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康熙死因探秘
4530400000001

第1章 康熙即位(1)

清顺治十八年,恶疾天花袭击皇宫,皇帝爱妃命丧黄泉,顺治痛不欲生。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最有可能不夭折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他自己则立意遁入空门。在此危急之际,孝庄太后力挽狂澜,下令“改朱批,行蓝批” ,将大病初愈年仅八岁的玄烨小皇帝康熙推上了金銮殿的宝座。这次虽然避免了立新皇帝的无诏可依,但却给小康熙皇帝埋下了许多隐患……

§§§第一节 顺治出家 康熙登基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顺治驾崩后的第三天,一个不满八岁的孩子战战兢兢的在父亲梓宫前行礼,之后,坐在了龙椅之上。这个孩子,就是顺治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作为顺治的第三子,继位时只有八岁。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顺治驾崩后的第三天,一个不满八岁的孩子战战兢兢的在父亲梓宫前行礼,之后,坐在了龙椅之上。这个孩子,就是顺治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远比他的父亲更适合那个位置,他将继承而来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文治武功,彪炳青史,“虽是守成,实同开创”,年号康熙,世称圣祖仁皇帝。

尽管顺治皇帝的身后之事显得迷离难断,事实证明他是个明白人,据《清史稿·世祖本纪二》记载,他在去世之前留下了一纸遗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乎,苟安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大恩罔极,高厚莫酬,惟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皇考宾天时,朕止六岁,不能衰经行三年丧,终天抱恨,帷事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皇诸王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应优遇,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等,晋接既正东,恩惠复鲜,以致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于用人之际,务求其德于己相侔,未能随材器使,以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于举世无材,是朕之罪一也。

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于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刀不即行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诚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国用浩繁,兵饷不足,然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常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会议,即诸王大臣会议,岂能别有奇策,只得议及裁减俸禄,以赡军需,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罪一也。

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求为前代后人所不及,无益之地,糜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

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岂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致营私作弊,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

朕性闲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以致与廷臣接见稀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

人之们事,孰能无过,在朕日御万几,自然多有违错,惟肯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言纳谏。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士缄然,不肯进言,是朕之罪一也。

朕既知过,每自尅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者改,以致过端日积,愆戾逾多,是朕之罪一也。

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也,年八岁,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天忠尽,保翊冲主,佐理政务,而告中外,咸使闻知。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

顺治的这份言词恳切的诏书,是顺治在染上天花后,自知不能痊愈,而召来他的亲信大臣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学士麻勒吉撰拟的遗诏。这份遗诏的主要内容是顺治帝临终前最后一次自我批评与自责,顺治在这份遗诏中检讨了自己执政以来的罪累计达十四条之多,堪称一道“罪己诏”。另外这纸遗诏还有两个最重要的内容:一是明确宣布玄烨为自己的继承人继顺治为清朝皇帝;二是因为玄烨年幼,不能亲政,又指定了四个异性大臣辅佐政务。这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顺治并不知晓,四大辅政大臣的设立,给后来康熙皇帝权力的施展带来了多少的限制与捉肘之苦。

我们细细推究这纸遗诏,就不得不钦佩顺治的用心良苦。即将走完生命旅程的顺治皇帝在弥留之际应该是怎样留恋与挂念其身后的世界啊。众所周知,玄烨是顺治的皇三子,遗诏中写得毫不含糊,要不是这样,也许在顺治死后会引起一场大争夺皇位的大争夺战来。就因为这纸遗诏说得明明白白,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乱也就避过了。这是顺治的最高明之处。然而,新皇帝登基乃系幼主,必得要有大臣辅政。顺治本人在继位时仅仅六岁,也是由他的权叔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位亲王辅政的。这两位亲王,尤其是多尔衮,在辅政期间大权独揽,把顺治这个小皇帝视同傀儡,使顺治当年尝够了苦头。所以轮到顺治,他指定异性大臣为三子辅政就不难理解了,他希望自己非常心疼赏识的皇儿即位之后,不会再有自己当初那种被人摆布、随事不能自己作主的尴尬无奈的局面出现。顺治的顾虑不可谓不周到,但随后发生的事会依照他的心愿走下去么?

随着皇宫里一片哭声,顺治遗诏严肃地宣布于世,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这四位异性辅政大臣个个都痛哭流涕,热血沸腾,当即在皇帝前宣誓:

“先皇帝……遗诏寄托,保翎冲主。索尼等誓死忠诚幼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各为身谋,有违誓言,上天降罪,不得好死。”

宣誓完毕,四辅臣在太和殿牵着八岁的玄烨登上了皇帝宝座,定年号康熙。

第二年,就是1662年,改为康熙元年。

少年的康熙皇帝勤学好问,处处显露出不同凡响的才智。他从五岁就开始上学读书,家法极严,清朝皇帝认为“皇子年龄虽幼,而陶淑涵养的功夫,必自幼年开始学习”,所以为皇子聘请的师傅都是非常有名望之饱学之士,师傅均是本着“严有益,而宽多误”的要旨教育皇子。而康熙则是“日日读书,必字字成诵,从不肯自欺。”这且不算,还一定要寻根究底反复探索,必达到领会书中要旨方才作罢。“凡事留意,纤悉无遗”遇见不明白,即“询之左右”“反复探索,必心与理会,不使纤毫扞格,实觉义理悦心”才罢休。《清实录》中记载他“读书十行俱下,略不遗忘,自五龄后,好学不倦,丙夜年披阅,每至宵分。……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洞彻原委”,他的习文并非为了装点自己,而是为了治理国家。用康熙的话说,就是从中理出“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之道”,由他“躬行实践,使古昔治化实现于今”。

§§§第二节 鳌拜专权结党

康熙即位后,鳌拜等权臣威迫有加,大权独揽,广结党羽,肆意圈地,连孝庄太后也只好含辱。鳌拜“亲政” 开始,康熙改归皇权,权臣竟图谋废君改朝,康熙被迫殊死相争,最终智擒鳌拜,肃清政敌。

康熙即位时仅仅八岁。纵使他天资聪颖过人,但也不过只是个八岁的孩子,所在朝政大事都是由四位辅政大臣来决断处理。那时的清廷大权都被掌控在辅政大臣的手中。

这四位辅政大臣中,首辅大臣索尼曾是清太祖的一等侍卫。清太祖驾崩后,他在立世祖时有功。顺治元年随清军入关后,被封为一等伯、内大臣、兼议政大臣;他忠于朝廷、鞠躬尽瘁。康熙即位后他又被指定为辅政大臣、加一等公。因此被称为四朝元老,威望自是不浅。怎奈到康熙即位时他已年老多病、天不假年,遇事也不怎么出头露面了。为避结党嫌疑,他还曾装病、装“糊涂”。待太皇太后探视后,他又竭尽全力辅佐康熙亲政。朝廷上他慷慨激昂地反击鳌拜,迫其交权于皇上。他的嘱托分析了国家上下,朝廷内外的形势,给皇上出谋划策,“先除鳌拜,再分解吴三桂,要内紧外松,积聚力量,等待时机……”

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是顺治皇帝的领侍卫内大臣、太子太保,在四辅臣中的重要性中仅次于索尼,位居第二。当年仅14岁的康熙皇帝宣布亲政后不久,身为当时辅政大臣之首的苏克萨哈就“毅然”上书康熙帝主动要求辞去辅政大臣,为先皇守陵。饱尝权势滋味的辅政大臣为何会甘心放弃手中大权?难道苏克萨哈真的对权力如此淡薄?其实不然!苏克萨哈的这次上书源自与鳌拜的矛盾斗争。

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了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三位辅政大臣都瞧不起他,视其为“外人”,对其政治主张也是多加压制。如此,苏克萨哈所代表的两白旗势力与索尼、遏必隆、鳌拜所代表的两黄旗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延续到康熙亲政。另一方面,“圈地”也是苏克萨哈与鳌拜矛盾冲突的根源之一。清初圈地时,多尔衮凭借摄政的便利,将冀东肥沃之地圈给正白旗,而将保定、河间、涿州等处别拨土地给镶黄旗。康熙五年(1666),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如果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大骚动。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形成四辅臣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也是后来苏克萨哈与鳌拜这对儿女亲家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

遏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清初五大臣额亦都第十六子,母为努尔哈赤第四女和硕公主穆库什。是顺治朝的议政大臣,康熙帝重臣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傅衔。两个女儿为康熙帝后妃,一是孝昭仁皇后,二是温僖贵妃。遏必隆第四子尹德亦为康熙、雍正时大臣。

遏必隆官职不小,但软弱无能,毫无是非观念。在鳌拜跟前,尤其表现得低三下四,从不敢主持正义。

天聪八年,遏必隆袭一等昂邦章京,授侍卫,管牛录事。贝勒尼堪福晋钮祜禄氏,遏必隆兄图尔格女也,因无子,诈取仆妇女为己生。事发之后,遏必隆坐徇庇,夺世职。 崇德六年,遏必隆跟随皇太极进攻明朝,在松山建营,筑长围防守。明朝总兵曹变蛟率步骑突围,迭败之。夜三鼓,曹变蛟集溃卒突然袭击营房,遏必隆与内大臣锡翰等力战,殪十余人,曹变蛟负创走。论功,得优赉。七年,从饶馀贝勒阿巴泰等入长城,攻克蓟州;进兵山东,攻夏津,先登,拔之:予牛录章京世职。 顺治二年,跟随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杀李自成侄子李锦于武昌,拔铁门关,进二等甲喇章京。五年,兄子侍卫科普索讦其与白旗诸王有隙,设兵护门,夺世职及佐领。顺治帝亲政,遏必隆讼冤,诏复职。科普索旋获罪,以所袭图尔格二等公爵令遏必隆并袭为一等公。寻授议政大臣,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十八年,与索尼、鳌拜、苏克萨哈三人受遗诏为辅政大臣。 康熙六年,康熙帝亲政,加恩辅臣,特封一等公,以前所袭公爵授长子法喀,赐双眼花翎,加太师。屡乞罢辅政,四大臣当国,鳌拜独断专行,屡次矫旨诛戮大臣。遏必隆知其恶,保持缄默不加阻止,亦不劾奏。八年,康熙帝逮治鳌拜,并将遏必隆下狱。康亲王杰书谳上遏必隆罪十二,论死,康熙帝宥之,削去其太师之职,夺爵。九年,康熙帝念其为顾命大臣,而且是勋臣之子,命仍以公爵宿卫内廷。十二年,遏必隆疾笃,康熙帝车驾亲临慰问。及卒,赐祭葬,谥恪僖,御制碑文,勒石墓道。十七年,孝昭仁皇后逝世,遏必隆为皇后父,降旨推恩所生,敕立家庙,赐御书榜额。五十一年,康熙帝以遏必隆初袭额亦都世职,命其第四子尹德袭一等精奇尼哈番。《清史稿 列传三十六》 遏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额亦都第十六子,母和硕公主。天聪八年,袭一等昂邦章京,授侍卫,管牛录事。贝勒尼堪福晋,遏必隆兄图尔格女也,无子,诈取仆妇女为己生。事发,遏必隆坐徇庇,夺世职。崇德六年,从太宗伐明,营松山,筑长围守之。明总兵曹变蛟率步骑突围,迭败之。夜三鼓,变蛟集溃卒突犯御营,遏必隆与内大臣锡翰等力战,殪十馀人,变蛟负创走。论功,得优赉。七年,从饶馀贝勒阿巴泰等入长城,克蓟州;进兵山东,攻夏津,先登,拔之:予牛录章京世职。 顺治二年,从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剿李自成兄子锦於武昌,拔铁门关,进二等甲喇章京。五年,兄子侍卫科普索讦其与白旗诸王有隙,设兵护门,夺世职及佐领。世祖亲政,遏必隆讼冤,诏复职。科普索旋获罪,以所袭图尔格二等公爵令遏必隆并袭为一等公。寻授议政大臣,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十八年,受遗诏为辅政大臣。

康熙六年,圣祖亲政,加恩辅臣,特封一等公,以前所袭公爵授长子法喀,赐双眼花翎,加太师。屡乞罢辅政,许之。四大臣当国,鼇拜独专恣,屡矫旨诛戮大臣。遏必隆知其恶,缄默不加阻,亦不劾奏。八年,上逮治鼇拜,并下遏必隆狱。康亲王杰书谳上遏必隆罪十二,论死,上宥之,削太师,夺爵。九年,上念其为顾命大臣,且勋臣子,命仍以公爵宿卫内廷。十二年,疾笃,车驾亲临慰问。及卒,赐祭葬,谥恪僖,御制碑文,勒石墓道。十七年,孝昭皇后崩,遏必隆为后父,降旨推恩所生,敕立家庙,赐御书榜额。五十一年,上以遏必隆初袭额亦都世职,命其第四子尹德袭一等精奇尼哈番。

在康熙的四辅臣中,在康熙执政开始,当时鳌拜在四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曾是摄政王多尔衮旧属,为其他辅政大臣所嫌恶,因此鳌拜才得以擅权,显得咄咄逼人。

鳌拜后来发展到结党营私,把大学士辅国公班布尔善、吏部尚书阿思哈、户部尚书玛尔塞、兵部尚书葛褚哈、工部尚书济世等实力人物网罗在自己身边。再加上横行无忌的鳌拜兄弟穆里玛、儿子纳穆福、使子塞本得等,就形成了一股令人望而生畏的势力。这些人经常在鳌拜家里聚会,凡军国大事都是先在他家里议定,有的并且先造成既成事实,然后方才拿到皇帝跟前迫令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