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创投中国:优秀创投家
4525800000007

第7章 熊晓鸽:信息使者,创投楷模(2)

新年第一夜,波士顿的人开始为迎接新年的到来而狂欢,而熊晓鸽是眼看着人们在办公室楼下欢闹而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度过的。在这样夜以继日的写作之下,他于1月2日把计划书交上去了。

熊晓鸽不知道的是,被吩咐写计划书的三个人中只有他一个人上交了计划,而且写得很全面,另外两人都以各种理由要求迟交计划,他们最终也就输在这一点上了,结果熊晓鸽的计划最终被通过,驻台湾的高级副总裁奉命调回总部,香港的总经理也离开了公司。

1993年1月,熊晓鸽的头衔变为“IDG亚太区总裁”,开始全权负责IDG在整个亚洲的各项事务。熊晓鸽放弃圣诞和新年休假,付出别人没有付出的代价,终于赢得了宝贵的机会。多年来,熊晓鸽总是这样,以特有的机敏和不懈的努力去把握瞬息万变的机会。

上任“IDG亚太区总裁”之后,熊晓鸽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具有开拓性的管理改革。熊晓鸽注意借鉴公司在欧洲等地采取分散管理的成功经验,尽量把管理本地化,媒体内容也本地化,而不是只把美国的东西直接翻译过去。在行政机构上每一个管理部门也尽量精简,每个部门小型化,由一、两个人专门负责,财务也单独核算,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大公司里常见的官僚行为。熊晓鸽在工作上充分授权给下面的人。熊晓鸽的用人方针是,既然要与人合作,就必须相信对方,否则你干脆放弃他。

与此同时,熊晓鸽把亚洲运作的重点迁移到了北京,并且非常勤奋地工作。每一个刊物创办的最初他都会去指导,他充分利用在美国学到的经验,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美国人是怎样做的,包括媒体定价、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等。他也和下属一同去见客户,做一些基层负责人才做的事情。

IDG此前在亚洲地区的投资一直是赔钱的,只有中国大陆地区是赚钱的,但是赚钱的数额也不多。熊晓鸽从1月份开始改革,到财政年度结算的9月份,他所管辖的项目基本上全部开始赢利:连续赔了7年的新加坡市场开始盈利,连续赔了2年的马来西亚市场开始盈利,连续赔了8年的中国港台市场开始盈利……

除了出版等业务外,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熊晓鸽看到了自己在创业投资方面的潜质,这也成为他真正进入创业投资行业的转折点。

进入IDG后不久,麦戈文告诉他,早在1982年,麦戈文和他太太成立过一家私人投资公司——太平洋技术创业公司,曾在中国投资过一个项目——北京理工大学下属的太平洋比特健身器材公司(Pacific—BIT),但是这个投资项目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此时,熊晓鸽接手了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他认真考察了太平洋比特的生产和销售等情况,发现公司项目在技术方面没问题,只是因为市场销售不对路产品才卖不掉。经过一番调整,他为该公司联系到一家美国公司合作,开拓了国际市场,拿下了国际订单,结果该公司仅用一年时间便扭亏为盈。

“因为有在硅谷采访的经历,我当时还是比较了解VC的,但老麦并不知道这一点。”熊晓鸽提及这次工作任务时,仍觉得有太多巧合,“不过那时,我也以为老麦就是做出版业的投资而已。”从太平洋比特的扭亏为盈开始,两人开始真正认识到对方的实力所在。也正是这次机会,让熊晓鸽为之一振,他说服麦戈文,打算大张旗鼓地在中国开始创业投资业务。

但在当时,国内听说过创业投资的人还没有几个,相关法律法规更是一穷二白,真要做创业投资困难重重。为了免于孤军奋战,熊晓鸽希望和政府合作,双方共同出资,IDG负责管理,这样可以得到中方支持,增强信心。

在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的大力支持下,1993年1月,熊晓鸽代表IDG集团投资1000万美元,上海科委下属一家科投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双方在损失收益分摊原则之上合作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合资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PTV—China)”,熊晓鸽任总经理。

1993年6月,该基金在工商局注册成功。有了第一个合资模式,熊晓鸽又分别与北京市科委、广州市科委签订协议,先后于两地成立了类似的基金。“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PTV—China)”,后更名为“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IDGVC)”,之后发展成今天的“IDG资本(IDG Capital Partners)”。为此,熊晓鸽被纽约时报评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

有了资金,还需要人来管理,团队的建设迫在眉睫。

熊晓鸽曾经邀请一些国外大牌VC一起考察中国的创投市场。但当时的中国市场让多数国外大牌VC失望。英国创业投资家RICHARD代表英国老牌创业投资公司“SCHRODERS VENTURES”参加了这次考察,在做完北京和上海的创业投资市场考察后,RICHARD对同行的熊晓鸽说:“机会很好,但至少要等10年后才能做”,因为“现在没有合适的人”。

“我至今都很清楚地记得他所描述的‘对人的要求’:必须有10年以上管理基金的经验,读过类似于哈佛、斯坦福这样名校的MBA,年龄在35~50岁之间。”熊晓鸽回忆说:“在SCHRODERS VENTURES看来,只有找到具备这样背景的人来管理创业投资,他们才有可能在英国进行融资。但我当时就告诉RICHARD,如果现在不做,10年以后也未必能做,原因很简单,那时在中国还根本没有基金这回事儿,哪来的有10年经验的管理人才?”做事果断的熊晓鸽给麦戈文的建议是:要马上做,以‘低成本、低姿态’进入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显然,麦戈文“投”了熊晓鸽一票。

熊晓鸽也曾帮着麦戈文在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到处面试找人,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做创业投资的人都知道,如果达不到30%以上的年均回报率,自己的基金就很难筹到资。最后没办法,IDG总部派来考察的人发现,好像就熊晓鸽最懂一点,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熊晓鸽曾经采访过大量的创投机构,熟悉了解这个行业,这不正是苦苦寻找的合适人选吗?麦戈文于是一拍板,干脆就让熊晓鸽来负责这个业务好了。

熊晓鸽并没有按照RICHARD的标准来搭建团队,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做法。现在IDG资本七位资深合伙人的加盟,看似有些机缘巧合,实际上,熊晓鸽用心良苦。

1993年加入IDG资本的周全,是熊晓鸽找到的第一个伙伴。周全拥有很强的技术背景,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Rutgers大学光纤专业博士学位,曾主持参与多项美国航天局的光纤器件研究,并曾获多项NASA奖。早在熊晓鸽在国内读研究生时两人就认识了,熊晓鸽在美国卡纳斯公司做记者时,周全也恰巧就住在卡纳斯公司附近,两人交往密切,很谈得来,熊晓鸽还常常和他讲起创业投资的事情,在熊晓鸽的力邀之下,周全辞掉美国的研究工作加入了IDG。

1994年加入IDG资本的章苏阳,是因为寻找投资合作而结识。1993年年底,万通公司为投资一家企业正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任上海万通总经理的章苏阳经介绍认识了刚刚成立半年的IDGVC的熊晓鸽和周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出于对中国创业投资未来的共同认识,章苏阳答应了两人的盛情邀请,加入了IDG。

1995年加入IDG资本的林栋梁,是在1993年他作为北京市科协的顾问与IDG商洽成立合资公司时结识的,后来,林栋梁与熊晓鸽保持着相互的欣赏和密切的联系。1995年IDG决定在中国成立自己独立的基金,急需人才,林栋梁应邀加入。林栋梁曾任******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2至1993年就职于纽约花旗银行。

此后,陆续加入IDG的资深合伙人还包括:1997年加入IDG资本,此前曾任广东省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发行部部长、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负责人、广东外经贸发展研究所咨询部主任的杨飞;1999年加入IDG资本,此前曾分别任职于纽约索罗斯基金和Solomon Brothers的过以宏;1999年加入IDG资本,此前曾在Tinhtic Trust&Investment担任助理总经理,以及在Crosby集团北京代表处担任经理一职的李建光。

IDG如今拥有中国创投市场上合作时间最长的团队,七位资深合伙人合作时间超过10年以上。七位资深合伙人,二十多位合伙人和数十位投资经理等组成了强有力的团队。IDG团队成员大多有海外工作学习的经历,有国际化的视野,了解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同时这些人又深谙中国本土市场,善于发现本土的优秀企业。各个合伙人在技术、商业、金融方面又各有所长,分布在美国和中国的几个重要城市,大家每周通报,每月见面,沟通合作得很好。

既有了启动资金,又有了有力团队,熊晓鸽肩负起带领IDG开辟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的重任,开始了他在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的探索之路,见证了中国创业投资行业的起步和发展。

信息使者,创投先锋

IDG资本成立之初,因为他本人及IDG集团的信息产业背景,熊晓鸽没有像别的投资者那样在各个领域“撒网”,而是专注于信息业,尤其是TMT(技术、媒体、通信)领域的创业投资。那时中国的信息业相比欧美国家还十分落后,但是从那时起,也许是因为背负着振兴和发展中国信息业的使命,熊晓鸽就开始为支持中国信息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中国的十几亿人中,知道熊晓鸽的比例也许还不是很高,但《计算机世界》、《网络世界》、《软件世界》等报刊的踪迹随处可见。而这些报刊,正是熊晓鸽一手打造出来的。

IDG在中国合资与合作出版的计算机、电子、通信类报刊达30余种,每年举办、协办近20个在国内有影响的国际电子、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等展览会以及相关技术会议。可以说,中国目前大部分计算机方面的报纸杂志都倾注了熊晓鸽的心血,而中国读者关于信息技术的系统化阅读,也开始于熊晓鸽,这一点,足以令熊晓鸽自豪。

熊晓鸽在美国做记者和编辑时,就在硅谷看到很多新兴产业依靠创业投资基金迅速崛起,也注意到还有很多创业者,尤其是中国人作为新技术的创业团队因为融不到钱,难以实现创业梦想,更难进入美国主流社会。那时候他觉得创业投资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相当大,创业投资很了不起。可是,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创业投资这种机制。

熊晓鸽跃跃欲试,想把在美国如此成功的创业投资模式引入中国。熊晓鸽笑言,当时自己和周全、阎焱被称为国内创业投资界的“三大傻”,“一些国内的创业者觉得我们好像是说话天花乱坠的骗子。我们愿意投入资金,不控股,也不那么看重盈利,还会适时退出。他们简直不能相信,天下还有这种掉馅饼的好事?”初次进入中国的创业投资基金,早期还不被理解,只能摸索前行。

在坎坷中前行,总难免摔跤,熊晓鸽早年的投资也曾失手过。1994年,熊晓鸽曾主持投资了一家专门生产计算机电池的公司。该公司的技术过硬,产品也相当实用,却没有电脑公司有购买意向。原来,这类产品在进入市场后,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检验才能得到认可。公司在销售不利的情况下,内部管理又出了问题,这也直接导致熊晓鸽的投资没有收益。熊晓鸽还投过一个传呼机项目,尽管该项目的技术和管理都很好,但是,因为国家对芯片价格的调整,传呼机生产一个赔一个,最终导致投资失败。

创业投资业内有句老话:“没有失败案例的VC,就不是一个成功的VC。”熊晓鸽从不避讳谈失败。熊晓鸽说,他投资的项目,大约65%可以获得较好的回报,25%将有微小收益,剩下10%的项目可能以失败告终。与国外同行相比,IDG的失败率已经很低了,因为在国外,创业投资投10个项目,能成功2个就不错了。对于创业者,对于VC,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看你能从失败中学到什么。在失败中,熊晓鸽慢慢理出了自己的投资思路。投资早期的项目,大多属于模糊投资,没有人能够保证百分之百准确,熊晓鸽正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锻炼出自己的投资眼光。

IDG曾寄希望于和政府合作,费尽周折组建了合资基金。但在合作过程中IDG却发现,虽然中方合作伙伴能为公司带来很多便利条件,但对投资公司来讲,也会因此丧失很多投资的灵活性。由于种种原因,IDG早期的合资基金运作效率不高,业绩不理想。最后清算下来,平均收益只有10%左右,比之后来IDG单独运作的基金,收益相差甚远,所以合资基金投资完成之后,双方都没有追加资金。“单飞”并更名为IDGVC后,IDG集团成为唯一的LP。这只基金完全由合伙人团队直接操作,轻装上阵,决策灵活,基金的运营效率大为提高,收益也直线上升。

作为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给团队成员充分尊重、信任,并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熊晓鸽认为:“帮助别人去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件事很值得一做。”他梦想着帮助中国培育出超越苹果、超越Google、超越Facebook的优秀企业及优秀企业家。

带着这一理念,熊晓鸽领导的团队团结一致,不懈努力,接连投资了搜狐、当当、搜房、易趣、3721、创联万网、百度、腾讯、携程旅行网、中华学习网等数十个如今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风头正劲的公司。有人说,如果没有IDG,中国互联网恐怕不会有现在这样缤纷多彩。IDG如今也取得了很好的回报,如奇虎360取得50倍回报,金融界74倍,当当网和搜房网近200倍。

熊晓鸽团队深刻理解中国本土市场特点,始终追求长期价值投资,与企业家保持长期亲密的合作关系,注重为所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除为企业发展提供成长资金外,还在提供决策咨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吸纳优秀人才、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重组并购、整合市场资源、完善治理结构和加强团队建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支持、经验和资源。本着为被投企业服务的原则,熊晓鸽充分了解和尊重被投企业的真实需求,为企业帮忙而不添乱。熊晓鸽对所投企业,往往不仅是“锦上添花”,而且是“雪中送炭”。