了生女真和熟女真等数支。金亡后的女真人,大多被同化于汉族。另外,有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大约有100万人在元代仍保持女真旧俗。到了明代,被中原人分别称之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
女真人的部落组织直至公元1114年金太祖阿骨打将生女真内原有氏族制下行军时的猛安谋克确定为固定组织前还存在。此后,随着金国的军事胜利,各支女真部落迅速归附阿骨打,皆被编为猛安谋克,其他部落组织即为猛安谋克组织逐渐代替。猛克谋克是女真人创建的一种社会组织,脱胎于原始氏族制下的集体狩猎组织,起初虽以军事需要发展为军事组织,但其成员平时在部落内仍从事狩猎、捕鱼劳动,只是一遇战争,青壮年才应征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联盟根据各部部落酋长率领出征人数的多寡分别称之为猛安或谋克。谋克组织出现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而猛安组织开始出现时尽管尚受血缘关系的影响,但它是一种以地域为特征的组织。
公元1115年元月,阿骨打建国称帝,标志着生女真部落社会奴隶制的正式确立。为适应奴隶制国家的需要,于是年七月将存在于生女真大军事联盟下的都孛堇、国相、孛堇议事会,改组为参主朝政、共议国事的最高权力机构——勃极烈制度。它保有古老联盟议事会制度的痕迹,以合议制形式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虽是一种辅佐皇帝的政治制度,但皇帝的权力受到诸勃极烈的牵制。这一制度施行了20年,中经太宗,至熙宗时才被废除。
与史相符的神话传说
女真部落有很多的神话传说,比如,女真完颜部认为他们的始祖母是天上的九天女,一日,她和众姐妹到长白山天池去洗澡,偶然和一个从外地到此打鱼的小伙子渔郎相遇,二人相悦而结为夫妇。他们为了逃避天帝的惩罚,离开长白山,逃向黑龙江边,找了一处靠山临水的地方,以山洞为家,从此,他们以捕鱼,采果为生。
九天女心灵手巧,她用鱼刺当针,缝制鱼和兽皮衣,会用石头磨成石刀、石斧作工具。她们在一次火灾中,发现被火烧死的野兽肉,吃起来很香,由此不仅学会了保存天然火,用火烤食鱼兽,还知用火取暧和烧火防止野兽的侵害。就这样,一来二去,九天女生了一男一女。
在一个草绿花红,鸟兽繁生的日子,渔郎又去河边打鱼,突然被一群赤身露体的野女人抢去,留在身边不放,逼着渔郎和每个女人交欢。后来九天女找到了她们,大家合好生活在一起,渔郎终因交欢过渡,不久病死。
渔郎死后,众野女也都生了孩子,人口骤然增多,这支人兴旺起来,就形成部落。这些人就是生女真完颜部最早的祖先。部落形成后,九天女就领导她们捕鱼、打猎,教大家缝衣服,领大家磨制石刀、石斧,又带领人们用草木搭盖鸟窝似的房子居住,大家共同劳动,相依度日。
此后,在《女真获犬》、《千里驹》、《巧获神鹰》等传说中,描写九天女带领这群人,在辗转游牧中,由于和其他部落的不断接触,逐渐懂得并学会应用黄犬、千里驹、海东青等从事渔猎。此外,九天女还在实践中发明了鹿哨,使猎获物日渐增多。
在游猎中,九天女还借助黄犬、海东青的神力,在黑龙江口以北,战胜了具有三头六臂的妖怪,使她们的威望远近闻名。由此,又引来一些其它游群中的女人,加入了她们的行列,完颜部就是这样日渐发展兴旺起来。由于九天女聪明智慧,神勇无比,人们都崇奉她为“活神仙”,共同叫她“女真”。传说历史上的女真人,就是从这时叫起的。
这些追忆远古祖先生活情景的传说,虽然是经过了后人的复制,混入了后世的某些观念,但透过故事所传说的,她们以采集、捕鱼,游牧为生,过着穴居野处的群居生活,她们使用磨制的石器从事生产、抵御敌人,把一切发明创造,皆归于女首领,到处所见多是女人,以及男女相遇,即可交合等现象,仍可从中依稀看出:以九天女为首的这一支母系氏族群体,还残存着某些原始游群后期生活的痕迹。在这一群体内部,在两性关系上,似乎还遗留有每个男人属于每个女人,每个女人同样也都属于每个男人的原始杂婚的遗迹。这些是远古祖先实际生活所构成的遗留,在后世子孙脑海中,打下的某些朦胧烙印的再现。
人们对诸如此类的传说,也许不无怀疑,生女真本出自黑水靺鞨,在唐时隶属渤海国,是一个比较强盛的部族,且据考古资料证明,此时各部都已进入父系社会,那么九天女这一支怎么还处于原始母系社会阶段呢?如若考察一下东北古代各族的实际生活状况,也不难理解,简言之,就是各部发展的不平衡性所造成的。她们或因历史的原因,或因特殊的地理条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而长期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的阶段。
据《神仙点化》等故事说,九天女的儿女们长大之后,终日形影不离,相互间自配夫妻,所生的孩子都是痴傻笨呆的,人们都对他们又喜爱又痛心,尤其九天女,为此十分愁苦,担心部落兴盛不起来。当九天女终日为痴傻的子孙而忧心忡忡之时,被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所识破,并为她指明解救之法。隔了三年,当九天女60岁时,突然有一天,山崩地裂,风雨大作,滔滔的洪水,将九天女的子孙们全部淹没。完颜部经过这场劫难之后,年迈力衰的九天女,孤苦地坐在山坡上,望着洪水,黯然神伤。但就在完颜部面临灭绝之时,九天女再次在神仙点化下,绝处逢生,女真部落的第一位始祖——函普出现了。从此,完颜部获得了新生,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九天女接神仙的指点,在一个山洞与函普相会时,突然返老还童,又恢复了当年少女时的容颜,神力为她再次繁衍子孙创造了条件。这一传说很离奇有趣,乍看之下,似乎荒诞不稽,一无可取。但透过层层神秘的光圈,借助今日所掌握的民俗知识,我们多少还是能捕捉到一些史实的影子的。
函普是完颜部由母权制社会过渡到父权制社会历史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无论正史与传说,对他的事迹记述颇多。
据《金史》载,函普有兄阿骨迺,弟保活里,因其氏族离散,函普以六十岁高龄从高丽旧居出走,来到完颜部,正碰上该部人与他族交恶,哄斗不能解,函普应邀出面调停有功,同该部一个60岁的妇女结婚,婚后生二男一女,遂为完颜部人。
以理推测,函普来到完颜部时,母权制还没有最后解体,或者说,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中,女首领,女家长,还有一定的威望,所谓生了二男一女,乃是与家族中其他某一个、或某几个在后世无法指实的女子所生,这是可想而知的。史书之所以说是老妇所生,或是直录传说,或是据当时以母系家长系属子女的习俗记载。
与其它地区的交往
女真贵族南下开拓的区域,多为封建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汉人居住区,在最初采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猛安谋克制统治遭到抵制后,便改用辽、宋习用的汉官制。金朝采用汉官制,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即先在部分地区施行,最后在中央废除勃极烈制度,采用三省六部制。
女真部落在与汉人、党项人等民族的交往方面很频繁。北宋初,辽统治下的女真人已向宋多次贡“名马、貂皮”,女真与山东半岛的汉人更有民间往来,将马海运出卖。在金、宋对峙的100余年里,双方统治者虽断断续续有过1/3时间的武力争夺,但两族人民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一直很频繁。其主要是通过榷场贸易和民间走私两条渠道。金境内的女真和汉人间的经济交往,虽无大宗贸易,但存在频繁而广泛的交换则是事实。
由于女真部落兴起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而当时汉文化已相当发达,交流主要表现为女真人对汉文化的吸收。但因金、宋对峙时期女真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故女真文化也给汉人以强烈影响。女真人吸取汉文化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一是从金地的汉族士人与官吏获得;一是向被扣留于金的宋使臣学习;一是提倡学习儒家经典和汉人诗文集。女真人习汉语,改汉姓,“学南人衣装”,信道教。女真文字则依据“汉人楷字”并仿照,契丹字创制。金熙宗令侍臣敬仰孔子,认为“其道可尊”,金世宗等命女真人“知仁义道德”。两个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了彼此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两个民族人民的生活。
女真与党项也是有政治联系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民族各建立的金与西夏两个政权的交往活动上。女真与党项人的经济联系主要是榷场交易。但金、夏之间的榷场贸易对丰富党项人的生活、促进西夏经济发展起的作用更大些。
生活方式与习俗
在住宅方面,女真人早期的居室是地穴或半地穴式的;至金献祖绥可时才开始盖房子。但直到金建国时,屋高也一般只有数尺,顶覆以木板或树皮,或用草绸缪之,墙垣也以木为之,门皆东向。室内环屋作土床(炕),下面可烧火取暖,一家人寝、食皆在其上,这有点像现在东北人的土炕。在世祖劾里钵时已出现酒楼,当时阁楼建筑相当简陋。迁居辽东和中原地区后的女真人居室,与北方汉人的相近。
饮食方面,女真人早期的饮食在绥可以前主要以飞禽走兽为食物之源。农业虽早已出现,但直至金初仍不种谷麦,只种稗子。一般平民的饭菜以豆为酱,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阿骨打等贵族所食也只是稗子饭和野菜,只不过多一些猪、羊、鸡、鹿、兔等肉类。
在穿着方面,女真人早期是秋冬皆以皮作衣裤,春夏以麻布为多。妇女穿“大袄子”的无领上衣,状如中原男子道服;下衣曰锦裙。入居中原后渐穿汉服。女真贵族也学着汉族统治者衣以颜色分等级,有朝服、常服之分,所不同的只是左衽。
女真人的发式是男子剃去头顶前发,留颅后发,编辫垂肩,系以色丝。女人则辫发盘髻,灭辽克宋后裹逍遥巾,或裹头巾,各随所好。
女真人好歌善舞,择偶、宴饮时皆且歌且舞,歌舞古朴粗犷。早期乐器只有鼓、笛,歌只有“鹧鸪之曲”。随着金据有辽、宋之地,乐器增多,舞蹈种类日繁,并有文舞、武舞之分。金熙宗加尊号已采用宋乐,宫廷有雅乐、渤海乐、“本国旧音”等。到金世宗时,“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女真人的体育均与习武有关,因为它本是一个狩猎部落,又以骑射得天下。项目主要有角力(类似今日摔跤)、击球(击鞠)、射柳。角力,阿骨打时屡行此戏,1193年禁止民间行之。击球、射柳本为辽俗,但女真人十分喜欢,至金末仍盛行不衰。
婚姻方面,女真部落中已进入一夫一妻制阶段,但还存在一夫多妻的现象。一般同姓不婚。缔结婚姻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父母包办的指定婚和指腹婚;另一种是女子到了结婚年龄到路上唱歌自择丈夫,歌词内容包括介绍“家世、妇工、容色以申求侣之意”。此外,还有抢劫婚和买卖婚,买卖婚男方多为富人,以牛和马为币。
女真人早期的丧葬是无棺椁的土葬,但已出现富人死后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的殉葬。流行亲友奔丧以刀刃划破额头血泪交下的送血泪和将祭祀之物尽焚之的烧饭风俗。从考古发现看,死者皆有棺,或有棺有椁,贵族有石室墓,墓前有石碑、石人、石虎、石羊;火葬已不限于殉葬的奴婢和马,贵族死后也实行火葬;送血泪的习俗已停止。
女真人崇信天地万物有灵,相信它们能给人以祸福,亦能知人祸福。又与东北其他古代部落一样最崇敬天,认为天神主宰一切,战争胜负、各种自然征兆均是天意。所以,出征和元旦等主要节日均祭天或拜日。
蒙古部落:彪悍的马上部落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自古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的大草原上就生活着诸多的游牧部落,先后有东胡、匈奴、鲜卑、丁零、契丹等大大小小的部落出没在这块广阔的草原地带,书写了自己部族的辉煌,在契丹之后,一个空前强大的部族又在草原上兴起,这就是蒙古部落。它的出现,使欧洲人惊呼为“****”,使西亚人颤栗于它的铁蹄,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广阔的帝国——元朝。
从历史上看,蒙古部落与上述的东胡、匈奴、鲜卑、丁零、契丹等部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这些部落及其后裔在草原上演绎的兴衰、更替的历史,直到公元12世纪时还不曾停息,但这时蒙古部落已经出现,之后它不断兼并吸收其他部落,使自己的部族越来越强大,至一个世纪后,它们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蒙古民族。
据传说,蒙古部落先世原居住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山野森林中,从事狩猎生活。从有关记载考察,蒙古人离开额尔古纳河山林走向游牧生活的时间约开始于公元8世纪以后。据说他们都根源于孛儿帖赤那和豁埃马阑勒这两个人(有的认为是两个部落)。在离开山林后,便驻居于斡难河(鄂嫩河)上游的不儿罕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并迅速繁衍出众多氏族和部落。这些氏族和部落按其血缘关系可分成两大支: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又称迭儿列勤)蒙古。
“尼伦蒙古”的意思是“出身纯洁”的蒙古人,它包括许多氏族和部落,据史书记载其约有近30个部落首领。“迭儿列斤蒙古”的意思是“一般蒙古人”,是指源自曾遁入额尔古纳河山林的捏古思和乞牙惕两部落残余。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合称合木黑蒙古,意谓全体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